-
SIRT1/Nrf2信号通路在小檗碱预处理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铁死亡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SIRT1/Nrf2)信号通路在小檗碱预处理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铁死亡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36只,8~10周龄,体质量22~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 n=6):假手术组(S组)、假手术+小檗碱组(SB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小檗碱预处理+肠缺血再灌注组(B组)、小檗碱预处理+SIRT1抑制剂EX527+肠缺血再灌注组(BE组)和小檗碱预处理+铁死亡诱导剂RSL3+肠缺血再灌注组(BR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30 min的方法构建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B组、B组、BE组和BR组于造模前7 d开始灌胃小檗碱50 mg/kg,1次/d;BE组和BR组于造模前3 d分别腹腔注射EX527 5 mg/kg、RSL3 5 mg/kg,1次/d;其余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于再灌注30 min时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病理结果并行Chiu评分,采用比色法检测Fe 2+和MDA含量及SOD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谷胱甘肽(GSH)含量,采用荧光染色法检测ROS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SIRT1和Nrf2的表达。 结果:与S组比较,IR组肠组织Chiu评分升高,Fe 2+、MDA和ROS含量升高,GSH含量和SOD活性下降,GPX4表达下调,SIRT1和Nrf2表达上调( P<0.05),SB组Chiu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IR组比较,B组肠组织Chiu评分降低,Fe 2+、MDA和ROS含量降低,GSH含量和SOD活性升高,GPX4表达上调,SIRT1和Nrf2表达上调( P<0.05);与B组比较,BE组和BR组肠组织Chiu评分升高,Fe 2+、MDA和ROS含量升高,GSH含量和SOD活性下降,GPX4表达下调,BE组SIRT1和Nrf2表达下调( P<0.05)。 结论:小檗碱预处理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1/Nrf2信号通络,进而抑制铁死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七氟烷后处理减轻失血性休克复苏小鼠认知功能障碍时METTL3介导的m6A甲基化修饰与SIRT1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七氟烷后处理减轻失血性休克复苏(HSR)小鼠认知功能障碍时甲基转移酶样3(METTL3)介导的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修饰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40只,8~10周龄,体质量22~26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 n=8):假手术组(Sham组)、HSR组、七氟烷后处理+HSR组(SP+HSR组)、过表达METTL3基因rAAV+七氟烷后处理+HSR组(METTL3+SP+HSR组)和过表达METTL3基因rAAV阴性对照+七氟烷后处理+HSR组(NC+SP+HSR组)。经右颈总动脉在30 min内将小鼠体内总血容量40%的血液匀速抽出,1 h后在30 min内将抽出的血液原路回输,建立HSR模型。SP+HSR组先HSR模型,在输血即刻吸入七氟烷(呼气末浓度2.4%)30 min。Sham组和HSR组于相应时点吸入70%O 2-30%CO 2混合气体30 min。METTL3+SP+HSR组和NC+SP+HSR组于造模前4周时向小鼠双侧海马注射相应病毒450 nl。于造模后72 h时,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实验结束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METTL3和SIRT1表达,采用qRT-PCR法检测海马组织SIRT1 mRNA表达,采用Dot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RNA m6A甲基化水平。 结果:与Sham组相比,HSR组第1~6天时逃避潜伏期延长,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新物体识别指数降低,海马组织METTL3表达上调,RNA m6A甲基化水平升高,SIRT1及其mRNA表达下调( P<0.05);与HSR组相比,SP+HSR组第1~6天时逃避潜伏期缩短,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增加,新物体识别指数升高,海马组织METTL3表达下调,RNA m6A甲基化水平下降,SIRT1及其mRNA表达上调( P<0.05);与SP+HSR组相比,METTL3+SP+HSR组第2~6天时逃避潜伏期延长,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新物体识别指数降低,海马组织METTL3表达上调,RNA m6A甲基化水平升高,SIRT1及其mRNA表达下调( P<0.05),NC+SP+HSR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七氟烷后处理减轻HSR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与下调METTL3表达,降低m6A甲基化水平,上调SIRT1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AD +介导的SIRT1去乙酰化活性在小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介导的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去乙酰化活性在小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 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5只,6~8周龄,体重20~25 g,野生(WT)型10只,NAD +合成途关键酶烟酰胺单核苷酸腺苷酸转移酶1(NMNAT1)敲除(KO)型1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WT型小鼠分为2组( n=5):对照组(WT+C组)和ALI组(WT+ALI组);将KO型小鼠分为3组( n=5):对照组(KO+C组)、ALI组(KO+ALI组)和ALI+ NAD +前体物质烟酰胺单核苷酸(NMN)组(KO+ALI+NMN组)。静脉注射LPS 15 mg/kg制备内毒素性ALI模型,KO+ALI+NMN组注射静脉注射LPS前1 h腹腔注射NMN 500 mg/kg。各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后12 h时,取腹主动脉血标本行血气分析,后处死小鼠留取肺组织,测定肺湿重/干重(W/D)比值,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行肺损伤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IL-6、IL-1β、TNF-α含量,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NAD +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肺组织SIRT1、乙酰化NF-κB (Ac-NF-κB)、乙酰化p53(Ac-p53)、乙酰化叉头框蛋白O1(Ac-FoxO1)、乙酰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γ辅激活因子(Ac-PGC1α)水平。 结果:与各C组比较,各ALI组pH值和PaO 2降低,PaCO 2、肺W/D比值、肺损伤评分、肺组织IL-6、IL-1β、TNF-α和NAD +含量升高,SIRT1表达上调,Ac-NF-κB、Ac-p53、Ac-FoxO1和Ac-PGC1α表达下调( P<0.05)。与WT+ALI组比较,KO+ALI组pH值和PaO 2降低,PaCO 2、肺W/D比值、肺损伤评分、肺组织IL-6、IL-1β和TNF-α含量升高,NAD +含量降低,SIRT1表达下调,Ac-NF-κB、Ac-p53、Ac-FoxO1和Ac-PGC1α表达上调( P<0.05)。与KO+ALI组比较,KO+ALI+NMN组pH值和PaO 2升高,PaCO 2、肺W/D比值、肺损伤评分、肺组织IL-6、IL-1β和TNF-α含量降低,NAD +含量升高,SIRT1表达上调,Ac-NF-κB、Ac-p53、Ac-FoxO1和Ac-PGC1α表达下调( P<0.05)。 结论:NAD +介导的SIRT1去乙酰化活性增强参与了小鼠内毒素性ALI时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热休克转录因子1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抗氧化和抗衰老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抗氧化和抗衰老的作用。方法:利用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9(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人ARPE-19细胞系中 HSF1基因,构建并获得2种HSF1缺失ARPE细胞株(ARPE/Hsf1 -/-),分别命名为H8、H9细胞株。取野生型、H8和H9细胞株,应用DHE探针染色结合流式分析技术测定细胞内活性氧簇(ROS)含量,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方法测定细胞周期;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不同培养时间点细胞活力值;采用结晶紫染色实验测定细胞相对存活率;采用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实验检测衰老细胞比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株中热休克蛋白(HSP)70、HSP27、聚集素(CLU)、p53、p21和白细胞介素(IL)-1β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细胞株中p53、p21、IL-6、IL-8、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表达水平。比较各细胞株在不同热休克处理条件下和HSP90抑制剂IPI504处理下热休克反应相关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各细胞株不同浓度H 2O 2处理后相对存活率,比较各细胞株经或未经ROS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处理后p21蛋白相对表达量。 结果:基因测序显示H8和H9细胞株成功携带突变基因,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8、H9细胞株不表达HSF1蛋白,HSF1在ARPE-19细胞中被成功敲除。与野生型细胞株相比,H8、H9细胞株中的HSP70、HSP27、CLU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细胞株HSP90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9, P>0.05)。在不同热休克刺激和IPI504诱导下野生型细胞株中HSP70、HSP27、CLU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野生型细胞株相比,H8和H9细胞株的HSP70、HSP27、CLU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相应处理的野生型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野生型细胞株相比,H8和H9细胞株培养24、48、72和96 h的细胞活力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野生型细胞株比较,H8和H9细胞株G1期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53、p2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比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衰老相关炎症因子IL-6、IL-8、IL-1β、MCP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H8和H9细胞株ROS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细胞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H8和H9细胞株经NAC处理后p21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未经NAC处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H8和H9细胞株200、400、600、800 μmol/L H 2O 2处理条件下细胞相对存活率明显低于野生型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敲除HSF1可下调HSP的表达,激活ROS/P53/P21通路,诱导RPE细胞衰老,并增加RPE对氧化应激刺激的敏感性。HSF1在RPE细胞中可能具有抗衰老和抗氧化调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鼠内毒素性肺损伤时SIRT3与线粒体功能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小鼠内毒素性肺损伤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3(SIRT3)与线粒体功能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野生C57BL/6(SIRT3 +/+)小鼠20只,SIRT3基因敲除(SIRT3 -/-)小鼠20只,体重20~25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SIRT3 +/+小鼠和SIRT3 -/-小鼠分别分为4组( n=5):空白对照组(C组、SIRT3 -/- C组)、内毒素性肺损伤组(L组、SIRT3 -/- L组)、内毒素性肺损伤+白藜芦醇组(L+R组、SIRT3 -/- L+R组)、白藜芦醇组(R组、SIRT3 -/- R组)。L+R组、R组、SIRT3 -/- L+R组和SIRT3 -/- R组腹腔注射白藜芦醇15 mg/kg,1次/d,连续7 d,其余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第7天注射白藜芦醇后30 min时L+R组与SIRT3 -/- L+R组、L组与SIRT3 -/- L组于相应时点尾静脉注射LPS 15 mg/kg制备内毒素性肺损伤模型,其余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注射生理盐水或LPS后12 h时,于眼眶静脉丛采血,分别采用二甲酚橙法和ABTS比色法测定血清总氧化状态(TOS)和总抗氧化状态(TAS)水平,计算氧化应激指数(OSI);小鼠安乐死后取肺组织,行肺损伤评分,采用JC-1法测定线粒体膜电位(MMP),采用特异性荧光探针法测定细胞氧消耗率(OCR),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SIRT3表达水平。 结果:与C组或SIRT3 -/- C组比较,L组与L+R组、SIRT3 -/- L组与SIRT3 -/- L+R组肺损伤评分、血清TOS浓度和OSI升高,TAS浓度、MMP和OCR降低,SIRT3表达下调( P<0.05)。与L组比较,L+R组肺损伤评分、血清TOS浓度和OSI降低,TAS浓度、MMP及OCR升高,SIRT3表达上调,而SIRT3 -/- L组肺损伤评分、血清TOS浓度和OSI升高,TAS浓度、MMP及OCR降低,SIRT3表达下调( P<0.05)。与L+R组比较,SIRT3 -/- L+R组肺损伤评分、血清TOS浓度和OSI升高,TAS浓度、MMP及OCR降低,SIRT3表达下调( P<0.05)。SIRT3 -/- L+R组与SIRT3 -/- L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IRT3表达下调可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参与小鼠内毒素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IRT1/NF-κB信号通路在亚低温促进氧糖剥夺/复糖复氧小胶质细胞极化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沉默调节蛋白1/核因子κB(SIRT1/NF-κB)信号通路在亚低温促进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小胶质细胞极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生长良好的BV2小胶质细胞分为4组( n=36):对照组(C组)、OGD/R组(O组)、亚低温组(M组)和亚低温+SIRT1特异性抑制剂EX527组(ME组)。C组正常培养;O组氧糖剥夺3 h后,于37 ℃复氧复糖21 h;M组氧糖剥夺3 h后,于33 ℃复糖复氧21 h;ME组细胞于OGD/R前与EX527(终浓度为5 nmol/L)共培养12 h,其余处理同M组。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ELISA法检测上清液TNF-α、IL-6和IL-10浓度;qRT-PCR法检测CD206、CD3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精氨酸酶1(Arg-1)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CD206和CD32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iNOS、Arg-1、SIRT1、NF-κB p65(p65)和乙酰化NF-κB p65(Ac-p65)的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O组细胞存活率降低,上清液TNF-α、IL-6和IL-10浓度升高,iNOS、Arg-1、CD32和CD206表达上调,SIRT1表达下调,Ac-p65/p65比值升高( P<0.05);与O组比较,M组细胞存活率升高,上清液TNF-α和IL-6浓度降低,IL-10浓度升高,CD206、Arg-1和SIRT1表达上调,CD32和iNOS表达下调,Ac-p65/p65比值降低( P<0.05);与M组比较,ME组细胞存活率降低,上清液TNF-α和IL-6浓度升高,IL-10浓度降低,CD206、Arg-1和SIRT1表达下调,CD32和iNOS表达上调,Ac-p65/p65比值升高( P<0.05)。 结论:SIRT1/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亚低温促进OGD/R小胶质细胞极化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IRT1/FoxO1信号通路在三叶苷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叉头框蛋白O1(FoxO1)信号通路在三叶苷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6~8周龄,体质量23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20):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CIR组)、三叶苷+脑缺血再灌注组(T组)和三叶苷+脑缺血再灌注+SIRT1/FoxO1信号通路抑制剂EX527组(E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T组和E组大鼠于缺血前3 d时开始灌胃给予三叶苷15 mg/kg,2次/d,连续3 d;E组大鼠每次灌胃前腹腔注射EX527 5 mg/kg。于再灌注24 h时采用改良Long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随后处死大鼠取全脑组织,采用TTC染色确定脑梗死体积,流式细胞术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和ROS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1及乙酰化FOXO1(Ac-FOXO1)表达,ELISA法检测SOD和MDA含量,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学结果。 结果:与S组比较,CIR组Longa评分、脑梗死体积、海马神经元凋亡率、ROS和MDA水平升高,SOD含量降低,SIRT1表达下调,Ac-FOXO1表达上调( P<0.05);与CIR组比较,T组Longa评分、脑梗死体积、海马神经元凋亡率、ROS和MDA水平降低,SOD含量升高,SIRT1表达上调,Ac-FOXO1表达下调( P<0.05);与T组比较,E组Longa评分、脑梗死体积、海马神经元凋亡率、ROS和MDA水平升高,SOD含量降低,SIRT1表达下调,Ac-FOXO1表达上调( P<0.05)。 结论:三叶苷可能通过激活SIRT1/FoxO1信号通路,抑制海马氧化应激反应和神经元凋亡,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IRT1/NLRP3信号通路在七氟烷后处理减轻HT22细胞氧糖剥夺-复氧复糖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沉默信息因子1(SIRT1)/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在七氟烷后处理减轻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GD/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培养HT22细胞,以5×10 4个/ml的密度接种于培养板或培养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24):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OGD/R组)、七氟烷后处理组(SPC组)和SIRT1小干扰RNA组(si-SIRT1组)。Control组将细胞置于37 ℃常氧培养箱中培养,OGD/R组将细胞培养基更换为无糖无血清培养基,置于37 ℃培养箱(95%N 2+5%CO 2)中培养4 h,随后将无糖无血清培养基更换为原细胞培养基,置于37 ℃常氧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4 h制备氧糖剥夺-复氧复糖损伤模型,SPC组在细胞氧糖剥夺4 h后将无糖无血清培养基更换为原细胞培养基,将细胞放入缺氧小室中,在复氧即刻向小室内充入2%七氟烷,之后将小室置于37 ℃常氧培养箱中培养1 h,最后将细胞从缺氧小室中取出,置于常氧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3 h进行七氟烷后处理,si-SIRT1组于实验前24 h时加入SIRT1小干扰RNA 150 pmol孵育,其余操作同SPC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情况,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PCR法检测SIRT1、NLRP3、IL-1β和IL-18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1、NLRP3、IL-1β和IL-18的表达。 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OGD/R组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SIRT1及其mRNA表达下调,NLRP3、IL-1β和IL-18及其mRNA表达上调( P<0.05);与OGD/R组比较,SPC组细胞存活率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SIRT1及其mRNA表达上调,NLRP3、IL-1β和IL-18及其mRNA表达下调( P<0.05);与SPC组比较,si-SIRT1组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SIRT1及其mRNA表达下调,NLRP3、IL-1β和IL-18及其mRNA表达上调( P<0.05)。 结论:SIRT1/NLRP3信号通路激活参与了七氟烷后处理减轻HT22细胞OGD/R损伤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IRT1/Nrf2信号通路在睡眠剥夺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在睡眠剥夺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54~56周龄,体重600~75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2):对照组(C组)、睡眠剥夺组(SD)和睡眠剥夺+SIRT1激动剂Srt1720组(SD+Srt组)。采用改良平台水环境睡眠剥夺法建立大鼠睡眠剥夺模型。SD+Srt组造模前24 h时开始每隔12 h腹腔注射Srt1720 10 mg/kg,C组和SD组腹腔注射等容量0.9%生理盐水。睡眠剥夺结束后,行水迷宫实验评估认知功能,然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HE染色法检测CA1区神经细胞变性率,TUNEL法检测CA1区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检测CA1区SIRT1和Nrf2表达,微板法检测ROS和SOD含量。 结果:与C组比较,SD组和SD+Srt组第2~4天时逃避潜伏期延长,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变性率升高,SIRT1和Nrf2表达下调,海马ROS含量升高,SOD含量降低( P<0.05);与SD组比较,SD+Srt组第3和4天时逃避潜伏期缩短,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增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变性率降低,SIRT1和Nrf2表达上调,海马ROS含量降低,SOD含量升高( P<0.05)。 结论:睡眠剥夺可通过抑制SIRT1/Nrf2信号通路激活,诱发海马氧化应激反应,进而导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糖致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SIRT1与STAT3乙酰化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高糖致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与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子3(STAT3)乙酰化的关系。方法:培养SD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取正常对数期生长的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24):对照组(C组)、高糖组(HG组)和高糖+SIRT1激动剂SRT1720组(HG+SRT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以每孔2×10 5个/ml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或96孔板中培养,当细胞密度达50%时,将HG组和HG+SRT组更换为含1%胎牛血清和1%双抗的葡萄糖浓度为33 mmol/L的高糖培养基,同时HG+SRT组加入20 μmol/L SRT1720,置于37 ℃、5%CO 2培养箱中孵育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测定细胞SOD活性,ELISA法检测上清液LDH、IL-6和TNF-β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1、乙酰化STAT3(ac-STAT3)及磷酸化STAT3(p-STAT3)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C组比较,HG组和HG+SRT组细胞活力和SOD活性降低,上清液LDH、IL-6和TNF-β水平升高,细胞SIRT1表达下调,ac-STAT3和p-STAT3表达上调( P<0.05);与HG组比较,HG+SRT组细胞活力和SOD活性升高,上清液LDH、IL-6和TNF-β水平降低,细胞SIRT1表达上调,ac-STAT3和p-STAT3表达下调( P<0.05)。 结论:SIRT1可通过促进STAT3脱乙酰化,减轻高糖致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