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阶段甘肃省鼠疫疫情形势与防控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甘肃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大、分布广,各疫源地鼠疫流行状态不尽相同。有些鼠疫自然疫源地已静息多年,处于稳定控制状态;有些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比较活跃,每年都能分离到几十株鼠疫耶尔森菌,动物间鼠疫不时波及人间,且发生的人间鼠疫病例中重症多,病程短,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进入鼠疫自然疫源地从事放牧、工程建设等外来务工人员剧增,主动接触旱獭、野兔、牧羊犬等染疫动物的机会增加,由此导致人间鼠疫病例增多。除此之外,非法猎捕、贩运、销售旱獭的行为屡禁不止,导致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人间鼠疫。为此,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动物间及人间鼠疫流行特征制定了适合本地区的鼠疫防控策略。本文通过探讨现阶段甘肃省鼠疫疫情特征和采取的防控策略,为今后优化鼠疫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觅食活动对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阿拉善荒漠脆弱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反应较敏感,不同放牧方式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植被资源类型、密度、分布、盖度、基质以及动物感知捕食风险等各不相同.同域分布的荒漠啮齿动物在不同干扰下的觅食差异性对于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20年通过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阿拉善荒漠区同域共存的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五趾跳鼠(Orientallactaga sibirica)和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3种优势鼠种在3种不同放牧方式下的摄食行为进行观测,结果显示:(1)不同放牧方式下3种啮齿动物优势种的种群密度与摄食行为成正比,放牧增加了五趾跳鼠种群密度,其摄食行为也在放牧强度大的生境中占比更多;子午沙鼠在放牧强度较小且植被盖度较高的生境中种群密度较高,摄食行为也多集中于此;三趾跳鼠在不同放牧方式下种群密度差异不大,相对来说在放牧强度更大的生境中花费的觅食努力更大;(2)相同放牧方式下,子午沙鼠面对食物会采取"觅食+取食+贮食"相结合的摄食策略,而三趾跳鼠和五趾跳鼠更倾向于"觅食+原地取食"的摄食策略.由此表明,尽管不同鼠种具有差异化的摄食策略,但是它们的觅食行为会受到放牧方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改变啮齿动物种群密度、栖息地植被和土壤特征等环境因子造成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中杜鹃捕食比氏鹟莺的卵
编辑人员丨2023/8/6
许多杜鹃在产下寄生卵之前通常会先叼走或吃掉宿主的1~2枚卵,这说明杜鹃不仅是寄生性繁殖的鸟类,同时可能也是潜在的捕食者.关于杜鹃对其宿主巢捕食的动机,一般认为一是由于杜鹃发现宿主巢时,已不适合寄生,将其捕食或毁坏可迫使宿主重新筑巢,从而杜鹃会获得寄生机会;二则可能由于宿主识别并拒绝了寄生卵,一些杜鹃会通过捕食或破坏宿主的巢,作为对宿主的一种惩罚性报复.2015年6月,在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通过录像首次记录到中杜鹃(Cuculus saturatus)捕食整巢比氏鹟莺(Seicercus latouchei)卵的行为,表明中杜鹃不仅是许多宿主鸟类的巢寄生者,同时也可能是其巢捕食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蒙古典型草原粪食性金龟的取食偏好和日活动节律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为研究内蒙古典型草原粪食性金龟对放牧牲畜粪的取食偏好和日活动节律特征.[方法]2010年6、8和10月,以3种放牧牲畜(牛、马和羊)鲜粪块为诱饵,采用诱捕法采集粪食性金龟.[结果]内蒙古典型草原粪食性金龟显示对3种放牧牲畜(牛、马和羊)粪块的多食性特征,但不同功能群或不同物种显示不同取食偏好以及不同的日活动节律特征.中型掘洞型粪食性金龟(如小驼嗡蜣螂Onthophagus gibbulus、黑缘嗡蜣螂O.marginalis nigrimargo和游荡蜉金龟Aphodius erraticus)显示对牛粪的取食偏好、以及昼行性行为特征;中型和小型粪居型粪食性金龟(如马粪蜉金龟A.subterraneus、泥蜉金龟A.sordescens和符号蜉金龟A.comma等)则偏好取食马粪,小型粪居型粪食性金龟(如符号蜉金龟)有全天活动的行为特征.[结论]在内蒙古典型草原粪食性金龟取食偏好和日活动节律的形成和进化中,体型和行为特征是主要内因,牲畜粪块的外形和理化性质、以及季节更替中的气温变化是重要外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同域分布的珍稀野生动物对放牧的行为响应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保护区内放牧活动对野生动物保护存在负面影响,明确不同物种对放牧干扰的行为响应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使用红外相机研究卧龙自然保护区放牧活动对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的影响,分析放牧激励政策实施前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及其同域分布的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水鹿(Rusa unicolor)4种珍稀野生动物的照片数、空间分布以及活动模式的变化,探讨这4种动物对放牧的行为响应策略.结果表明:(1)一期(2012-2013),2012年10月实施了禁马政策,同年12月实施放牧(牛羊)激励政策)家畜照片数量很少,4种野生动物照片数相对较多.二期(2014-2015)家畜的照片数显著增加(P<0.01),小熊猫(P<0.05)与川金丝猴(P<0.01)的照片数均显著减少,大熊猫、水鹿的照片数也呈减少趋势;到三期(2016-2017),大熊猫、小熊猫及水鹿3种关注野生动物的照片数基本回升到激励政策实施前的水平,无川金丝猴照片记录.(2)一期,4种野生动物在研究区域有较广的分布;二期,大熊猫、小熊猫的空间分布范围均缩小,无川金丝猴空间分布信息,而家畜、水鹿的空间分布范围有所增加;到三期,大熊猫、小熊猫的空间分布基本恢复到放牧激励政策实施前的区域,无川金丝猴的空间分布信息.(3)放牧激励政策实施前后,大熊猫、小熊猫及川金丝猴活动模式无明显变化,但水鹿的活动更加集中于傍晚,以避开人类与家畜的活动高峰.同域分布的不同的野生动物对人类活动(如放牧)的行为响应策略不同,各保护区在制定相关保护政策时应综合考虑人类干扰对多个物种的影响,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确山县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和行为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调查确山县职业人群对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的认知情况以及防护行为现状.[方法]随机抽取3 000名可能接触布鲁氏菌的职业人员,对其开展问卷调查,并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 000名职业人员对传播布病的动物、布病传播途径、布病主要症状、布病防治措施、患布病后的处理措施等5个问题全部知晓率仅为43.83%.5个单项问题知晓率及5个问题全部知晓的比率在不同文化程度、工种之间员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且以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职工为高,饲养放牧从业者为低.5个单项问题知晓率及5个问题全部知晓的比率均有随着职工工龄的延长而增多的趋势(P<0.01).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率为88.6%;不同性别、年龄、工种员工4个高危行为发生率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其中女性均低于男性;40 ~ 60岁组均低于20 ~ 40岁组;兽医最低,饲养放牧人员最高;随着工龄增长,4个高危行为发生率均有降低的趋势(P<0.05).[结论]确山县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偏低,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率较高,但还须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职业人群关于布鲁氏菌病知识、自我防护等的健康宣教,防治疾病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活动格局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活动格局是动物内在机制和环境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昼夜活动节律及其活动水平的行为生态特征,影响着动物的能量代谢能力、觅食行为策略和进化适应.通过内置活动传感器的GPS颈圈,于2010-2012年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桃坪”及其毗邻区域,采集了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的大量活动数据.分别选择3只成年大熊猫和3个马群的代表性个体作为样本,引入活动强度、活动时间百分率、活动时间片段率和活动片段时长等指标进行了两者之间的比较,以揭示大熊猫和放牧家畜在时间利用方面的内在特征.结果表明: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在活动强度、活动时间百分率和活动时间片段率等方面都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01),仅两者之间的活动片段时长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4107).野生大熊猫表现为活动水平低、活动时间少、活动片段率高和活动片段时长短等特征的活动格局,且不同月份(季度)之间变化较大(P<0.0001);放牧家畜则呈现出相异的时间利用规律,即活动水平高、活动时间多、活动时间片段率稍低和活动片段时长略长等特性.不同的时间利用规律和不同的空间利用模式,造成动物之间对栖息地、食物资源和伴生动物的利用方式、影响强度和空间分布的截然不同.因而,合理规划和管控放牧家畜的散养区域与数量,是自然保护管理与社区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有效途径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年放牧对不同类型草原植被及土壤碳同位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放牧是草原牧区常见的人类活动,多年放牧对草原植被及土壤的碳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采集不同类型草原多年放牧前后植被及土壤样品,对室内碳同位素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草原生态系统△3C(碳同位素分馏值)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对植被△13C值的影响显著,0~5 cm表层土壤△13C值在放牧前后变化显著,而对深层土壤(>5 cm)影响不显著.多年放牧后大部分植被△13C值显著升高,高海拔地区升高的幅度较大.可见,放牧行为对不同草地生态系统类型、不同土壤深度以及不同海拔生态系统碳过程产生的影响差异显著.针对不同类型的草原,放牧应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石家庄市鹿泉区2005-2016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石家庄市鹿泉区2005-2016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病例进行分析, 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传染病报告卡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石家庄市鹿泉区2005-2016年共报告布鲁氏菌病病例132例, 男性多于女性, 以青壮年为主, 病例主要发生在6~8月, 以放牧饲养人员为主.结论 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主要与饲养、贩卖、宰杀等职业有关, 加强动物及人间布病监测, 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干预, 强化群众自我保护意识, 是减少人间布鲁氏菌病的重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放牧牲畜粪便降解及其对草地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放牧牲畜粪便沉积是影响草地土壤养分动态的重要途径之一,粪便降解过程调控着其养分返还效率,从而可能对草地土壤养分平衡和植被生长的养分供应等产生重要影响.针对放牧牲畜排粪行为特性、牲畜粪便的物质组成及其降解过程、以及粪便养分归还对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等进行了系统论述,阐明了牲畜粪便降解与其养分迁移转化的关系,以及粪便养分输入对放牧草地生态系统养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效应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加深对牲畜粪便降解的养分动态变化过程的认知和厘清粪便-植物-土壤体系养分迁移和转化的影响机制积累理论基础,进而为优化牲畜粪便管理模式、维持土壤养分平衡和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