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灶刮除术联合术后地舒单抗治疗股骨头颈部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病灶刮除术联合术后地舒单抗治疗股骨头颈部骨巨细胞瘤(GC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4月—2019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肿瘤外科收治的6例股骨头颈部GC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2~40(28±6)岁。Campanacci分级、影像学分级均为Ⅱ级。依据骨肿瘤国际保肢协会股骨近端GCT分区方法:H1区1例、H1+H2区5例。6例患者均采用改良Watson-Jones入路行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术后均接受规律性地舒单抗注射治疗。观察指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股骨头坏死等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辅助行走时间;监测地舒单抗治疗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定期影像学检查,观察患者术后植骨成活情况,骨质破坏、吸收情况,瘤腔边缘成骨情况,内固定移位、断裂情况,以及GCT复发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国际骨肿瘤协会(MSTS)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后功能重建评估标准评定患者下肢功能。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0~215 min,平均179 min;术中出血193~1 400 mL,平均687 mL。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骨折、股骨头坏死等短期并发症。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20~96个月,平均48个月。患者术后4~6周可拄双拐部分负重活动,8~12周可拄单拐负重,术后3~13个月弃拐完全负重。6例患者地舒单抗皮下注射次数6~18次,平均12次;停药后继续随访6~81个月,平均37个月。随访期间定期复查X线片,瘤壁骨化满意时间6~15个月,平均11个月;实验室检查未见血钙、血磷指标异常,无用药相关不良事件。随访期间患者无骨质破坏、感染、骨折及内固定移位、断裂等相关并发症方式,未见GCT复发。术后6个月MSTS评分26~30分,平均27分,6例患者疗效评定均为优。结论:病灶刮除术联合术后地舒单抗治疗股骨头颈部GCT,可促进术后瘤腔边缘骨化,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半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术(HHA)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2年6月唐山市第二医院老年骨科收治的老年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4例.男性43例,女性41例;年龄68~89岁,平均73.4岁;道路交通伤63例,高处坠落伤4例,机器挤压伤9例,重物压砸伤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HHA组和PFNA组,各42例.HHA组行侧卧位改良Watson-Jones入路,置入水泥型半髋关节假体;PFNA组按照PFNA手术标准流程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建立HHA治疗老年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多准则决策模型,并对两组患者效益值、风险值及决策模型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 PFNA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当天引流量分别为(78.30±12.14)min、(113.14±15.13)mL、(31.25±8.97)mL,与 HHA 组[(112.39±13.95)min、(285.21±18.19)mL、(98.25±9.03)mL]比较明显减少(P<0.05);但HHA组下床活动时间、骨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12.32±3.48)d、(16.14±2.16)周、(9.61±2.53)d]与 PFNA 组[(41.26±9.73)d、(17.26±2.38)周、(15.36±2.64)d]比较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和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KPS)评分均显著提升且 HHA 组[(78.97±4.95)分、(82.77±1.52)分]高于 PFNA 组[(64.35±4.12)分、(74.93± 1.28)分,P<0.05];HHA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8.57%(12/42)显著低于 PFNA 组 64.29%(27/42),P<0.05;效益指标中对患者病情影响最大的是骨愈合时间和Harris评分,风险指标影响较大是切口感染和下肢静脉栓塞两种并发症;HHA治疗老年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益值、风险值、总效益-风险值均为72,而PFNA组分别为64、51、57,HHA组以100%的概率高于PFNA组,多准则决策模型的稳定性较好.结论 对于老年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相比于PFNA治疗,HHA可显著降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改善手术中的相关指标以及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而PFNA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两种方式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Kocher-Langenbeck入路联合部分近端Watson-Jones切口治疗涉及臼顶负重区的髋臼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Kocher-Langenbeck (K-L)入路联合部分近端Watson-Jones切口治疗涉及臼顶负重区的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采用K-L入路联合部分近端Watson-Jones切口治疗的20例涉及臼顶负重区的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为22 ~ 67岁,平均40.7岁.骨折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后壁骨折8例,横形骨折1例,T形骨折1例,横形伴后壁骨折1例,后柱伴后壁骨折3例,双柱骨折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及螺钉内固定.术后随访根据Matta标准评估患者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根据美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标准评定外展肌力.结果 20例患者术后获7 ~21个月(平均8.2个月)随访.本组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0~18周(平均11.4周),无骨折再移位、内固定物松动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根据Matta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6例,不满意复位1例,满意率为9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的Merled'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优9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0%.1例患者发生Brooker Ⅰ级异位骨化.根据美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标准评定外展肌力:4级3例,5级17例.结论 采用K-L入路联合部分近端Watson-Jones切口可以增加臼顶部手术视野,有效提高股骨头与髋臼顶的解剖匹配率,降低复位和固定难度,疗效良好,为累及臼顶负重区的髋臼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Watson-Jones入路联合小儿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股骨颈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改良Watson-Jones入路联合小儿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PHP)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采用改良Watson-Jones入路联合LCP-PHP治疗11例闭合复位失败的股骨颈骨折患儿,其中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7.8岁;左侧5例,右侧6例.术前拍摄骨盆X线片,测量术前健侧股骨颈干角(颈干角);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测量术后3d和末次随访患侧颈干角,评估颈干角丢失情况及骨折愈合、骨骺早闭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等情况,同时按Harris评分评估随访终末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4个月,平均26个月,术前健侧颈干角为134.70°±3.58°,术后3d患侧颈干角为134.60°±3.46°,末次随访患侧颈干角为133.50°±3.25°,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63,P>0.05),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无骨骺早闭,股骨头坏死1例(RatliffⅠ型),Harris评分优9例(82.0%),良2例(18.0%).结论 对于闭合复位失败的儿童股骨颈骨折采用改良Watson-Jones人路联合LCP-PHP治疗,术野可以清晰显露骨折断端,直视下骨折复位,内固定坚强,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带旋髂深血管骨瓣转移及解剖锁定钢板加空心钉固定治疗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带旋髂深血管骨瓣转移及解剖锁定钢板加空心钉固定治疗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1年2月~2018年4月,本院共收治19例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年龄25~44岁,平均35.2岁,按骨折部位分型:头下型9例,经颈型8例,基底型2例.按Garden分型,Ⅲ型12例,Ⅳ型7例.经髋关节改良Smith-Petersen入路,显露并处理股骨颈骨折断端,行髋关节Watson-Jones入路,骨折复位前,从该切口预置解剖锁定钢板与空心螺钉,并从骨折断端确定螺钉分布合理后,更换长螺钉确切固定股骨颈骨折,股骨颈开槽,取旋髂深血管骨瓣植入骨槽内.术后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发生骨不连及股骨头坏死情况,术后1年进行患髋Harris功能评分.结果 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最短1年2个月,最长8年4个月,平均3年6个月,2例GardenⅣ颈下型分别出现骨不连及股骨头坏死,其余均完全骨性愈合,根据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89.5%.结论 带旋髂深血管转移及解剖锁定钢板加空心钉固定可有效治疗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累及臼顶的髋臼后壁骨折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臼顶是髋臼主要负重区,其解剖位置深,生物力学特性复杂.累及臼顶的髋臼后壁骨折,存在术中视野暴露困难及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率高的问题.臼顶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与髋臼的生理功能紧密相关,因此臼顶的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是治疗累及臼顶的髋臼后壁骨折的关键,其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的选择较多,但尚无统一意见.目前主要的手术入路有K-L入路联合大转子截骨、不需截骨的改良Gibson入路和K-L入路联合部分近端Watson-Jones切口入路等,内固定方式包括弹性钢板联合重建钢板、双钢板系统等.该文就累及臼顶的髋臼后壁骨折的诊断及预后、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选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