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并探讨PCR及高通量基因分析在新型隐球菌感染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新型隐球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测方法、治疗及预后。结果:共计10例患儿入选本次调查,其中男女各5例,中位年龄6.28(4.08,12.02)岁;4例患儿有家禽/土壤/腐物接触史;7例患儿诊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3例诊断为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5例患儿存在基础疾病,其中2例通过高通量基因分析发现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头痛伴发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3例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患儿均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治疗均采用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诱导治疗,氟康唑巩固治疗;其中2例患儿诱导治疗期间出现低钾;1例患儿巩固治疗期间出现轻度肾功能损害。治愈5例,放弃3例,复发1例,死亡1例。结论:既往被认为免疫功能正常的新型隐球菌病患儿可能存在基因微突变所致的原发性免疫缺陷;PCR检测可提高新型隐球菌的检出率并缩短检测时间;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可能提示感染播散;水化及常规补钾可能减轻两性霉素B的毒性;控制颅内高压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带状疱疹样皮疹的播散性隐球菌病合并艾滋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38岁,因头痛、发热1周,加重3 d就诊。患者起病前1周着凉后出现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自觉发热(当时未测体温),当地医院治疗3 d,症状稍好转。3 d前头痛加重,呈搏动性;外院脑脊液涂片隐球菌阳性,HIV抗体待查转我院。入院后第7天,患者右前臂伸侧、右手掌、右胸背逐渐出现红斑、簇状小水疱,伴阵发性、烧灼样痛,无痒感。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水痘病史。否认皮损部位外伤史及鸽粪接触史。2014年有静脉吸毒史,曾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曾发生无保护措施的男男性行为。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检:一般状况可,慢性病容,神清,检查配合。肺部和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余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皮肤科检查:右前臂伸侧、右手掌、右胸背部可见红斑、斑丘疹、丘疱疹,簇状小水疱,疱液多混浊,部分皮损中间干涸、结痂(图1)。初诊为带状疱疹,予伐昔洛韦、膦甲酸钠等治疗2周,皮损仍增加,疼痛无改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中性粒细胞比例0.889(参考值:0.5 ~ 0.7,下同);CD4 + T细胞计数4个/μl(500 ~ 1 600个/μl),辅助性与抑制性T细胞比值0.02(1.4 ~ 2.0),HIV抗体阳性,HIV核酸定量1.38 × 10 2/ml;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人巨细胞病毒阴性;血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血、脑脊液、肺泡灌洗液真菌培养发现新型隐球菌。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64 × 10 6/L,脑脊液墨汁染色:隐球菌阳性。肺泡灌洗液人巨细胞病毒检测:阳性;骨髓细菌、真菌培养:阴性。肺部CT示双肺上叶感染;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右前臂伸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鳞状上皮局部增生,少许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图2)。皮肤浅表过碘酸希夫染色及六胺银染色均见散在隐球菌菌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感染播散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老年新型隐球菌肺炎(CNP)患者感染播散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老年CNP患者76例,其中发生感染播散者作为观察组,无感染播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间可能影响感染播散的临床和实验室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出现感染播散的患者22例,其中20例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3例为新型隐球菌菌血症,1例同时伴有脑膜炎及菌血症;5个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肝硬化失代偿期、意识状态改变、发热、头疼、抗原滴度升高(≥1:64).结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发热、头疼、意识状态改变及抗原滴度升高为老年CNP患者感染播散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5-2016年长沙地区艾滋病患者深部真菌感染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长沙地区艾滋病患者中,深部真菌感染分布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对2015-2016年在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住院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分别采集血液、骨髓、脑脊液及胸腹水标本,采用BD 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VITEK2 COMPACT 60与ATB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结果 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2015-2016年共收治艾滋病患者2 535例,共采集标本8 321份.8 321份标本中分离真菌325株,首位为马尔尼菲青霉220株、其后依次为新型隐球菌98株、白假丝酵母3株、热带假丝酵母2株、光滑假丝酵母2株;剔除同一患者多部位检出同一真菌后,长沙地区AIDS住院患者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率为7.89%(200株)、新型隐球菌感染率为2.6%(66株),马尔尼菲青霉、新型隐球菌两年间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长沙地区艾滋病住院患者中深部真菌感染以马尔尼菲青霉为主,可侵犯血液、骨髓、胸腹腔,呈播散性感染;新型隐球菌感染以脑膜炎较为多见;建议在AIDS病例治疗过程中,结合临床多部位采集标本送检,提高深部真菌检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皮肤肺囊虫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报告一例播散性卡氏肺囊虫感染.患者为42岁男性.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及腭部Kaposi肉瘤.因双侧耳部肿块及逐渐加重的气短于1986年6日21日住院.1986年1月发现患者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4月因头痛、恶心、呕吐及畏光两个半月住入某医院.头部CT检查阴性;腰穿脑脊液中发现新型隐球菌.开始每天静注二性霉素B(0.3mg/kg/d)及口服氟胞嘧啶(150mg/kg/d),另外每隔一周鞘内注射二性霉素B,这种足量治疗以每两个月测定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滴度(原文如此)及真菌培养进行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霉康唑治愈一例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隐球菌病大部分原发于肺部,常常播及脑膜和脑实质.播散性隐球菌病偶可累及皮肤.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是指皮肤损害是其唯一的表现,而无系统性或脑脊液的侵犯.本病较为罕见,可以在含有新型隐球菌的异物损伤皮下以后而出现.作者报告一例男性患者,81岁,因左前臂红肿痛一个月而就诊.查局部红肿湿润,渗出少量脓液,近卫淋巴结不大.给予红霉素治疗无效,且损害继续扩大,以至形成10×6.5cm溃疡.检查肺、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无异常.溃疡区活检表现为慢性炎症,可见多数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少数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有多数胶样厚荚膜孢子,偶见巨细胞.溃疡组织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为新型隐球菌生长.此时作痰、尿、脑脊液直接镜检和培养均为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隐球菌性蜂窝织炎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新型隐球菌为有荚膜的酵母样霉菌,其感染常呈亚急性、慢性病程,推想是由呼吸道侵入并由血源播散的。隐球菌病皮肤受累的发生率约为10%。但过去的报告没有蜂窝织炎,本文报告一例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蜂窝织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艾滋病合并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5
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所导致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感染可造成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往往表现出各种机会性感染.败血症、菌血症又是AIDS患者病情加重乃至死亡的重要原因[1].新型隐球菌血症在HIV感染者中较为常见,有关AIDS患者血培养检出新型隐球菌病例报道也在不断增加[2].新型隐球菌经血行播散导致多器官感染,临床上最常引起的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肺部感染.HIV感染/AIDS患者合并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国内报道不多,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在早期不典型,且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与结核性脑膜炎症状体征相似,易引起误诊和漏诊.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AIDS患者合并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儿童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5
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荚膜酵母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多见于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患者.但近年报道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隐球菌感染呈上升趋势.然而目前国内尚无儿童播散性隐球菌病的诊疗指南或共识.希望通过本病例的报道及文献复习,能让临床医师对该病有更多的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皮肤隐球菌病继发血流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感染,对免疫功能受损或正常的宿主均可致病.隐球菌病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肺部、皮肤和骨骼,亦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各脏器.本文报道1 例高龄老人皮肤隐球菌病继发血流感染,抗感染联合局部治疗后痊愈的案例,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隐球菌血流感染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