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拇指腕掌关节炎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拇指腕掌关节炎是手部常见骨关节炎,患者常表现为疼痛、功能下降和拇指畸形,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治疗方案目前尚未统一,不同的治疗方案各有利弊.该文就拇指腕掌关节炎解剖特点、病因病理、诊断分期及治疗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保留近极的大多角骨部分切除联合腱球填塞治疗第1腕掌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保留近极的大多角骨部分切除联合腱球填塞治疗Eaton Ⅱ、Ⅲ期第1腕掌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保留近极的大多角骨部分切除联合腱球填塞治疗12例原发性第1腕掌关节炎患者资料,均为女性患者,年龄(55±2.8)岁(范围,48~61岁);左侧拇指3例,右侧拇指9例;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及Eaton分期,Ⅱ期8例,Ⅲ期4例。术后根据第1腕掌关节成形高度指数评价第1掌骨下沉率,评价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isability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及握力、捏力的变化情况。采用 t检验和方差分析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范围,6~17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1.2±1.0)分]较术前[(6.3±1.5)分]明显降低( t=13.4, P=0.0001),DASH评分[(26.2±9.6)分]较术前[(48.9±13.0)分]明显下降( t=5.7, P=0.0001),握力[(25.5±6.8)kg]较术前[(15.0±2.9)kg]明显增高( t=7.3, P=0.0001),捏力[(3.2±0.8)kg]较术前[(2.1±0.4)kg]增高( t=3.6, P=0.0045);以上指标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第1腕掌关节成形高度指数为0.299±0.022,与术前(0.306±0.021)和术后(0.313±0.02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337, P=0.276),表明术后第1掌骨无明显下沉趋势。术后2例患者出现切口红肿,有渗出液体,考虑为关节内手术局部血肿未能完全吸收,经多次换药后红肿消退。 结论:对于EatonⅡ、Ⅲ期第1腕掌关节炎采用保留近极的大多角骨部分切除,保留近端关节面,同时联合腱球填塞治疗,能有效减少第1掌骨下沉率,改善及减轻第1腕掌关节功能和疼痛,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改良桡侧腕屈肌腱悬吊术在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大多角骨切除、桡侧腕屈肌腱悬吊联合挤压钉固定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5月至2019年10月采用大多角骨切除、桡侧腕屈肌腱桡侧半悬吊联合挤压钉治疗原发性Eaton Ⅱ、Ⅲ、Ⅳ期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的11例患者的资料。比较手术前后从X线片测得的第一掌骨基底与舟骨远侧关节面间距、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第一腕掌关节有效活动度评分(Kapandji评分)、握力、捏力。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0±3.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Kapandji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握力较术前显著增加,捏力较术前显著增加( P<0.05)。第一掌骨基底与舟骨远侧关节面间距较术前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多角骨切除、桡侧腕屈肌腱桡侧半悬吊联合挤压钉固定治疗Eaton Ⅱ、Ⅲ、Ⅳ期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可以有效减轻第一腕掌关节疼痛,并改善拇指功能和力量,防止第一掌骨下沉,术后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大多角骨切除加改良拇长展肌悬吊关节成形术治疗第一腕掌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大多角骨切除加改良拇长展肌悬吊关节成形术治疗第一腕掌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1月至2020年4月,我们对7例第一腕掌关节炎患者行大多角骨切除加改良拇长展肌悬吊关节成形术。术后1、3、6个月随访患者拇指活动度、疼痛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分和第一腕掌关节高度。结果:术后随访8~47个月,平均28.6个月。拇指活动度Kapandji评分术前(4.67±2.40)分,术后3个月时(8.56±1.13)分;VAS评分术前(7.11±2.42)分,最后一次随访时(1.44±0.88)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分Quick-DASH评分术前(61.88±16.87)分,最后一次随访时(24.49±14.08)分。第一腕掌关节高度术前(8.66±0.70)mm,术后3个月时(6.36±1.74)mm。术后3个月时第一掌骨近端移位水平(27.19±17.40)%。结论:大多角骨切除加改良拇长展肌悬吊关节成形术治疗第一腕掌关节炎可缓解拇指疼痛、改善拇指活动度、显著改善上肢功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有效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腕掌关节融合术与改良Eaton-Littler术治疗第一腕掌关节炎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腕掌关节融合术与改良Eaton-Littler术治疗第一腕掌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5月至2020年11月我们采用手术治疗的25例Eaton Ⅲ期第一腕掌关节炎患者,其中行腕掌关节融合术11例,改良Eaton-Littler术14例,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客观评价指标包括拇指外展角度(掌侧、桡侧)、拇指力量(握力、捏力)、Kapandji评分,主观评价指标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臂肩手功能障碍(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32个月,平均14.5个月,腕掌关节融合术与改良Eaton-Littler术术后末次随访的各评价指标:拇指外展角度(掌侧、桡侧)、拇指力量(握力、捏力)、VAS、DASH评分、Kapandji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 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腕掌关节融合术与改良Eaton-Littler术治疗Eaton Ⅲ期第一腕掌关节炎都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均能使患者感到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关节镜辅助大多角骨部分切除联合襻钢板悬吊治疗第1腕掌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大多角骨部分切除联合襻钢板悬吊治疗EatonⅡ、Ⅲ期第1腕掌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EatonⅡ、Ⅲ期第1腕掌关节炎患者15例(16侧),男5例(双侧1例)、女10例,年龄为(56.7±6.4)岁(范围46~75岁)。术前X线片示关节间隙狭窄、周围骨赘形成,并向桡背侧脱位。行关节镜下部分大多角骨切除,采用高强线及指骨钢板自制襻钢板悬吊固定第1掌骨。记录重返工作时间,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第1腕掌关节位置和掌骨下沉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拇指Kapandji评分、上肢功能评定表评分(disabil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及捏力、握力。结果:15例随访时间为(19.6±6.3)个月(范围11~36个月)。术后即刻X线片证实腕掌关节均得到复位,第1掌骨高度维持满意。患者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时间为(18.69±3.70)d,恢复正常工作时间为(24.63±4.91)d。VAS由术前(6.56±1.15)分降至末次随访1.00(0.75,1.25)分,Kapandji评分由(8.00±0.82)分提升至8.00(7.25,9.00)分,DASH评分由(24.06±3.19)分降至4.00(3.00,5.00)分,除Kapandji评分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905, P<0.001; Z=-0.121, P=0.905; Z=-4.846, P<0.001)。握力由术前16.4(14.13,18.68)kg提升至末次随访的(26.14±3.27)kg,捏力由(1.70±0.35)kg提升至(3.58±0.91)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617, P<0.001; t=-7.669, P<0.001)。 结论:关节镜辅助大多角骨部分切除联合襻钢板悬吊第1掌骨治疗EatonⅡ、Ⅲ期第1腕掌关节炎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可保留腕掌关节活动度、维持关节稳定,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大多角骨切除联合袢钢板悬吊治疗第一腕掌骨关节炎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对大多角骨切除联合袢钢板悬吊治疗第一腕掌骨关节炎的随访研究,评价该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共纳入第一腕掌骨关节炎患者(Eaton Ⅲ期及以上)1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大多角骨切除联合袢钢板悬吊术。术后评价治疗效果,客观评价包括捏力、握力、拇指外展角度(掌侧、桡侧)、拇指对掌功能评分(Kapandji评分)和第一掌骨沉降率,主观评价包括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questionnaire,DASH)。结果:术后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19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力量明显提高,关节的活动范围及功能明显改善,且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术后第一掌骨的高度得到了很好的维持,第一腕掌关节的功能恢复良好,并能返回以前的工作岗位。按照Robbins腕关节评分标准综合评定手术优良率达84.6%。 结论:大多角骨切除联合袢钢板悬吊术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第一腕掌关节功能,并能在术后维持第一掌骨的高度,疗效确切,值得推广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关节融合术治疗拇指腕掌关节炎18例长期随访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微型钢板关节融合术治疗拇指腕掌关节炎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们采用微型钢板融合术治疗的18例拇指腕掌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骨愈合情况,舟、大、小多角骨(scaphoid-trapezium-trapezoid,STT)周围关节炎。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握力、指尖侧方捏力、拇指掌侧外展活动度、拇指桡侧外展活动度、拇指对掌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臂肩手功能障碍评估表(the 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3~14年,平均8.5年。18例患者均达到骨愈合。术前指尖侧方捏力、握力分别为(4.2±0.3)、(30.8±0.5) kg;术后指尖侧方捏力、握力分别提高到(7.6±0.3)、(39.1±0.6) kg( P<0.05);术后拇指对掌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DASH和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2例出现桡神经浅支损伤症状,3例影像学表现STT关节炎,14例拇指手掌不能平放。 结论:对于大多数拇指腕掌关节炎患者,关节融合术可以提供拇指良好的稳定性,从而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可很大程度减少STT周围关节炎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改良闭合经皮固定和切开复位治疗Bennett骨折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比较改良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患者38例,其中改良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组(A组)21例,切开复位内固定组(B组)17例。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后拔除克氏针。分别记录术中手术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拇指关节疼痛情况,并测量第一腕掌关节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内收外展ROM,测力计测量握力;按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系统评定法评定患指功能;根据末次随访时X线片,采用Eaton-Littler分期评估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4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A组愈合时间为5.0~7.8周,平均6.2周;B组愈合时间为5.2~8.4周,平均6.5周。A组手术时间15~35 min,平均(21.3±0.3)min;B组30~45 min,平均(38.5±0.2)min。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为(0.85±0.05)分,B组为(0.72±0.04)分。第一腕掌关节屈伸ROM、收展ROM及握力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按TAM系统评定法评定患指功能:A组优良率为90.4%,B组为88.2%。Eaton-Littler分期评估创伤性关节炎:A组,Ⅰ期3例,Ⅱ期1例;B组,Ⅰ期1例。 结论:两种手术方式都能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改良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手术时间耗时更短,但术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的可能性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非手术治疗对拇指腕掌关节炎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拇指症状性骨关节炎(OA)的患病率在女性中估计为7%,在男性中为2%.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这些数字预计还会上升.大多数关于该病的管理指南建议采用非手术治疗,如使用矫形器、药物或锻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