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蔚通胶囊2种振动模式治疗慢性便秘的前瞻性随机双盲交叉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比较蔚通胶囊2种振动模式对慢性便秘的疗效差异,选择2023年1月10日至3月14日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便秘中心治疗的10例便秘患者,使其随机交叉接受蔚通胶囊模式1、2的治疗,2次/周、1颗/次,持续治疗3周。模式1包含1个振动序列,持续振动3 h;模式2包含2个振动序列,均间歇振动3 h。模式1、2分别有1、3例患者达到应答,2种振动模式下应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模式1、2治疗期间周均自发排便次数(SBM)高于基线值[6.2(5.0,7.3)次、5.9(4.9,7.0)次比2.8(1.8,3.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4.26, P=0.001),但完全自发排便次数(CSBM)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模式1、2治疗期间周均CSBM、周均SBM和治疗结束后CSBM、SB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结束后,模式1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自评问卷评分和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模式2[(5.0±3.4)分比(9.0±7.2)分、(14.1±10.4)分比(22.6±1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1、1.39, P=0.018、0.019)。以上结果表明,蔚通胶囊持续振动模式(模式1)或间歇振动模式(模式2)均可增加便秘患者排便次数,2种振动模式促进完全自发排便的作用相当;在便秘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评价中,持续振动治疗比间歇振动治疗有更好的主观感受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振动胶囊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前期动物实验,初步探索自主研发的新型智能手机控制的振动胶囊治疗功能性便秘(F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就诊于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科门诊的24例FC患者。研究流程包括≥2周基础期、6周治疗期和≥6次随访(2周1次)。在治疗期内患者被分为假胶囊组、低频振动胶囊组、高频振动胶囊组,分别吞服12颗对应胶囊。通过观察3组患者腹痛、腹胀、胶囊滞留,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评价振动胶囊治疗的安全性;通过比较3组患者的周均完全自发排便次数(CSBM)、周均自发排便次数(SBM)、胶囊排出时间、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问卷(PAC-QOL)和便秘患者症状评分问卷(PAC-SYM)评分评价振动胶囊治疗的有效性。采用方差分析、最小显著性差异- 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2例患者失访,最终假胶囊组、低频振动胶囊组、高频振动胶囊组分别有7、8、7例患者纳入统计;共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不良事件。治疗第6周,假胶囊组、低频振动胶囊组和高频振动胶囊组的周均CSBM较自身基线差值分别为0.0次(0.0次,2.0次)、2.0次(1.0次,2.8次)和1.0次(0.0次,5.0次),周均SBM较自身基线差值分别为-1.0次(-2.0次,2.0次)、1.0次(-0.8次,2.0次)和1.0次(0.0次,4.0次);6周治疗过程中,假胶囊组、低频振动胶囊组和高频振动胶囊组中分别有3、7和5例患者的周均CSBM较基线数据增加≥1次,分别有2、5和5例患者的周均SBM较基线数据增加≥1次。低频振动胶囊组和高频振动胶囊组治疗第6周的胶囊排出时间均短于假胶囊组[(65.7±9.3)和(59.1±3.4) h比(96.7±10.0) h],低频振动胶囊组和高频振动胶囊组治疗6周过程中的胶囊排出时间均短于假胶囊组[(63.6±8.6)和(59.8±6.6) h比(100.5±13.1)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119、3.584、2.832、3.036, P均<0.05)。假胶囊组、低频振动胶囊组、高频振动胶囊组患者在治疗期间PAC-SYM评分分别为(14.3±2.0)、(9.9±2.3)和(7.0±2.0)分,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假胶囊组、低频振动胶囊组、高频振动胶囊组患者在治疗期间PAC-QOL评分分别为(31.3±4.4)、(24.0±3.8)和(13.9±4.1)分,其中高频振动胶囊组低于假胶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08, P=0.012),低频振动胶囊组与假胶囊组间,高频振动胶囊组与低频振动胶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振动胶囊可安全用于FC患者,可促进排便,缓解其便秘症状,但不同振动频率胶囊的治疗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体外物理振动排石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体外物理振动排石(EPVL)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结石长径<6 mm的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220例结石长径<6 mm的输尿管结石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10例。对照组采用EPVL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排石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的当日排石率、1周排石率、2周排石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9.1%、67.3%、77.3% vs.29.1%、44.5%、51.8%,均 P<0.05)。研究组的肾绞痛及血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2% vs. 21.8%,16.4% vs. 28.2%,均 P<0.05)。 结论:EPVL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结石长径<6 mm的输尿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能提高排石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KlariteTM芯片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快速检测血清中他克莫司的药物浓度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采用KlariteTM 芯片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建立一种快速测定血清中他克莫司浓度的方法.方法 采用KlariteTM 芯片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测定他克莫司胶囊粉末的拉曼光谱和特征峰,并对各峰进行振动模式归属分析.通过滴涂沉积拉曼光谱(Drop coating deposition Raman,DCDR)技术测定芯片表面他克莫司水溶液及PBS缓冲液溶液中他克莫司的检出限,明确第五代Klar-iteTM 芯片对测定他克莫司浓度的效能.结果 拉曼光谱显示他克莫司在354~396、474、851~917和1 088 cm-1 处产生尖峰,在1 265~1 475 cm-1 处出现明显的宽峰.他克莫司在蒸馏水和PBS溶液中的检测限分别为0.14 μg/mL和2.5 μg/mL,定量限分别为0.47 μg/mL和8.3 μg/mL.他克莫司在蒸馏水中定量检测的回归方程为:Y=52.86X+596.5,他克莫司的浓度在0.1~5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890 5;他克莫司在PBS溶液定量检测的回归方程为Y=19.54X+ 537.8,他克莫司的浓度在5.0~5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217 6.在按比例稀释(1∶4,v/v)的人血清溶液中,可检测到他克莫司的拉曼光谱特征峰主要分布在352、488、855、1 135、1 213和1 456 cm-1 处,峰值强度均明显减弱,且发生不同程度的频率偏移.结论 本检测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快速便捷,适用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临床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天麻素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天麻素的太赫兹波段图谱特征.方法:采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检测两种不同产地的天麻素及两种全天麻胶囊在太赫兹波段的光谱,对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同时采用模拟软件对天麻素晶体在太赫兹波段的光谱进行模拟,并指认其在太赫兹波段的振动模式.结果:两个产地的天麻所提取的天麻素的太赫兹光谱基本一致.其在0.51、0.77、1.01、1.18和1.59 THz处存在较明显的吸收峰.对于全天麻胶囊样品1和样品2,有4个较明显的吸收峰,但是与天麻素对比,仅有3个吸收峰的位置较为对应.结论: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可用于在物性鉴别领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中药粒子设计技术改善发酵虫草菌粉吸湿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发酵虫草菌粉类产品的常用剂型为胶囊剂和片剂.粉体的吸湿性作为压片过程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对片剂的压片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如何改善粉体吸湿性,对开发新型复合粒子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该研究采用粒子设计技术制备复合粒子粉,并与发酵虫草菌粉原粉、物理混合粉比较吸湿性.通过制备3种不同类型的粉体,比较平衡吸湿量、粒径、扫描电镜图、休止角、接触角及压缩度来观察中药粒子设计技术对发酵虫草菌粉吸湿性的改善情况.结果 显示发酵虫草菌粉原粉、物理混合粉、复合粒子粉平衡吸湿量分别为21.2%,19.6%,14.5%;中位粒径分别为(49.751±0.280),(59.183±0.170),(12.842±0.080) μm;众位粒径分别为(185.479±1.372),(173.964±1.104),(61.671±0.979) μm;在复合粒子粉的扫描电镜图中可明显看出发酵虫草菌粉上有固定形态、大小均一的疏水性气相纳米二氧化硅附着;休止角分别为(50.63±0.75).,(49.25±0.43)°,(48.33士0.84)°;接触角分别为(7.4±0.2)°,(8.2±0.3)o,(15.0±2.6)°;压缩度分别为(38.2土1.3)%,(35.8±0.2)%,(32.5±2.6)%.该研究表明经振动式超微粉碎机后发酵虫草菌粉粒子上有明显且大小均一的小粒子疏水性气相纳米二氧化硅附着,形成部分包裹的包覆结构,使得发酵虫草菌粉与外界的接触面降低,从而降低了复合粒子粉的吸湿性,进一步说明通过粒子设计可以改善发酵虫草菌粉的吸湿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功能性便秘(FC)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FC不仅能直接引起痔、肛裂等肛门部疾病,还能诱发或加剧心脑血管意外等其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治疗FC的方法主要有饮食干预、药物治疗、肠道微生态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和手术治疗,近年来出现了新药elobixibat、振动胶囊等新型治疗手段.该文对上述治疗方法的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雷火灸联合揿针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雷火灸联合揿针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口服甲钴胺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循经雷火灸联合擞针治疗,每日1剂,两组均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6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患者的临床疗效、振动感觉阈值定量(VPT)、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中医证候积分、生存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SNCV)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P<0.05),并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PT及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生存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并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N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火灸联合揿针可以有效改善气阴两虚夹瘀型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消化道多维振动胶囊设计与便秘模型犬实验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自主设计的多维振动胶囊对慢性便秘模型犬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自主设计的口服多维振动胶囊,结构由2个功能子系统组成:体外的控制和无线供能子系统,体内的无线能量接收储存和按需振动子系统;胶囊尺寸L19 mm×Φ11.2 mm;质量<4 g;振动频率3次/分;振动强度0.294~0.490 N,最大瞬间力≤2.157 N;静默时间0~12h可调;工作时间,自带电池连续工作72 h,在体可工作84 h(静默时间+连续工作时间).选择12只雌性比格犬,体质量(16.2±2.6) kg.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健康对照组(A组)、健康犬安全性评价组(B组)、便秘对照组(C组)、便秘治疗组(D组),每组各3只.对B组和D组犬给以每周2粒胶囊喂饲,连续8周,与A组和C组比较,观察多维振动胶囊喂饲后模型动物的饮水、运动状态,定时进行排出胶囊计数、大便性状评分,实验结束后获取结肠组织病理检测黏膜厚度、肌间神经丛及黏膜完整性.结果 喂饲胶囊均正常工作,B组和D组犬均顺利排出所有口服的多维振动胶囊,该胶囊没有破损.D组犬口服多维振动胶囊后大便Bristol评分显著改善,4周和8周明显优于A组和治疗前(实验4周后与制模成功后比较,3.33分±1.52分vs 1.67分±1.55分;P=0.023.实验8周后与制模成功后比较,5.67分±1.15分vs 1.67分±0.58分;P=0.013);C组喂饲4周后大便Bristol评分增加(6.00分±1.00分vs 4.00分±1.00分;P=0.025),但8周后大便Bristol评分恢复(4.67分±0.58分vs 4.00分±1.00分;P=0.101);D组在前4周排出的多维振动胶囊数量明显少于B组(20颗vs 26颗;P< 0.001),后4周多于C组(28颗vs 22颗,P=0.002).病理切片显示多维振动胶囊治疗可增加慢性便秘治疗组结肠壁黏膜厚度,改善便秘黏膜的连贯性破坏和杯状细胞的减少,多维振动胶囊治疗可明显改善便秘导致的结肠肌间神经元的退化.结论 多维振动胶囊口服安全,能明显改善慢性便秘模型犬的粪便传输,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口服消化道多维振动胶囊治疗慢传输便秘的临床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口服消化道多维振动胶囊在人体应用的安全性和慢传输便秘(STC)改善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健康志愿者10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27~48岁,平均年龄38.00岁(标准差7.09岁);无器质性消化道狭窄、手术史.选择STC患者10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6.70岁(标准差11.16岁);病程26~60个月,平均病程39.30个月(标准差9.60个月).采用无线通信和机械振动技术研制的口服消化道多维振动胶囊,通过质检机构检测.健康志愿者和STC患者口服消化道多维振动胶囊,每例按规定方法依次口服14颗消化道多维振动胶囊.观察口服该胶囊的安全排出体外时间、大便Bristol评分、1周完全自主排便次数(CSBM);对STC患者在口服前后进行便秘Wexner评分,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任何不适.结果 10例健康志愿者和10例STC患者均顺利通过6周的临床观察;口服的14颗消化道多维振动胶囊均自动顺利排出体外,健康志愿者口服前和口服2周、4周、6周大便Bristol评分分别为(3.40±0.84)分、(4.70±1.16)分、(3.80±0.63)分、(4.30±0.67)分;前7颗在体时间长于后7颗,口服2周、4 周、6 周 CSBM 分别为(11.00±2.00)次/周、(10.60±1.35)次/周、(10.60±0.97)次/周,均多于口服前的(6.90±1.19)次/周,但3个时间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C患者口服后7颗消化道多维振动胶囊在体时间明显少于前7颗,但仍长于健康志愿者;大便的Bristol评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渐改善,6周后4例接近健康志愿者口服前水平,大便Bristol 评分在 口服前和口服 2 周、4 周、6 周时分别为(1.80±0.63)分、(2.00±0.67)分、(3.10±0.74)分、(3.90±0.74)分;CSBM也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有显著改善,口服前和口服2周、4周和6周的1周CSBM分别为(1.30±0.82)次/周、(2.70±0.95)次/周、(3.40±0.84)次/周、(4.90±1.37)次/周,呈逐渐增加,且各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TC患者口服前后的Wexner评分分别为(20.40±4.06)分、(13.90±1.85)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口服消化道多维振动胶囊自主经过消化道排出、安全,可显著改善STC的症状,对于健康志愿者也有促进排便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