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自体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和低能量激光治疗对正畸患者拔牙位点牙槽骨变化影响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富自体生长因子纤维蛋白(CGF)和低能量激光治疗(LLLT)对正畸患者拔牙位点牙槽骨变化影响的比较。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于天津市北辰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正畸治疗需拔牙患者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LLLT组和CGF组,每组各7例,分别有28个拔牙位点。对照组为拔牙创自然愈合,LLLT组微创拔牙后第1、2、7天均使用二极管激光仪治疗(波长808 nm,平均输出功率0.25 W,能量密度为4 J/cm 2,光斑面积0.28 cm 2),每个位点照射20 s。CGF组微创拔除牙后,立即将CGF膜置于拔牙窝内。比较各组拔牙前后拔牙创处牙槽骨高度、宽度以及牙槽骨愈合后骨轮廓及骨密度,同时测量拔牙创处龈沟液中生长因子骨桥蛋白(OPN)和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LLT组和CGF组拔牙创处牙槽骨高度、宽度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LLLT组比较,CGF组拔牙创处牙槽骨高度、宽度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LLT组和CGF组拔牙创愈合后骨轮廓评分和骨密度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均 P<0.05);而LLLT组与CGF组拔牙创愈合后骨轮廓评分和骨密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拔牙后1、6个月,对照组、LLLT组和CGF组拔牙创处龈沟液中OPN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拔牙后1个月,与对照组比较,LLLT组和CGF组拔牙创处龈沟液中TGF-β1浓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拔牙后6个月,3组TGF-β1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LLLT和CGF治疗均能有效地减少拔牙创牙槽骨高度和宽度,促进拔牙创牙槽骨骨轮廓及骨密度的恢复,为如何延缓拔牙创牙槽骨的萎缩提供临床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翻瓣联合骨管技术拔牙方案在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潜在风险患者中的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翻瓣联合骨管技术拔牙方案在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潜在风险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8例应用抗骨吸收和(或)抗血管生成药物史患者。按照患者用药方案特点分为低剂量抗骨吸收药物组、高剂量抗骨吸收药物组和高剂量抗骨吸收药物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组三类。其中女性15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62.4岁(范围:27~87岁)。共有31颗患牙有拔牙指征。采用翻瓣联合骨管技术拔牙方案进行患牙拔除,术后密切随访。观察拔牙创伤口黏膜愈合状态,是否肿胀、有无瘘管、有无脓液及骨质暴露,评价患者拔牙窝愈合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计18例,其中骨质疏松9例,恶性肿瘤9例。用药方案中采用低剂量抗骨吸收药物10例,高剂量抗吸收药物5例,高剂量抗骨吸收药物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3例。本组18例患者共31颗患牙采用翻瓣联合骨管技术进行拔除,局部麻醉下完成13例,全身麻醉下完成5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3.2个月(3~51个月)。18例患者绝大多数拔牙创[97%(30/31)]恢复理想。1例患者右下颌第三磨牙拔牙位点在术后1个月时出现颌骨暴露,形成MRONJ,其余6个拔牙位点愈合理想。结论:在MRONJ潜在风险患者中,应用翻瓣联合骨管技术拔牙方案可以安全、有效缓解口腔内牙齿炎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颌磨牙即刻种植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颌磨牙区翻瓣、微创拔牙后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为上颌磨牙区的即刻种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拟行上颌磨牙拔除后即刻种植的患者41例(共41个牙位),其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为(49.7±1.8)岁(18~66岁)。术前拍摄锥形束CT进行测量分析;术中切开翻瓣,微创拔牙,彻底清除软硬组织表面的炎性肉芽组织,在正确的三维位置制备种植窝、植入种植体,记录种植体完全就位时的扭矩值和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采用非埋入式愈合。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并检测ISQ值后行牙冠修复。永久修复后12个月拍摄锥形束CT。评价指标为术后6个月的种植体存留率和完成修复后12个月的成功率;术后即刻、6个月以及永久修复后12个月种植体的颊腭侧、近远中跳跃间隙大小及术后即刻和6个月种植体ISQ值。结果:41例患者共植入41枚种植体,种植体植入后6个月存留率为100%(41/41);完成修复后12个月种植修复成功率为100%(41/41)。种植体植入时扭矩为(42.77±0.79)N·cm。术后即刻种植体颊侧和腭侧跳跃间隙分别为(3.15±0.16)和(2.86±0.18)mm,近远中跳跃间隙分别为(2.94±0.19)和(3.77±0.21)mm,术后6个月及牙冠修复后12个月随访锥形束CT显示种植体周围均无跳跃间隙。术后即刻与6个月种植体的ISQ值[分别为(74.78±0.59)和(80.20±0.4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03, P<0.001)。 结论:上颌磨牙区翻瓣、微创拔牙和彻底清除软硬组织表面的炎性肉芽组织后即刻种植可行,牙槽骨与种植体能实现良好的骨结合,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供牙三维打印模型在自体牙移植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并总结供牙三维打印模型在自体牙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情况,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分为两部分:回顾性收集192例自体牙移植术病例(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单颗牙移植),男性107例,女性85例,年龄(34.2±10.7)岁;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初次预判供牙能否完整拔除,辅以供牙三维打印模型进行二次预判,并计算与实际结果的一致率。前瞻性收集64例拟行自体牙移植术的病例(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单颗牙移植),男性28例,女性36例,年龄(30.2±8.3)岁,根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供牙组(每组32例),对模型组患者使用供牙三维打印模型于术中辅助预备牙槽窝并于术后辅助根管治疗,供牙组不使用三维打印模型;比较两组上颌或下颌牙槽窝预备时间、供牙离体时间、供牙试植次数以及术后开髓和根管定位时间。结果:二次预判与实际结果的一致率[97.4%(187/192)]显著高于初次预判与实际结果的一致率[93.2%(179/192)]( P<0.05)。模型组上颌和下颌受牙区牙槽窝预备时间分别为(18.8±4.6)和(22.7±3.4) min,供牙离体时间分别为(3.0±0.6)和(2.1±0.6) min,供牙试植次数分别为(1.3±0.8)和(1.0±0.9)次,术后开髓和根管定位时间分别为(4.3±0.6)和(4.0±0.5) min,均分别显著小于供牙组上颌和下颌( P<0.05)。 结论:三维打印供牙模型制作准确,在自体牙移植术中应用可缩短受牙区牙槽窝预备时间、供牙离体时间及减少供牙试植次数,并可辅助提高术前对供牙能否完整拔除的预判准确性以及术后缩短供牙开髓和根管定位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解析人炎性牙槽窝微环境下肉芽组织的转归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人牙槽窝肉芽组织的细胞组成与异质性并构建单细胞图谱,解析肉芽组织在炎性微环境下通过自然转归的潜在结局。方法: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因中、重度牙周炎行牙拔除术并拟行延期位点保存术或自体牙移植术的患者12例,收集其牙槽窝肉芽组织,分别用HE染色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cRNA-seq)观察不同类型肉芽组织细胞构成、组织形态学变化,获得特定微环境下的炎性牙槽窝肉芽组织细胞序列差异,构建出人牙槽窝不同类型肉芽组织的单细胞图谱,并探索炎性肉芽组织转归过程中细胞类型分布及关键基因变化的时空规律。结果:HE染色显示,牙槽窝炎性肉芽组织中含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保留炎性肉芽组织待自然转归3周后,其组织学形态与修复性肉芽组织愈合形态基本一致。ScRNA-seq共捕获肉芽组织细胞20 448个,基因表达定量检测分析炎性肉芽组织、自然转归性肉芽组织及修复性肉芽组织基因总数分别为33 835、36 058、34 719个。肉芽组织在单细胞水平被注释为血管内皮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成纤维细胞等10个细胞亚群。炎性肉芽组织与自然转归性肉芽组织在细胞组成占比存在差异。拟时序分析展示了肉芽组织中免疫反应与血管新生参与组织转归愈合的两种主要结局。参与炎症调控和免疫反应的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5(Igbp5)、锌指蛋白(Zfp36)和热休克蛋白(Hspa1b),以及参与细胞外基质分泌及血管、纤维形成的相关基因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Timp3)、骨膜蛋白(Postn)和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5(Rgs5)在两种肉芽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炎性肉芽组织在细胞组成占比、基因表达、生物学功能等方面与自然转归性肉芽组织存在异质性,不刮除牙槽窝炎性肉芽组织待其自然转归后在组织学及单细胞水平展现出与修复性肉芽组织相似的细胞结构组成,并通过免疫反应及组织重塑调节炎症反应及愈合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种植体-基台细菌微渗漏引起种植体微间隙周围组织炎性渗出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大鼠体内实验探讨种植体-基台界面细菌微渗漏现象以及软组织炎症情况。方法:无菌条件下在定制的种植体内部加入0.25 μl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悬液(10 9 CFU/ml),连接基台后置于含1 ml培养液的Ep(eppendorf)管中培养,7和14 d后取样接种于培养基,厌氧条件下继续培养,观察细菌生长情况。选用雄性SD大鼠6只,拔除上颌双侧第一磨牙1个月后分别于各拔牙窝内植入1枚种植体,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枚)。黏膜下愈合1个月后进行二期手术,清洁种植体内部后,实验组种植体内部加入0.25 μl Pg悬液(10 9 CFU/ml),阴性对照组加入0.25 μl牛脑心浸液,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材料,各组均连接消毒后的穿龈基台。二期手术后28 d取样,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种植体内细菌总量和Pg数量,对种植体周围黏膜的炎性渗出特征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定量分析。 结果:培养7和14 d后取样接种的培养基上均可见Pg生长。实验组种植体内部Pg的拷贝数为10 2~10 4,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未检测到Pg。同时,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实验组种植体微间隙周围结缔组织内存在炎性细胞聚集,从微间隙处向冠方和根方炎性细胞密度逐渐减少,而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种植体周围结缔组织中仅存在散在炎性细胞。实验组冠方0.25~0.50 mm区域、冠方0.25 mm至微间隙处、微间隙处至根方0.25 mm区域、根方0.25~0.50 mm区域炎性细胞密度[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976(655)、1 673(1 245)、2 267(819)和895(162)个/mm 2,均显著多于空白对照组相应位置[分别为201(180)、321(351)、309(236)和218(272)个/mm 2]( P<0.05)。 结论:大鼠口腔种植体内部的Pg可发生微渗漏,引起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炎性渗出,且该炎性渗出的分布具有一定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糖尿病患者拔牙术前血糖控制目标与预后相关性的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空腹血糖>8.88 mmol/L且≤10.00 mmol/L条件下行拔牙术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心电监护门诊的老年糖尿病拔牙患者100例,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75.8±8.0)岁(65~95岁)。拔牙术前空腹血糖>8.88 mmol/L且≤10.00 mmol/L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空腹血糖≤8.88 mmol/L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均≤8.5%。分别观察拔牙术后24 h、1周拔牙窝处有无疼痛、肿胀、溢脓、瘘口及全身发热,观察术后1个月拔牙窝周围组织愈合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对拔牙术前血糖控制目标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的空腹血糖分别为(6.92±0.99)和(9.88±0.68)mmol/L,HbAlc分别为(6.76±0.83)%和(7.69±0.7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拔牙牙位、牙龈指数、牙齿松动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 h,对照组与观察组拔牙窝愈合良好的患者均占94%(47/50),两组均有3例患者拔牙窝局部疼痛,但可耐受,周围组织均无红肿表现。术后1周检查创口愈合良好,术后1个月创口完全愈合。两组患者拔牙术后创口愈合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拔牙术前空腹血糖≤10.00 mmol/L且 HbA1c≤8.5%可作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规拔牙或口腔小手术的安全参考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光动力疗法对牙周炎磨牙拔牙窝愈合影响的随机对照优效性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光动力疗法(PDT)对牙周炎磨牙拔牙窝软组织愈合、拔牙后疼痛度、影像学骨密度和骨高度改变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单盲随机对照优效性临床试验,共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患者需要拔除的38个牙周炎磨牙位点,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分为PDT组和对照组,每组19个位点,PDT组拔牙后常规清创并辅助使用PDT,对照组拔牙后仅常规清创。在拔牙后即刻、7 d、14 d分别测定两组拔牙窝颊舌径及近远中径并计算7和14 d创面愈合率,在拔牙后7和14 d评估两组拔牙窝软组织愈合指数,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两组拔牙后6 h和1、2、3 d时的疼痛度,在拔牙后即刻和2个月拍摄根尖片比较两组拔牙窝骨密度及骨高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拔牙后7 d创面愈合率PDT组[(78.08±5.45)%]显著高于对照组[(71.03±6.82)%]( P<0.01),拔牙后14 d创面愈合率PDT组[(85.88±3.84)%]亦显著高于对照组[(81.66±3.79)%]( P<0.01),但均未达到优效性检验的优效界值(优效界值为10%,7 d 95 %CI:3.00%~11.12%,14 d 95 %CI:1.71%~6.73%)。拔牙后7 d拔牙窝软组织愈合指数PDT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拔牙后14 d拔牙窝软组织愈合指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拔牙后6 h及1、2、3 d时的疼痛度以及拔牙后即刻和2个月骨密度、骨高度改变量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DT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软组织愈合,但对牙周炎患者拔牙窝的愈合未起到额外的辅助作用,对拔牙术后疼痛度、影像学骨密度和骨高度改变等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牙源性上颌窦分隔感染致眶蜂窝织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66岁的女性患者表现为右眼反复眼红肿疼痛,5个月前有右上第二磨牙拔牙史,4个月前有多次右侧颌面部脓肿切开引流史。眼眶CT提示右侧上颌窦、眼眶下部眶下孔处骨膜下窦腔形成伴积液脓肿形成。诊断为“牙源性上颌窦分隔感染致眶蜂窝织”。先后行“眼部脓肿切开引流”术及“右眼眶脓肿清除引流+鼻内镜下上颌骨内壁部分切除+上颌窦分隔引流+上颌窦开放”术。术后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骨刀联合胶原蛋白海绵在下颌低位阻生智齿微创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联合胶原蛋白海绵在下颌低位阻生智齿微创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本院口腔科拔牙门诊就诊的210例下颌低位阻生智齿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采用涡轮钻拔牙)、B组(采用超声骨刀拔牙)和C组(采用超声骨刀联合胶原蛋白海绵拔牙),每组70例.比较三组患者拔牙术后30 min拔牙窝出血量、术后3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干槽症和下唇麻木发生情况.[结果]C组拔牙术后30 min拔牙窝出血率为11.43%(8/70),显著低于A组的37.14%(26/70)、B组的18.57%(1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342、6.389,P<0.05);B组拔牙术后30 min拔牙窝出血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67,P<0.05).C组患者术后72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和B组;B组术后72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干槽症和下唇麻木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采用涡轮钻法或超声骨刀拔牙的方法,对下颌低位阻生智齿患者采用超声骨刀联合胶原蛋白海绵微创拔牙,虽不能减少术后干槽症和下唇麻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可以减少拔牙术后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