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氯化钡预处理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小鼠的肺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氯化钡(BaCl 2)预处理是否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60只8~12周龄健康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RDS模型组和BaCl 2预处理组,每组20只。BaCl 2预处理组提前3 d连续经尾静脉注射BaCl 2 4 mg/kg,其余两组不进行预处理。采用气管内滴注LPS 3 mg/kg的方法制备小鼠ARDS模型;假手术组则给予等体积0.9%生理盐水。制模成功后24 h,将部分小鼠处死取肺组织,分离右肺下叶于光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取小鼠剩余肺组织称重,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湿/干质量(W/D)比值;部分小鼠经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2 h后处死取肺组织,观察肺微血管通透性变化;剩余小鼠行肺泡灌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ARDS模型组小鼠表现出典型的ARDS病理变化,该组小鼠肺W/D比值明显升高(4.951±0.161比3.449±0.299, P<0.01),每克肺组织中EB含量明显增加(μg/g:0.130±0.027比0.085±0.011, P<0.01),光镜下显示肺泡壁结构被明显破坏、肺淤血及肺泡内渗出液明显增多、炎症细胞大量浸润,肺损伤病理评分明显升高(分:10.33±1.15比1.67±0.58, P<0.01),BALF中TNF-α水平明显升高(ng/L:900.85±247.80比68.21±5.79, P<0.01)。与ARDS模型组比较,BaCl 2预处理组小鼠肺W/D比值明显降低(4.620±0.125比4.951±0.161, P<0.01),每克肺组织中EB含量明显减少(μg/g:0.108±0.011比0.130±0.027, P<0.01),光镜下显示肺组织损伤程度较ARDS模型组减轻,肺损伤病理评分明显降低(分:5.00±1.00比10.33±1.15, P<0.01),BALF中TNF-α水平明显降低(ng/L:169.16±73.33比900.85±247.80, P<0.01)。 结论:BaCl 2预处理可通过减轻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局部炎症反应改善LPS诱导的ARDS模型小鼠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对ARDS小鼠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56岁,以“咳嗽、咳痰3个月余,活动后气促5个月余”于2017年3月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3个月前曾因主诉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CT报告仅提示右肺上叶小结节,余无特殊;完善气管镜检查后,当地医院诊断气管多发软骨炎。后为进一步治疗转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肺功能检查等均未见明显异常;CT 提示气管前中份可见多发软骨环钙化,可见局部高密度影突向气管腔内,气管膜部未见异常(图1);气管镜检查可见气管中上段多发弥漫结节样增生性改变,结节样病灶位于气管软骨环处,呈满天星样表现,气管软骨环间黏膜及膜部无异常(图2)。镜下取黏膜活检,并结合当地医院病理玻片,经病理会诊后提示黏膜基底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并见多灶软骨骨化,符合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间断予以止咳化痰、调节免疫等对症治疗,并长期门诊随访,病情稳定。2021年5月患者因气促症状加重入院,复查气管镜病灶未见明显增多,肺泡灌洗结果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经抗感染、止咳化痰等治疗后好转出院。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的气管镜下特征明显。CT对该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特征性CT表现为气管前壁多发钙化性结节,而气管膜部未见异常;其CT表现需与气管淀粉样变、气管复发性多软骨炎鉴别。治疗以对症为主,若病灶增大导致气道狭窄,则需予以呼吸介入治疗。因此,联合CT及气管镜是识别该病的重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柴油吸入致重症外源性类脂性肺炎并发肺脓肿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外源性类脂性肺炎是一种吸入类脂性物质引起肺部炎性反应,易继发细菌感染,引起局部脓肿形成,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本文报道1例55男性患者误吸柴油,继发肺炎克雷伯杆菌(ESBL阳性)及光滑假丝酵母菌感染导致肺脓肿形成,先后进行多种抗菌药物抗感染、无创呼吸机通气、支气管肺泡灌洗、糖皮质激素、化痰等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最终行肺中叶段切除术好转出院,定期随访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株和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重症肺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 男,3岁10月龄,因“间歇发热2周伴咳嗽、气促”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部院区)定点医院隔离病房。患儿病初发热,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热退2 d再次持续高热>3 d伴气促、吸气性凹陷,胸部CT示右肺下叶片状密度影,诊断“重型新冠肺炎”,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宏基因组病原检测确诊为混合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好转出院。提示临床医生诊治重型新冠肺炎时需警惕混合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肺放线菌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肺放线菌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2019年12月收治的1例肺放线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儿童”或“小儿”和“肺放线菌病”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维普数据库,以“pulmonary”或“thoracic”和“actinomycosis”和“pediatric”或“children”或“child”为关键词在PubMed数据库检索1975年1月至2020年1月相关文献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 男,12岁6月龄,因“咳嗽伴胸痛20 d余”收入院,病初3 d有发热,外院胸部CT示“右肺中叶炎性病变,不除外空洞形成”,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右中叶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且1次灌洗液示结核杆菌DNA阳性,但结核菌素试验及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均阴性。入院后患儿有咳嗽伴胸痛,体温正常,再次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灌洗液送检病原微生物宏基因测序,检测出放线菌属(检出序列数222),格雷文尼放线菌(检出序列数185)。入院后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针静脉滴注抗感染2周,出院后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6周,随访至2020年4月患儿无临床症状,且胸部影像学提示病变已明显吸收好转。共检索到符合条件的外文文献8篇,未检索到中文文献,共报道62例肺放线菌病患儿,文献报道最小年龄为27月龄。该病临床特征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胸壁肿物(8例)、咳嗽(23例)、疼痛(胸部、背部、肩部、腋窝)(24例)、发热(25例)、体重下降(26例)等。结论:儿童肺放线菌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均不典型,临床上极易误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微生物宏基因测序有助于确诊,经抗菌药物治疗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肺炎与其他肺炎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比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肺炎与其他肺炎在临床特点、预后转归的差异。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上海一院临床医学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后118例发生肺部并发症的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CMV肺炎组以及非CMV肺炎组,其中CMV肺炎组34例,非CMV肺炎组84例。与非CMV肺炎相比,CMV肺炎移植后中位发病时间早(1.8个月比6.0个月, P=0.015),气急症状比例高(41.2%比19.0%, P=0.012),低氧血症发生率高(38.2%比13.1%, P=0.006),影像学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比例更高(82.4%比23.8%, P<0.01)。实验室检查方面,CMV肺炎组CMV血症的阳性率和外周血CMV DNA的拷贝数均明显高于非CMV肺炎组,CMV肺炎组的混合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CMV肺炎组(41.2%比16.7%, P=0.013)。总体中位随访时间 12.8(0.4~46.5)个月,CMV肺炎组1年肺炎归因病死率明显高于非CMV肺炎组(26.5%比10.7%, P=0.004),而1年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非CMV肺炎组(61.8%比85.7%, P=0.001)。减低剂量预处理(RIC)( P=0.036)及接受高流量通气( P=0.033)以及外周血CMV DNA阴性( P=0.009)对CMV肺炎患者预后有不利影响。与非CMV肺炎相比,CMV肺炎具有更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但由于混合感染发生率高,需要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加以鉴别。CMV肺炎预后更差,RIC、接受高流量通气以及外周血CMV DNA阴性是allo-HSCT后CMV肺炎预后不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及细胞学水平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MPP)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因子水平、常规细胞学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207例,SMPP组121例,非SMPP组86例。采用流式微球捕获技术测定BALF中细胞因子水平,对BALF中细胞计数,比较2组间细胞因子、常规细胞学水平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对SMPP的预测价值。结果:SMPP组BALF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8、IL-1β、IL-6水平和白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非SMPP组[1 717.77(784.31,3 304.03) ng/L比1 013.03(469.27,2 040.52) ng/L、373.18(70.08,941.56) ng/L比107.50(0.10,489.88) ng/L、200.74(41.09,570.61) ng/L比95.47(0.10,337.68) ng/L、1 890.00(955.00,3 600.00)×10 6/L比1 430.00 (467.50,2 724.00)×10 6/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27、3.45、2.47、2.57,均 P<0.05),而SMPP组巨噬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非SMPP组[0(0,0.06)比0.04 (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67, P=0.01)。IL-8的最佳临界值为722.69 ng/L,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3(95% CI:0.56~0.71, P<0.01);IL-1β的最佳临界值为166.33 ng/L,AUC为0.64(95% CI:0.56~0.72, P<0.01);IL-6的最佳临界值为142.95 ng/L,AUC为0.60(95% CI:0.52~0.68, P<0.05);白细胞总数最佳临界值为970×10 6/L,AUC为0.61(95% CI:0.53~0.69, P<0.05);巨噬细胞百分比最佳临界值为0.19,AUC为0.60(95% CI:0.32~0.48, P<0.05)。 结论:SMPP患儿BALF中细胞因子IL-8、IL-1β、IL-6水平和白细胞计数均高于非SMPP患儿,而巨噬细胞百分比低于非SMPP患儿。但细胞因子、细胞学水平对SMPP临床诊断的效能不高,不足以作为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炎型肺癌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微生物菌群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和群落差异等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回顾性研究方法采集9例肺炎型肺癌、11例结节型(最大径≤3 cm)早期肺癌患者与7例健康人的BALF,提取BALF菌群的总DNA,经通用引物扩增16s rRNA基因,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高通量二代测序(NGS)分析后,分析微生物菌群分数量及分布特征,并比较肺炎型、结节型肺癌患者及对照组3组间BALF中微生物菌群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测肺炎型肺癌诊断预测价值。结果:肺炎型组患者BALF中中位细菌序列数量为9 235(3 498,30 743),高于对照组[382(98,2 508)]及结节型组[486(96,780)]( P值均=0.001);中位细菌菌种种类肺炎型组[9(6.5,10.5)]高于对照组[2(2,6)]及结节型组[4(2,7)],肺炎型组较对照组和结节型组细菌菌种增多( P=0.015及 P=0.021);肺炎型组中肺炎链球菌属、普雷沃菌属的检出阳性率(9/9,100.0%)、(8/9,88.9%),均高于对照组(3/7,42.9%)、(2/7,28.6%)及结节型组(4/11,36.4%)、(4/11,36.4%)( P值均<0.05);肺炎型组检出占优势菌黑普雷沃菌8例(8/9,88.9%),较结节型组3例(3/11,27.3%)及对照组1例(1/7,14.3%)优势患者占比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产黑普雷沃菌序列数为2 392(521.3,11 715)高于对照组(219)及结节型组[48(9,498)]( P值均<0.05)。以普雷沃菌属序列数占比为37.3%或产黑普雷沃菌序列数263为临界值,预测肺炎型肺癌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0.663,1.000, P=0.004 7)和0.92(0.785,1.000, P=0.000 5)。 结论:肺炎型肺癌患者下呼吸道微生物菌属菌种、数量较健康人复杂,微生物菌群种群分布与局部早期肺癌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其中以普雷沃菌属及产黑普雷沃细菌分布较为普遍,占明显优势,普雷沃菌属占比及产黑普雷沃细菌序列数对肺炎型肺癌可能具有一定的诊断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细菌和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儿童坏死性肺炎临床特征及预后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细菌和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儿童坏死性肺炎(NP)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69例NP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细菌感染NP 27例(细菌感染组),肺炎支原体感染NP 42例(肺炎支原体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肺外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转归及随访等。结果:两组肺部啰音率、呼吸音减低率和总发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细菌感染组气促发生率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组[77.8%(21/27)比14.3%(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各肺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细菌感染组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10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明显低于肺炎支原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乳酸脱氢酶(LDH)和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细菌感染组出现坏死时间明显早于肺炎支原体组[(14.5 ± 4.2) d比(21.7 ± 6.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胸腔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细菌感染组胸腔积液分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组[70.4%(19/27)比2.4%(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抗生素应用时间、CRP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细菌感染组吸氧率和胸腔闭式引流率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组[88.9%(24/27)比35.7%(15/42)和25.9%(7/27)比11.9%(5/42)],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和PCT恢复正常时间明显长于肺炎支原体组[(12.8 ± 4.1) d比(9.2 ± 2.0) d和(10.5 ± 2.5)d比(7.6 ± 1.9) d],支气管肺泡灌洗率明显低于肺炎支原体组[25.9%(7/27)比76.2%(3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两组坏死病灶吸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细菌感染NP相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NP临床过程严重、坏死时间出现更早、病程更长,但经积极对症、抗感染治疗患儿大多数能获得良好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振动排痰对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血气及抗炎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采用振动排痰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ICU收治的100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机械通气、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抗感染、促排痰等基础治疗措施,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振动排痰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排痰量、机械通气总时间、机械通气指标、血白细胞(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白细胞介素-10(IL-10)、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及使用持续时间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排痰量大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的机械通气总时间少于对照组( 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PaO 2/FiO 2、PaCO 2、Raw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PaO 2/FiO 2测定值高于对照组( P<0.05),PaCO 2、Raw测定值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WBC、PCT、CRP、sTREM1、IL-10、HMGB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WBC、PCT、CRP、sTREM1、HMGB1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抗菌药物使用持续时间、ICU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采用振动排痰更有利于排除痰液,有利于抗感染的效果,缩短机械通气治疗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