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球囊支架对吻术与拘禁导丝保护技术治疗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探讨球囊支架对吻术(BSKT)与拘禁导丝保护技术(JWT)两种介入方式治疗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BL)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8 月至 2021 年 4 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进行治疗的 124 例老年CB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JWT介入治疗者纳入对照组(n=64),采用BSKT介入治疗者纳入观察组(n=60).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术后 6 个月,两组患者主支血管最小内径(MLD)均升高,狭窄程度、直径狭窄率(DS)及病变长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MLD、狭窄程度、DS及病变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6 个月,两组分支血管MLD均升高,狭窄程度、DS及病变长度均降低;观察组术后 6 个月分支MLD明显高于对照组,狭窄程度、DS及病变长度均低于对照组;术后 72h观察组超敏肌钙蛋白I(hs-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72h观察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JWT比较,BSKT介入方式在老年CBL患者中应用更佳,可有效减少患者心肌功能损伤及内皮功能损伤,对分支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拘禁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PCI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拘禁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BCL)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对边支的保护效果及对冠状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酶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 年1 月~2023 年4 月期间在我院拟行PCI术治疗的 60 例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观察组应用拘禁球囊技术(jailed balloon technique,JBT)保护边支血管,对照组应用传统边支导丝血管保护法.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边支保护效果、心肌酶水平及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导丝使用量、造影剂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主支置入支架术后观察组边支TIMI 3 级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h两组cTnT、CK水平均较本组术前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BCL患者PCI术中应用JBT,边支血管受压情况明显减轻,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能有效改善心肌酶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拘禁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应用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经验,并分析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真性分叉病变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拘禁导丝组(25例)和拘禁球囊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分支夹层或闭塞发生率、置入支架数量、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等,并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病变血管再狭窄情况进行随访,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拘禁导丝组4例发生分支闭塞或夹层,共置入5枚支架,拘禁球囊组1例发生分支夹层,置入1枚支架,且拘禁导丝组的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均明显高于拘禁球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5±13.4)min比(53.2±9.8)min,t=2.84,P=0.009;(135.3±12.5)ml比(106.8±11.7)ml,t=8.33,P=0.001].术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检查,两组主支和边支血管管腔丢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期间,拘禁球囊组有1例患者因心力衰竭发作入院,拘禁导丝组有1例患者因心绞痛再发入院,并行靶血管血运重建治疗,余无其他MACE事件.结论 拘禁球囊技术是一种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有效方法,与传统保护导丝比较,拘禁球囊技术能够有效防止重要分支闭塞,且手术时间和曝光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拘禁球囊技术与双导丝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对分支开口保护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对比拘禁球囊技术(JBT)与双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分支开口保护的优劣.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81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双导丝技术组(40例),采用双导丝技术治疗,根据单支架释放后边支血流情况,决定是否Rewire导丝;拘禁球囊技术组(41例),采用小内径球囊保护分支开口,主支单支架释放,同时边支球囊压力扩张保护,支架植入后,观察分支血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边支闭塞、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费用、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冠脉造影定量分析(QCA)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双导丝技术组有10例发生边支闭塞,拘禁球囊技术组有2例发生边支闭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导丝技术组比较,拘禁球囊技术组PCI实施时间及曝光时间更短、对比剂用量更少、手术费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MACE发生率及Q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绪论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有效保护分支开口,降低边支闭塞率及手术费用,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球囊拘禁与导丝保护在真性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短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球囊拘禁技术(JBT)与传统的导丝保护技术(JWT)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56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脉真性分叉病变的患者,在PCI前随机分为球囊拘禁组和导丝保护组,所有患者先采用主支植入支架的术式,分支用球囊拘禁保护者为试验组,分支用导丝保护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在支架植入术后因斑块和界嵴移位,分支夹层等导致分支受累加重或闭塞的发生率,以及因分支受累改变成必要时T术式(TAP)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TIMI3级血流明显优于对照组,分支受累和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因分支受累改变成必要时T术式(TA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时采用球囊拘禁技术较传统的导丝保护对分支保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拘禁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有效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拘禁球囊技术(JBT)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 通过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使用JBT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相关研究文献.应用meta分析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综合定量评价,以使用JBT作为JBT组,并取传统边支保护技术(拘禁导丝或边支球囊对吻)的作为对照组,运用REVMAN5.3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纳入文献9篇,累计病例JBT组380例,对照组36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JBT组缩短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手术时间(WMD=-20.41,95%CI=-24.00~-16.82,P<0.05);JBT组减少了边支闭塞、夹层或慢血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RR=0.40,95%CI=0.24~0.66,P<0.05),未能降低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严重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RR=0.58,95%CI=0.31~1.07,P=0.08).结论与传统边支保护技术比较,JBT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边支闭塞、夹层或慢血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未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拘禁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PCI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心肌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拘禁球囊 (JBT) 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拟行PCI治疗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94例, 其中47例 (观察组) 接受JBT技术保护边支血管、47例 (对照组) 接受传统边支血管保护方法, 对比两组手术过程相关指标、手术并发症, 术前、术后72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手术前后血清超敏肌钙蛋白 (hs-cTnI) 、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 .方法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X线暴露量、使用导丝数量、造影剂使用量低于对照组 (P均<0. 05) .两组术前血清hs-cTnI、hs-CRP、LP-PLA2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2 h, 观察组血清hs-cTnI、hs-CRP、LP-PLA2水平低于对照组 (P均<0. 05) .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 31%, 低于对照组的14. 89% (P <0. 05) .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PCI术中应用JBT技术, 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照射剂量, 减轻介入手术造成的心肌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支架处置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时不同策略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拘禁"球囊技术(Jailed balloon technique,JBT)、边支导丝保护(keep it open,KIO)技术以及无边支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收治的162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成3组,采用JBT组58例,采用KIO技术治疗组59例,采用无边支保护技术治疗者45例(无边支保护组),比较3组患者对比剂用量、手术时间、放射线曝光时间、PCI治疗后即刻影像学效果及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发生率等方面差异.结果 JBT组患者无边支丢失发生,KIO组及无边支保护组患者各有1例发生边支丢失.JBT组手术时间及放射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均较KIO组及无边支保护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JBT组MACE总体发生率为12.07%,低于KIO组的27.12%和无边支保护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BT组主支血管最大狭窄程度为18.21%±4.40%,低于KIO组的22.34%±5.17%和无边支保护组的23.45%±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BT组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为48.33%±4.60%,低于KIO组的70.41%±8.53%和无边支保护组的75.62%±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主支血管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BT处置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的特点,且术后随访表明其对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影响小且患者的MACE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拘禁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保护中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改良拘禁球囊技术(modified-JBT)相对于标准JBT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运用效果与优势.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住院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真性分叉病变患者82例(77例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改良组采用modified-JBT保护分支血管(SB),标准组则采用标准JBT;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6个月心脏相关并发症情况、PCI成功率、主支血管(MV)和SB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分级情况、SB阻塞情况、心绞痛情况、两组介入治疗术相关指标;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软件,分析MV预扩张、PCI术后即刻以及术后6个月时的SB通畅情况.结果 改良组患者PCI手术时间短于标准组,接受射线量少于标准组,使用球囊数量、手术费用多于标准组(P<0.05,P<0.01);两组使用导丝数、造影剂用量相当(P均>0.05).改良组和标准组患者在MV球囊预扩张后SB的TIMI血流达3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78.05%vs 68.29%,P>0.05);PCI处理后即刻,SB血流3级率较预扩张后均有提升,且改良组高于标准组(95.12% vs 80.49%,P=0.043);术后6个月,改良组患者SB血流达3级率为100.00%,较标准组(87.80%)提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 改良JBT术有助于提高冠脉分叉病变中SB的通畅率,降低PCI手术时间、射线暴露量,但手术费用略有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拘禁球囊技术在AMI患者急诊介入处理分叉病变术中的安全性及对近中期预后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观察拘禁球囊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分支血管保护的安全性及近、中期临床疗效,为AMI分叉病变的处理及治疗提供更为简单有效的策略和临床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间于北京大学民航总医院诊断为AMI分叉病变且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87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n=39,拘禁球囊技术)和对照组(n=48,常规拘禁导丝技术).观察:①主支支架后,分支有无闭塞或夹层,主支发生无复流情况和分支最终的冠状动脉(冠脉)血流TIMI分级;②住院期间和PCI后12个月内随访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主支血管再狭窄情况.结果 对照组中9例发生边支闭塞或次全闭塞,2例最终处理失败,术中3例主支发生无复流;观察组中2例发生边支闭塞或次全闭塞,优于对照组(5.1%vs.18.8%,P=0.115),均成功完成处理,术中2例患者主支发生无复流,分支TIMI3级获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4%vs.87.5%,P=0.511).住院期间和术后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中MACCE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2.8%vs.25%,P=0.154),术后冠脉造影复查,两组患者主支血管均未发生再狭窄.结论 AMI患者的真分叉病变,使用拘禁球囊技术是安全的,与传统边支保护技术比较,可获得更优的即刻及近、中期预后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