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格列汀相关的BP230型大疱性类天疱疮一例国内首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66岁,因头皮、颈部水疱1个月就诊。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6年,于起疹前6个月开始口服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利格列汀5 mg每日1次。皮肤科检查:头皮散在绿豆至花生米大小水疱,部分水疱破溃,可见渗出、结痂;左侧颈部一鸽蛋大小大疱及2个绿豆大小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清亮,基底无明显红斑,尼氏征阴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示抗BP180 NC16A抗体5.81 kU/L、抗BP230抗体139.76 kU/L。颈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水疱形成,疱内中性粒细胞及少许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BP230型局限型大疱性类天疱疮。该例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相关的BP230型大疱性类天疱疮为国内首次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脑卒中的大疱性类天疱疮7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伴有脑卒中的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与不伴脑卒中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及其与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20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BP患者病历资料,按其是否伴有脑卒中分为BP +脑卒中组(BP + ST组)、BP - ST组,对比两组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对卒中结局的评分将BP + ST组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 2分)、预后不良组(mRS > 2分),并对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亚组间比较;对年龄、病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计量资料与mR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P - ST组256例,男151例,女105例,年龄19~92(66.8 ± 13.6)岁;BP + ST组74例,男45例,女29例,年龄48~92(74.6 ± 9.6)岁。BP + ST组较BP - ST组年龄大( t = -5.57, P < 0.001),BP病程短( Z = -3.07, P = 0.002)。两组皮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0.51, P = 0.015),BP + ST组皮损泛发比例低( P<0.05),累及四肢者比例高( P<0.05),抗BP180 IgG抗体水平高[215.0(157.2,283.1)U/ml比155.0(63.9,279.8)U/ml; Z = -2.12, P = 0.034]。亚组分析显示,ST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与BP - ST组3组间年龄、BP病程、皮损分布及抗BP180 IgG抗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10.83, P<0.001; Z = 17.24, P<0.001; χ2 = 15.57, P = 0.026; Z = 6.29, P = 0.043)。ST预后良好组年龄与预后不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 P = 1.000),但均高于BP - ST组(校正后 P值分别为0.001、0.007);ST预后不良组较预后良好组和BP - ST组BP病程短(校正后 P = 0.016、 P < 0.001),皮损累及四肢比例高(均 P<0.05);ST预后不良组较BP - ST组抗BP180 IgG抗体水平高[226.2(163.6,285.8)U/ml比155.0(63.9,279.8)U/ml;校正后 P = 0.037]。BP + ST、BP - ST两组间及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与BP - ST组3组间性别构成、皮损形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计数、血清总IgE及抗BP230 IgG抗体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BP + ST组BP病程与mRS评分负相关( r = -0.33, P = 0.004),抗BP180 IgG抗体水平与mRS评分正相关( r = 0.34, P = 0.032)。 结论:伴与不伴脑卒中的BP患者在年龄、BP病程、皮损分布及抗BP180 IgG抗体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上述差异在脑卒中预后不良组BP患者更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增殖型类天疱疮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89岁,因腹股沟、外阴、臀间沟皮疹10个月、水疱3周就诊。皮肤科检查:腹股沟、外阴、臀间沟红白色增生性斑块,斑块部位散在绿豆至豌豆大小的糜烂面及水疱,右腋下及右小腿正常皮肤上散在数个类似水疱,部分破溃结痂。臀间沟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棘层增生肥厚,无棘刺松解,部分区域可见表皮下裂隙和水疱,局灶性真皮浅层水肿,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直接免疫荧光:IgG、C3基底膜带线状沉积,IgM真皮簇状小体阳性,IgA阴性。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IgG、C3沉积在表皮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抗体:BP180抗体26.92 U/ml、BP230抗体68.17 U/ml,桥粒芯蛋白1抗体、桥粒芯蛋白3抗体正常。诊断:增殖型类天疱疮。予口服甲泼尼龙,联合外用卤米松软膏及0.03%他克莫司软膏,皮疹逐渐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26例临床及免疫血清学特征回顾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线状IgA大疱性皮病(LABD)患者的临床、免疫血清学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2023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诊断为LABD的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免疫血清学和治疗特征。结果:共纳入LABD患者26例,女14例、男12例,年龄[ M( Q1, Q3]为32(11,48)岁。26例患者中12例(46.2%)表现为典型的花环样红斑、水疱,14例(53.8%)表现不典型,即非花环样排列的红斑、水疱。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阳性率为73.7%(14/19)。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ss-IIF)检查阳性率为53.8%(14/26),均表现为IgA伴或不伴IgG沉积在表皮侧。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到IgA抗体阳性率为88.5%(23/26),18例(69.2%)患者血清IgA可识别相对分子质量120 000的线状IgA抗原1(LAD-1),其中4例IgA同时识别BP180;1例(3.8%)IgA识别表皮提取物中相对分子质量约170 000的蛋白;1例(3.8%)IgA识别表皮提取物中BP230和相对分子质量为140 000的蛋白;1例(3.8%)IgA可识别相对分子质量为290 000的Ⅶ型胶原。21例患者对氨苯砜治疗反应良好,1例疗效欠佳,1例不耐受,此2例使用托法替布亦不能达到完全缓解;3例使用米诺环素、秋水仙碱、柳氮磺吡啶等治疗有效。 结论:本组LABD患者中青年多见,LAD-1是最常见的靶抗原,免疫印迹实验检测IgA抗体的阳性率较免疫荧光检测法高,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虽然LABD对氨苯砜反应良好,但仍需探索其他安全有效的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类天疱疮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类天疱疮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1年10月15日),收集ICI致类天疱疮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性别、年龄、肿瘤类型、使用的ICI药物、类天疱疮潜伏期、主要症状、分布部位、活检及免疫检查情况、治疗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82篇,涉及患者103例,男性72例,女性31例,年龄30~90岁,其中≥60岁者82例(79.6%);原发疾病为黑色素瘤者45例(43.7%),肺癌29例(28.2%)。103例患者共涉及6个品种的ICI,包括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47例,45.6%)、纳武利尤单抗(44例,42.7%)和特瑞普利单抗(4例,3.9%);PD-L1抑制剂阿特珠单抗(3例,2.9%)、度伐利尤单抗(2例,1.9%)和CTLA-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3例,2.9%)。84例患者有开始应用ICI至发生类天疱疮的时间记录,帕博利珠单抗为3~850 d,纳武利尤单抗为21~790 d,特瑞普利单抗为70~728 d。103例患者中,类天疱疮类型为大疱性类天疱疮者88例(85.4%),黏膜类天疱疮8例(7.8%),非大疱性类天疱疮4例(3.9%),汗疱疹样型类天疱疮1例(1.0%);临床表现为大疱、水疱样皮损98例(95.1%),皮疹51例(49.5%)和瘙痒48例(45.6%)等。94例患者有皮肤活检结果记录,78例(83.0%)病变部位可见嗜酸粒细胞浸润;92例(97.8%)进行了免疫学检查,其中63例(68.5%)为IgG沉积和C3沉积。53例患者有类天疱疮相关抗原抗体检测结果记录,检测抗原共35例,其中检测BP180者25例,24例阳性;同时检测BP180和BP230者8例,其中6例2项均阳性,2例BP180阳性而BP230阴性;检测BP-Ag2者2例,均阳性。经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或停用ICI等措施,103例患者中86例(83.5%)好转,6例未见好转;8例死亡,其中7例类天疱疮好转但死于其他病因,1例死因未报道;9例未报道结局。结论:使用ICI类药物可致类天疱疮,老年人发生率高,潜伏期不一,最短3 d,最长可达2年以上;经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或停用ICI等措施,多数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桥粒芯糖蛋白1抗体阳性的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64岁,因全身丘疹、溃疡伴瘙痒7个月就诊。2020年2月患者无诱因前胸部出现散在红斑、丘疹,米粒大小,伴轻度瘙痒。后逐渐累及头面、颈、背、腹部及左侧大腿,间歇自行涂抹软膏(具体不详),经数日皮疹可消退并遗留色素沉着。2020年7月新发皮疹明显增多,躯干、头面部均受累,背部瘙痒剧烈,部分皮疹中央轻度糜烂并结痂,自行口服抗过敏药物,病情未见改善。当地医院诊断"大疱性疾病可能",给予抗过敏、调节免疫治疗,用药数周效果不理想,故至本院就诊。门诊以"类天疱疮?"收住入院。患者近期体力、体重未见明显变化。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否认既往皮肤疾病史,否认特殊物质接触史。体检:一般情况可,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头面部、躯干可见米粒至黄豆大小脐状丘疹、斑丘疹,色泽暗红,边缘清晰,部分中央溃烂,上覆褐色痂皮,不易去除,部分皮疹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未见大疱及水疱(图1A、1B)。实验室检查: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0.72 ng/ml(参考值:0.8 ~ 2.0 ng/ml,下同),总甲状腺素4.78 μg/dl(5.1 ~ 14.1 μg/dl),其他甲状腺功能指标未见异常。血脂系列:甘油三酯1.99 mmol/L(0.48 ~ 1.7 mmol/L),极低密度脂蛋白0.91 mmol/L(0.18 ~ 0.78 mmol/L),余未见异常。血尿粪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体液免疫(补体C3、补体C4、IgG、IgA、IgM)、自身免疫性抗体(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等均未见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均阴性。2020-09-21行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nce,IIF)法检测抗棘细胞桥粒抗体阳性(1∶100)、抗桥粒芯糖蛋白(desmoglein,Dsg)1抗体186.00 Ru/ml(<20 Ru/ml);2020-09-28行IIF检测抗棘细胞桥粒抗体阴性,抗Dsg1抗体>200.00 Ru/ml,抗表皮基底膜带抗体、抗Dsg3抗体、抗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180抗体、抗BP230抗体均阴性。头颅、肺部、腹盆腔计算机断层扫描(CT)均未见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种方法诊断口腔黏膜类天疱疮的有效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比较组织病理(HE)、直接免疫荧光(DIF)和血清抗BP180/BP230 ELISA抗体检测(BP180/BP230)诊断口腔黏膜类天庖疮(MMP)的有效性.方法:纳入MMP患者53例的病例资料,分析、比较以上病例中HE、DIF、血清BP180/230检查结果.结果:综合3种检查的结果,最终48例患者确诊为MMP.其中男性8例(16.7%),女性40例(83.3%),年龄34~76岁(中位年龄62岁),病程中位数9月(四分位数3~12月).6例患者病损累及口腔外部位,依次为皮肤(n=3,6.3%)、生殖器(n=2,4.2%),咽喉(n=1,2.1%).口腔黏膜主要受累部位为牙龈(n=40,83.3%)、腭部(n=22,45.8%)、颊部(n=15,31.3%)、舌部(n=4,8.3%)、唇部(n=3,6.3%).HE 诊断率为 83.3%(40/48),漏诊率为 16.7%(8/48);DIF 诊断率为85.4%(41/48),漏诊率为 14.6%(7/48);BP180/230 ELISA 诊断率 47.9%(23/48),漏诊率为 52.1%(25/48).HE 与 DIF 的一致性 Kappa 系数为 0.354(95%CI:0.060,0.648),BP 180/230 与 DIF 的一致性 Kappa 系数为-0.112(95%CI:-0.328,0.104),HE 与 BP180/230 ELISA 的一致性 Kappa 系数为 0.031(95%CI:-0.181,0.243).结论:HE 和 DIF对MMP诊断的有效率接近,二者可互补;ELISA检测酌情作为补充检查,以提高MMP诊断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抗桥粒芯蛋白1、3抗体及大疱性类天疱疮180、230抗体联合检测诊断大疱性皮肤病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讨抗桥粒芯蛋白1、3(Dsg1、3)抗体及大疱性类天疱疮180、230(BP180、230)抗体联合检测在大疱性皮肤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结果、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确诊的大疱性皮肤病患者88例为观察组,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76名为对照组.分析两组Dsg1、Dsg3、BP180、BP230抗体的阳性检出情况;分析观察组血清Dsg1、Dsg3、BP180、BP230抗体标本诊断类型占比及观察组不同年龄组大疱性皮肤病疾病类型阳性率占比;绘制ROC曲线分析Dsg1、Dsg3、BP180、BP230抗体单一及联合检测对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血清Dsg1、Dsg3、BP180、BP230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Dsg1、Dsg3、BP180、BP230抗体检测结果,诊断类型:BP、PV、PF、PF+BP、PV+BP阳性率分别为32.95%、20.45%、11.36%、7.95%、3.41%.其中BP阳性率占比最高,PV+BP阳性率占比最低,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BP阳性率高于≤60岁组,PV及PF阳性率低于≤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g1、Dsg3、BP180、BP230抗体联合检测对大疱性皮肤病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02%、88.66%,AUC(95%CI)为0.821(0.745~0.911),均高于上述抗体单一检测(P<0.05).结论 Dsg1、Dsg3、BP180、BP230抗体在大疱性皮肤病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且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年龄和抗体类型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联合检测Dsg1、Dsg3、BP180、BP230抗体有助于大疱性皮肤病进行更精细的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以生殖器糜烂溃疡为首发症状的大疱性类天疱疮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大疱性类天疱疮为常见的表皮下自身免疫性疱病,多见于70岁以上老年人,靶抗原主要为定位于基底膜的BP180和BP230,以躯干及四肢屈侧常见,约10%~30%的患者出现黏膜病变,口腔黏膜最常受累.本文报道一例以生殖器糜烂溃疡为首发症状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男,60岁,阴茎、龟头、冠状沟糜烂、溃疡4个月,胸部反复出现一米粒大小水疱1个月,尼氏征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陈旧性水疱,真皮浅层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DIF):表皮基底膜C3阳性,线状沉积,IgG、IgM、IgA阴性.外周血抗BP180、230、Ⅶ型胶原抗体均阴性.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雷公藤及烟酰胺治疗,半月后生殖器糜烂、胸部水疱均愈合,2个半月后生殖器溃疡愈合.泼尼松逐渐减量,半年后停药,随访2年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刚地弓形虫棒状体蛋白18和膜表面抗原30复合核酸疫苗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研究刚地弓形虫棒状体蛋白18(ROP18)和膜表面抗原30(P30)复合核酸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PCR扩增弓形虫p30和rop18基因,构建pVAX1-p30、pVAX1-rop18-p30质粒并进行PCR鉴定、酶切鉴定、测序鉴定.用LipofectamineTM 3000转染试剂将pVAX1(2μg)和pVAX1-rop18-p30质粒转染至HeLa细胞内,24 h后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75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pVAX1-rop18-p30组、pVAX1-rop18组、pVAX1-p30组、pVAX1组和PBS组,每组15只,分别于股四头肌注射100 μg(100 μl)的pVAX1-rop18-p30、pVAX1-rop18(本实验室保存)、pVAX1-p30、pVAX1 质粒或 PBS(100μl),共免疫 3 次,间隔 2 周,末次免疫时质粒剂量为200 μg.每次免疫前和末次免疫后2周采集小鼠血样,ELISA检测血清IgG抗体水平.末次免疫后2周每组取3只小鼠,无菌取脾细胞,培养后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2(IL-2)、IL-4、IL-10、IL-12的水平.末次免疫后2周,每组取12只小鼠,每鼠腹腔注射1 000个弓形虫RH株速殖子进行急性感染,记录小鼠存活时间,评价免疫保护性.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弓形虫p30和rop18基因PCR扩增片段分别为789、1 665 bp.pVAX1-rop18-p30质粒经PCR、酶切鉴定均获得预期大小的条带,测序鉴定结果正确.pVAX1-rop18-p30转染HeLa细胞后,胞质内可见黄绿色荧光,pVAX1转染的HeLa细胞内无黄绿色荧光.ELISA检测结果显示,末次免疫后2周,pVAX1-rop18-p30组吸光度(A450值)为0.788±0.025,高于pVAX1-rop18组(0.512±0.027)、pVAX1-p30组(0.498±0.027)、pVAX1 组(0.122±0.014)和 PBS组(0.109±0.011)(F=77.6,P<0.05),pVAX1-rop18组和pVAX1-p30组之间A45.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7.80,P>0.05);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和时间延长而升高.末次免疫后2周,pVAX1-rop18-p30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2、IL-4、IL-10 和 IL-12 的水平分别为(678.77±3.69)、(375.28±2.65)、(130.82±4.72)、(279.68±3.67)和(579.68±3.67)pg/ml,pVAX1-rop18组分别为(448.59±6.52)、(256.34±5.58)、(126.28±7.48)、(156.58±4.59)和(231.50±3.21)pg/ml;pVAX1-p30组分别为(423.67±4.82)、(277.92±4.23)、(115.17±4.37)、(137.18± 5.62)和(190.47±4.18)pg/ml,pVAX1 组分别为(48.97±2.65)、(47.65±2.76)、(47.14±2.04)、(45.29±2.31)和(46.21±2.17)pg/ml;PBS组分别为(47.69±3.42)、(46.77±3.35)、(48.59±4.75)、(44.92±4.91)和(46.88± 3.56)pg/ml.pVAX1-rop18-p30 组、pVAX1-rop18 组和 pVAX1-p30组的 IFN-γ、IL-2、IL-4、IL-10、IL-12 水平均高于pVAX1 组和 PBS 组(F=1 582.0、531.5、268.7、215.0、170.5,均 P<0.05);pVAX1-rop18-p30 组的 IFN-γ、IL-10、IL-12 水平均高于 pVAX1-rop18和 pVAX1-p30 组(F=1 620.8、1 208.0、728.0,均 P<0.05);pVAX1-rop18-p30 组、pVAX1-rop18组和pVAX1-p30组间的IL-2和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3.21,P>0.05).弓形虫急性感染后,pVAX1-rop18-p30 组、pVAX1-rop18 组、pVAX1-p30 组、pVAX1 组和 PBS 组小鼠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288±2)、(196±3)、(230±6)、(144±2)和(146±11)h.pVAX1-rop18-p3 0 组、pVAX1-rop18 组和 pVAX1-p30 组小鼠平均存活时间长于 pVAX1 组和 PBS组(F=100.1,P<0.05);pVAX1-rop18-p30组长于 pVAX1-rop18组和 pVAX1-p30组(F=38.7,P<0.05)结论pVAX1-rop18-p30复合核酸疫苗能诱导小鼠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对弓形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优于pVAX1-rop18和pVAX1-p30单基因核酸疫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