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联网辅助评估管理肺结节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制定再版物联网辅助评估和管理肺结节中国专家共识,目的为在原基础上通过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数字化、数字问题程序化,程序问题体系化"的策略,将肺结节诊治中国共识和亚太指南融入"AI肺结节管理程序"(PNapp 5A)和初评与研判二流程体系,将手工业作坊式诊疗模式提升为达到国家和国际标准的物联网流水作业工程。(1)初评流程,由初诊医师和初评专家执行PNapp 5A的1A~3A程序。1A(Ask,询问):录入吸烟史、肿瘤家族史、职业粉尘接触史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等;2A(Assessment,评估):应用影像学评估肺结节外观、内涵的良恶性特点和随访变化;3A(Advice,建议):完成鉴别诊断所需肿瘤标志物、真菌和结核等常规检查。其后PNapp 5A自动反馈智能评估的肺结节恶性风险级别(低、中、高),然后由初诊医师管理低级风险患者;对中、高度风险患者则建议AI和循环异常细胞等个体化检查,供初评和研判专家会诊参考;高度风险患者则需进入下述程序。(2)研判流程,由研判专家执行PNapp 5A的4A和5A程序。4A(Arrangement,安排):有活检适应证者,首先顺序选择支气管镜引导(包括支气管内超声或磁导航支气管镜等)的非手术活检;不合适支气管镜检查或者有转移可能者,可考虑经胸壁针吸活检术。不能除外感染者,可考虑经验性抗生素治疗1~2周后复查;肺结节<10 mm者,可根据共识、指南安排随访。肺结节>10 mm难以确诊者应考虑为难定性肺结节,建议邀请更有经验的研判专家与AI系统交流互动(人机多学科会诊)会诊提供诊疗意见。5A(Assistance,辅助):根据组织病理、分子病理和分期、实施术后常规管理,也可参考AI、循环异常细胞和表观遗传等个体化信息,制定个体化防治复发和转移方案,最终实现"名医治未病,大医惠众生"愿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周围型肺癌非外科治疗的现状及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全世界癌症第一位。由于胸部CT的普及和肺癌筛查建议的实施,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检出率逐年增加。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但由于患者高龄、合并基础疾病或拒绝手术等原因,还需要其他非外科手术治疗方案。立体定向放疗和经皮热消融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随着支气管镜腔内超声技术、虚拟支气管镜导航、电磁导航技术和人工智能气管镜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支气管镜下消融技术将成为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支气管镜智能导航金标植入技术虚拟仿真教学实验软件的研发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智能导航金标植入技术的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在放射治疗领域临床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使用Unity3D引擎开发3D虚拟操作及交互系统,运用3Dmax、Maya等工具,以SQL作为数据库支持,场景采用现在主流的次时代制作流程,针对金标植入中的重难点系统分为12个步骤,10个知识点进行仿真展示演练,采用内部测试与远程评价测试,通过获取每位测试者的测试情况,根据测试结果进行系统应用价值的分析。结果:截至2022年5月1日,系统访问量高达2 409,参与实验测试人数425人次,实验完成率为100%,实验通过率为96.5%,获得167位实验者评价,涵盖福建医科大学多级医学影像技术系、医学影像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及放疗相关工作人员,获得一致好评。结论:支气管镜智能导航金标植入技术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软件在学生的教学和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中具有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支气管镜智能导航植入可回收金标在射波刀同步呼吸追踪可行性的体模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支气管镜智能导航下植入可回收金标在射波刀同步呼吸追踪的可行性。方法:在充气状态下获取经反腐处理的生物猪肺CT影像,利用智能导航软件在左、右肺叶分别设计8例模拟肿瘤病灶位点。设置多痰支气管环境组4例和湿润支气管环境组4例,根据射波刀金标植入原则,将智能规划后的32个可回收金标经支气管植入到每个模拟肿瘤病灶周围。模拟呼气末状态,再次扫描生物猪肺获取植入的金标CT影像,并记录成功植入金标数。利用射波刀计划系统(Multiplan v4.6)设计8个可执行的Synchrony治疗计划,对模拟呼吸运动的生物猪肺进行施照,记录可追踪金标数。施照后通过支气管镜取回已植入的可回收金标,记录成功回收金标个数。提取射波刀log文件中的治疗数据进行追踪数据整理分析,统计整个治疗过程的平移修正偏差、旋转修正偏差以及刚性误差。结果: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可回收金标滑脱、掉落等情况。支气管镜智能导航引导下成功植入与取出可回收金标32个,植入成功率与回收成功率均为100%。射波刀施照过程中金标追踪率为100%,刚性误差均<5 mm,治疗后统计射波刀log文件数据,多痰支气管环境组与湿润支气管环境组在左右方向平移偏差、左右方向旋转偏差、俯仰方向旋转偏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痰支气管环境组在前后方向平移偏差( Z=-3.57, P<0.01)及头脚方向平移偏差( Z=-2.53, P<0.05)稍高于湿润支气管环境组,而平旋方向旋转偏差( Z=-3.88, P<0.01)及刚性误差( Z=-3.32, P<0.01)均低于湿润支气管环境组。 结论:经支气管镜智能导航植入可回收金标技术可行,可回收金标在体模支气管内稳定性好,且射波刀追踪精度可满足临床要求,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与教学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荧光法在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处理段间交界面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使用EDDA软件设计三维气管血管成像导航单孔胸腔镜联合吲哚菁绿荧光法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处理段间交界面,并与目前临床较常用的改良膨胀萎陷法相比较,评价其可行性与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在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进行荧光法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100例患者(荧光法组)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3例,女性57例,年龄23~ 78岁;另选取同期行改良膨胀萎陷法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患者100例,作为改良膨胀萎陷法组,其中男性48例,女性52例,年龄38~76岁.术前将所有患者的CT扫描数据导入三维智能交互式定性和定量分析(IQQA-3 D)图像分析系统,对结节位置进行识别,并对支气管、动脉、静脉等肺部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模拟肺段切除所涉及的靶段支气管、动脉和静脉,并确定保留的段间静脉及虚拟的段间交界面.荧光法组患者术中离断靶段肺血管和支气管后,外周静脉注射吲哚菁绿,随后打开PINPOINT荧光胸腔镜的荧光模式,显示明显段间交界面后用电凝烧灼标记.改良膨胀萎陷法组则在精准离断靶段结构后,重新使全肺完全复张,而后恢复健侧单肺通气,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一清晰的分界线并予以电凝烧灼标记.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早期临床结果.结果 荧光法组除6例右上肺尖段的交界面相对较模糊外,94%(94/100)均可显示清晰的段间交界面,持续时间(179.75±48.81)s,足以完成交界面的标记;与改良膨胀萎陷法组相比,段间交界面清晰出现时间明显提早[(23.59±4.47)s vs(1 026.80±318.34)s,P<0.01],手术时间缩短[(89.28±31.57)min vs(112.80±32.96) min,P<0.01];两组切缘宽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53±0.52) cm vs(2.44±0.48)cm,P=0.237],均符合≥2 cm的肿瘤学要求;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无术后30 d死亡,荧光法组无吲哚菁绿注射相关并发症.结论 荧光法除右上肺尖段交界面显示模糊外,所有肺段的交界面均可以快速、准确、清晰地显示,可为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保障,相比改良膨胀萎陷法可以达到同样的肿瘤学要求,并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更符合快速康复理念要求,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应用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是用于肺部病灶定位、活检、介入治疗的新技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临床证实.基于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搭载的众多先进技术,临床医生进行气管镜操作时更加智能、方便、稳定,并且较磁导航辅助下支气管镜检查及普通支气管镜检查有更高的准确性、诊断率,并发症也相对较少.本文就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结合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从人工智能角度看磁导航气管镜的应用和发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的问世给外周型肺结节的诊断、定位甚至治疗带来了令人振奋的解决方案,突破了传统支气管镜检查的应用瓶颈,在对外周型肺结节活检过程中,使操作者有了实时的图像引导.磁导航系统可智能识别并重建患者的支气管树,可生成可视化数据给予操作者虚拟视觉引导,并能够实时感知磁定位信号,从而精准地引导导航或活检工具,本研究以Veran电磁导航系统为例,介绍了其相关人工智能配置及应用,并针对该系统仍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改进设想与展望,以期促进电磁导航气管镜研发及更好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呼吸介入诊疗的麻醉与监测技术
编辑人员丨2023/8/5
现代呼吸介入诊疗操作日趋精细和复杂,冷冻治疗、激光治疗、腔内超声等诊治操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系统、经支气管镜导航技术等人工智能新系统也逐渐应用于临床,随着这些新型材料、新技术、人工智能系统的蓬勃发展,介入肺脏病学已经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杂多变的呼吸介入诊疗操作也对镇静与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与操作医师共用气道的情况下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并为操作医师提供安全操作环境,是麻醉医师的一大挑战.呼吸介入操作时,可能发生窒息、咯血、气胸、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实施围术期全程监测与管理也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