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俯卧位通气在高原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俯卧位通气(PPV)对高原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高原地区青海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符合柏林标准的重度ARDS患者。将实施经典PPV治疗(即俯卧-仰卧位交替、每日约16 h)的患者纳入间断PPV组;将实施改良PPV治疗(每4 h交替左、右侧俯卧位20°~30°、每日24 h持续治疗)的患者纳入持续PPV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2 h时的氧合指数(PaO 2/FiO 2)、呼吸力学、呼吸机参数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等的差异。 结果:持续PPV治疗18例,间断PPV治疗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以及治疗前PaO 2/FiO 2、肺顺应性、驱动压(ΔP)、呼气末正压(PEEP)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间断PPV组和持续PPV组治疗72 h PaO 2/FiO 2明显上升〔mmHg(1 mmHg=0.133 kPa):99.7±15.4比55.5±6.3,121.8±25.3比55.1±7.1,均 P<0.05〕,肺顺应性明显改善(mL/cmH 2O:36.8±2.4比28.0±2.0,43.4±6.7比27.7±2.1,均 P<0.05),ΔP明显下降〔cmH 2O(1 cmH 2O=0.098 kPa):10.5(10.0,12.0)比13.0(12.3,14.0),10.0(8.0,12.0)比13.0(12.0,14.0),均 P<0.05〕,PEEP也随之下降〔cmH 2O:12(12,14)比14(13,14),10(8,10)比14(12,15),均 P<0.05〕;并且持续PPV组各指标较间断PPV组改善更为显著〔PaO 2/FiO 2(mmHg):121.8±25.3比99.7±15.4,肺顺应性(mL/cmH 2O):43.4±6.7比36.8±2.4,ΔP(cmH 2O):10.0(8.0,12.0)比10.5(10.0,12.0),PEEP(cmH 2O):10(8,10)比12(12,14),均 P<0.05〕。持续PPV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较间断PPV组明显缩短〔d:6.0(5.0,7.3)比8.0(7.0,9.0),9.7±1.5比12.1±2.2,均 P<0.01〕。在PPV治疗过程中,持续PPV组患者出现面颊部皮肤破损3例、耳部皮肤破损2例,间断PPV组出现面部皮肤破损3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21, P=0.571);所有患者均于PPV结束后修复正常,未造成不良后果。 结论:持续PPV比间断PPV在治疗高原重度ARDS患者中疗效更显著,且未增加延长PPV时间带来的相关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改良式俯卧位通气对ARDS患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观察改良式俯卧位通气对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ARDS的治疗和护理提供标准化流程.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住院的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俯卧位通气方法,观察组给予改良式俯卧位通气方法,比较2组干预前后呼吸力学指标(氧合指数、胸肺顺应性)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的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俯卧位干预前呼吸力学指标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得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俯卧位通气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俯卧位通气后,观察组氧合指数、胸肺顺应性监测得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压力性损伤,呕吐,意外脱管,颜面部水肿)的发生率为4.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式俯卧位通气策略可促进ARDS患儿呼吸运动恢复,维持患儿血液动力学稳定,且减少了传统俯卧位造成的皮肤损伤、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因改良俯卧位给予头面部有效支撑,缓解常规俯卧位引起的面部、眼睑或结膜水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改良俯卧位通气方式对ICU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改良俯卧位方式与传统俯卧位方式在重症医学科俯卧位患者皮肤保护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入住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需进行俯卧位治疗的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头部和胸部垫枕抬高的传统俯卧位方式,试验组采用改良俯卧位方式.比较2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20.0%(6/30),对照组为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0,P<0.01).结论 改良俯卧位方式在减少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上相对于传统俯卧位方式有明显的优势,适于临床俯卧位患者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式俯卧位降低俯卧位通气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应用改良式俯卧位降低俯卧位通气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的效果.方法分别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实施俯卧位通气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26例俯卧位通气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两侧肩下、髋部顺着患者纵轴方向(垂直轴)垫以软枕﹐胸部垫凝胶垫﹐患者呈水平俯卧位;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38例俯卧位通气患者设为试验组﹐采用患者身下垫翻身移位滑动布﹐滑布下采用一侧肩下、髋部顺着患者纵轴方向(垂直轴)垫以软枕﹐并予俯卧位时每4小时左、右交替更换软枕1次﹐即俯卧位时翻身﹐比较2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发生数量(每一部位计为1)以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10.53%(4/38)﹐对照组为46.15%(12/26).试验组压力性损伤发生数量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分别为0(0﹐0)﹐对照组分别为0(0﹐2)﹐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87、11.469﹐P<0.01);其他相关并发症中﹐对照组非计划拔管率0.38%(1/26)﹐试验组为0﹐2组均无误吸的发生.结论 应用改良式俯卧位通过减少皮肤持续受压时间﹐并减轻摩擦力和剪切力﹐从而有效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同时并未增加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不同俯卧位护理策略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改良式与传统俯卧位护理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的ARDS病人47例,对照组(27例)采用头胸部垫俯卧位枕抬高的传统俯卧位护理方式;观察组(20例)病人采用基于力学分布的改良俯卧位护理策略.比较2组病人并发症(压力性损伤、呕吐)的发生情况、俯卧位前后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及呼吸力学[气道阻力(R)、胸肺顺应性(Cst)]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病人呕吐和意外脱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在俯卧位前和俯卧位1 h、2 h、4 h的HR、C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在俯卧位前的MAP高于对照组(P<0.05),2组在俯卧位1 h、2 h、4 h的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在俯卧位前和俯卧位1 h的R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而在俯卧位2 h和4 h比较,2组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在俯卧位前、俯卧位1 h、2 h、4 h的C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俯卧位通气护理策略较传统俯卧位方式可降低ARDS病人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式俯卧位通气对ARDS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改良式俯卧位通气(PPV)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压力性损伤(PI)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需PPV的ARDS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常规组33例,采取0°持续PPV 16 h;改良组35例,采用头高脚低30°俯卧,左、右30°侧俯卧交替进行,每个体位维持2 h,16 h后改为仰卧位.比较2组俯卧位后PI发生率、数量、部位和分期.结果:常规组14例患者发生了47处PI,其中1期26处,2期21处;改良组6例发生15处PI,1期10处,2期5处;常规组PI发生率为42.42%(14/33),改良组为17.14%(6/35).2组PI的发生率和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式PPV可以减少ARDS患者PI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改良式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5
总结18例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改良式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护理.护理要点为使用改良式体位改变技术实现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应用双重式导管固定技术,深度镇静确保俯卧位顺利进行,落实体外膜肺氧合管理确保正常运行,加强气囊管理预防误吸,整体性皮肤管理预防压力性损伤.经治疗与护理,15例7~15 d内顺利撤除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过程顺利,未发生导管移位、出血等不良事件;3例因病情危重自动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改良式俯仰交替卧位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肺功能临床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评估改良式俯仰交替卧位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者肺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80例拟行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均进行俯卧位机械通气(PPV)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俯卧位2 h+仰卧位3 h的循环体位;观察组患者采取改良式俯仰交替卧位(俯卧位4 h+仰卧位1 h循环),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呼吸频率(R)、心率(HR)、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肺损伤预测评分(LIPS)等临床资料.并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死腔分数生理死腔(VD)与潮气量(VT)的比值(VD/VT)及呼吸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及每搏输出量变异率(SV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间点两组患者MAP、CVP、CI、SV及SV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D/V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水平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氧合指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97,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气道阻力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气道阻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01,P<0.05).结论:PPV可有效改善ARDS患者临床症状,其中治疗期间采取改良式俯仰交替卧位对改善患者氧合指数及VD/VT方面具有一定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