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CMO救治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继发重度ARDS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为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共生菌,也是一种机会致病菌,与社区获得性及医院获得性感染均相关.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毒力更强,更加难以控制,易诱发重症感染,导致ARDS的发生.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重度ARDS患者重要的救治手段,本团队利用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 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等多种治疗策略,成功救治了 1例MRSA感染继发重度ARDS的患者,现对其救治过程进行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清醒俯卧位对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预后影响的系统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清醒俯卧位是控制COVID-19病情进展的重要救治方法 [1]。俯卧位通过促进重力依赖区肺复张、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降低呼吸驱动、减少气压伤等机制改善氧合,降低病死率 [2,3]。清醒俯卧位被纳入相关指南,广泛用于非气管插管COVID-19患者的救治 [4,5]。但清醒俯卧位对COVID-19患者预后影响存在争议。既往meta分析显示清醒俯卧位可以显著降低COVID-19患者病死率 [6]。近期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显示清醒俯卧位显著降低接受经鼻高流量氧疗的新冠感染患者治疗失败率 [7]。但Alhazzani等 [8]RCT研究显示清醒俯卧位并未降低吸氧体积分数≥40%或需要无创机械通气COVID-19患者的60 d病死率。因此本研究对接受清醒俯卧位治疗的RCT进行分析,明确清醒俯卧位对COVID-19患者预后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例体外膜肺氧合联合应用连续肾脏替代疗法、主动脉球囊反搏及俯卧位通气救治产后心肌病患者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报告1例围生期心肌病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植入术(IABP)、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和俯卧位通气的护理。方法:组建多学科团队,采取精细化的多设备一体化管理措施及严格的院内感染控制,同时给予人文关怀和康复锻炼。结果:经过47 d的精细化护理,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好转出院。结论:多学科团队指导下严密监测病情是患者治疗的前提。多设备一体化管理措施、严格的院内感染控制、人文关怀及早期康复活动能有效地改善产后心肌病患者的预后和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胃窦运动指数在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床旁超声胃窦横切面法监测胃窦运动指数在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中肠内营养实施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根据超声监测胃窦运动指数指导肠内营养的实施,对照组按照医嘱执行肠内营养计划。比较2组患者喂养中断、反流、误吸的发生率、达到全量营养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达到全量营养的时间为(2.8 ± 0.8)d,低于对照组的(4.1 ± 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5.596, P<0.01)。2组患者在喂养中断、反流、误吸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监测胃窦运动指数可以指导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的肠内营养实施,缩短了达到全量营养的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部位俯卧位乳胶垫在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部位俯卧位乳胶垫在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改善患者氧合治疗效果及降低俯卧位通气相关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入住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的80例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软枕垫实施传统俯卧位通气治疗,试验组采用自制多部位俯卧位乳胶垫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比较2组患者氧合治疗效果(氧合指数和PaCO 2)、并发症(压力性损伤、人工气道管道滑脱、人工气道管道弯折)发生率以及护理工作量(翻身时长、总治疗时长)指标情况。 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氧合指数和PaCO 2分别为(265.79 ± 21.15)、(31.52 ± 3.43) 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分别为(177.43 ± 17.76)、(39.73 ± 4.80) mmHg,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43、10.17,均 P<0.05)。试验组压力性损伤和人工气道管道弯折发生率分别为7.5%(3/40)、0,对照组分别为37.5%(15/40)、20.0%(8/4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32、8.89,均 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人工气道管道滑脱发生率分别为0、7.5%(3/4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12, P>0.05)。试验组俯卧位翻身时长和总治疗时长分别为(3.56 ± 0.53) min和(34.47 ± 3.72) h,对照组分别为(5.18 ± 0.61 ) min和(50.22 ± 4.60) h,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25、13.55,均 P<0.05)。 结论:将多部位俯卧位乳胶垫应用于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氧合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降低护理工作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持续时间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持续时间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Cochrane Library、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从建库至2023年9月发表的关于俯卧位通气治疗成人ARDS患者的研究,根据每次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分为≤24 h组和>24 h组。结局指标包括:病死率、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压疮发生率及气管切开术操作。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NOS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Meta分析不同持续时间俯卧位通气对ARDS疗效的影响。结果:最终纳入4篇文献共517例患者,其中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24 h者249例,>24 h者268例。4项研究均为队列研究,总体纳入文献经方法学质量评估后表明研究质量较高,存在偏倚风险性较低。Meta分析结果显示,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24 h组与>24 h组之间ARDS患者的病死率〔相对危险度( RR)=1.02,95%可信区间(95% CI)为0.79~1.31, P=0.88〕、ICU住院时间〔均数差( MD)=-2.68,95% CI为-5.30~-0.05,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24 h组相比,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24 h组ARDS患者的压疮发生率( RR=0.76,95% CI为0.59~0.98, P=0.04)及气管切开术操作( RR=0.71,95% CI为0.53~0.94, P=0.02)显著增加。 结论: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对ARDS患者病死率和ICU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但俯卧位通气时间>24 h会增加压疮发生率及气管切开术操作,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少,该结论仍需大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俯卧位通气肠内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检索、评价和整合儿童俯卧位通气肠内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为构建儿童俯卧位通气肠内营养管理临床护理实践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CINAHL、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医脉通、国际指南协作网、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网站、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协会网站、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网站、英国饮食协会网站中关于儿童俯卧位通气肠内营养管理的相关证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及原始研究等。检索时限均为数据库建立至2023年6月30日。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和总结。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3篇、指南7篇、专家共识3篇、系统评价2篇、横断面研究1篇、队列研究1篇。总结出俯卧位操作前准备、操作后整理、俯卧位肠内营养重启时机、俯卧后体位管理、喂养方式选择、喂养不耐受管理及预防误吸管理7个主题26条证据。结论:儿童俯卧位通气肠内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内容覆盖俯卧位通气患儿肠内营养管理全流程,指导性及可操作性强,可为儿童俯卧位通气肠内营养管理提供依据。医护人员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特点进一步细化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规范儿童俯卧位通气肠内营养操作流程,保证目标喂养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睡眠参数与白天嗜睡、睡眠质量及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睡眠监测指标与白天嗜睡、睡眠质量、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以睡眠打鼾、呼吸暂停为主要症状就诊于苏北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3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g scale,ES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和多道睡眠图(PSG)监测,整理数据后筛选出符合要求者216例。根据睡眠监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25例(AHI<5次/h)、轻度OSAHS组52例(5次/h≤AHI<15次/h)、中度OSAHS组48例(15次/h≤AHI<30次/h)、重度OSAHS组91例(AHI≥30次/h)。比较各组PSG相关指标、ESS总分、PSQI总分及BMI,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ESS总分、PSQI总分、BMI与PSG指标相关性。结果:①各组体位改变次数、俯卧位呼吸暂停低通气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PSG研究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四组受试者ESS总分和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QI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AHI、ODI、体位改变次数与ESS总分呈正相关( r=0.272、0.287、0.141, P<0.01),平均血氧饱和度(average oxygen saturation,ASaO 2)、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O 2)与ESS总分呈负相关( r=-0.333、-0.299, P<0.01),平均心率(average heart rate,AHR)与ESS总分无显著相关性( r=0.009, P=0.894);AHI、ODI与BMI呈正相关( r=0.317、0.363, P<0.01),ASaO 2、LSaO 2与BMI呈负相关( r=-0.273、-0.271, P<0.01),体位改变次数、AHR与BMI无显著相关性( r=0.055、0.038, P=0.422、0.574);PSQI总分与所研究的PSG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ESS和BMI均能在各自层面反映OSAHS严重程度。AHI、ODI越高,LSaO 2、ASaO 2越低,则ESS总分越高,BMI越大,OSAHS越严重;夜间体位改变次数越多,ESS总分越高,患者白天嗜睡越严重。虽然PSQI总分与PSG监测指标无明显相关性,但可反映OSAHS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大部分患者带有抑郁或焦虑情绪,造成OSAHS患者不良预后。三者联合可作为OSAHS的初筛,评估其严重程度,为早期干预、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挽救性治疗:实施俯卧位通气刻不容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重型和危重型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病因,对常规肺保护和肺开放通气策略反应不佳者,俯卧位通气是治疗的重要措施,通过促进肺复张,改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急性右心功能衰竭。俯卧位通气同样对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有效,可预防病情向重型和危重型进展。目前临床医师对俯卧位通气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仍存困惑,因此亟需在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清醒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其治疗的主要生理机制包括改善肺通气不均一性,减少通气血流不匹配程度,降低肺应力、应变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清醒俯卧位通气由于其简单、易行、改善患者氧合,在未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中进行了广泛应用和研究,均显示清醒俯卧位通气改善患者氧合,可能有助于降低气管插管率,但其效应受俯卧位通气时机、时长、呼吸支持方式、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对清醒俯卧位通气在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从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