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年10月成立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管理团队,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分析救护流程关键失效环节,构建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并于2021年11月应用于临床.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采用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治疗情况、心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患者术后30 d内的病死率和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应用关键节点管控救护模式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由(81.9±6.54)min降低到(56.2±4.23)min、首次医疗接触至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时间由(47.3±5.68)min降低到(30.69±5.21)min,门诊-首次球囊扩张时间由(49.79±13.84)min降低到(28.63±15.71)min,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时间由(28.38±3.79)min 降低到(19.26±2.17)min,心电图报告时间由(5.82±2.01)min 降低到(5.14±1.89)min,住院时间由(7.25±2.18)min降低到(6.14±1.27)min,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抢救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前提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肌钙蛋白水平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血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键节点控制护理模式可缩短AMI患者的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智慧急救"的STEMI急救信息化护理流程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发病急且病死率高,需要以最快速度救治[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能快速恢复心肌再灌注,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2-4].急救护理流程信息化的介入有可能减少文书手写工作量并进一步提高急救效率,但在STEMI急救方面的研究较少[5-8].本研究将评估STEMI急救信息化的护理流程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为改善STEMI患者的急救护理质量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羊水栓塞早期使用肝素治疗5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通过观察5例羊水栓塞早期应用肝素治疗的疗效来说明羊水栓塞早期使用肝素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医院妇产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发生羊水栓塞的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羊水栓塞发病早期应用肝素后凝血改变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5例患者中除1例行子宫次全切除外,其余均抢救成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结论 羊水栓塞发生后在抗过敏、解除肺动脉高压的同时早期合理使用肝素治疗能减少产妇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救治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对急诊危重症孕产妇救治效果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对急诊危重症孕产妇救治效果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5月—2023年2月本院实施传统急救模式时救治的急诊危重孕产妇83例作为传统组,2023年3月—2024年1月本院实施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时救治的急诊危重孕产妇85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急救时间、急救效果、母婴不良结局.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6.4±1.6 min)、院内转运时间(10.3±3.1 min)、急救物品准备时间(15.4±5.1 min)、急诊科救治时间(21.5±6.8 min)均短于传统组(8.1±1.8 min、13.8±4.2 min、24.5±6.4 min),急救总有效率(95.3%)高于传统组(85.5%),孕产妇不良结局发生率(3.5%)、新生儿窒息率(5.9%)及死亡率(1.2%)均低于传统组(16.9%、9.6%)(均P<0.05).结论:在危重症孕产妇急救中采取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可明显提高急救效率,改善母婴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加味通窍活血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神经内科治疗药物的安全应用》由李德爱、吕良忠、魏筱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ISBN:9787117211758.全书立足现代医学视角,对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及其药物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的严重疾病.加味通窍活血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显著,两种药物功能互补互促,可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本文主要根据《神经内科治疗药物的安全应用》提及的相关内容进行研读,结合临床实际经验,探讨加味通窍活血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方法及其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型HIV感染患者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感染科门诊收治的脾虚型HIV感染骨质疏松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阿仑膦酸钠,n=40)和实验组(给予阿仑膦酸钠+参苓白术散,n=40).分析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骨密度(BMD)、骨代谢指标[甲状旁腺激素(PTH)、骨钙素(OC)、碱性磷酸酶(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静息和活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Klotho-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轴指标.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16周,实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6周实验组两组L1~4、Ward三角、股骨颈、总髋部BMD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16周实验组OC水平高于对照组,ALP、BALP、PTH、Klotho蛋白、FGF2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16周实验组静息和活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型HIV感染患者骨质疏松疗效确切,可改善BMD、骨代谢情况,并能减轻疼痛程度,可能与抑制Klotho-FGF23轴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3至8月由120转送至嘉兴大学附属医院嘉兴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的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前瞻性非同期对照研究方法,以2023年6至8月由120转送至本院的9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试验组,以2023年3 至 5 月由 120 转送至本院的 90 例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前,当患者或家属呼叫急救车,院前急救人员将患者送达医院后,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与院内医护人员进行交接,预检护士接诊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获取患者身份信息协助建卡挂号,同时院内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规范化处置;试验组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后,当患者或家属呼叫急救车,院前急救人员通过急救中心专用APP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生命体征、病情等级等)对应输入,并向目标网络医院推送相关信息,预检护士通过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接收急救车即将到达的信息,在急诊预检系统中获取院前提供的患者基本信息,提前进行建卡及预挂号,开通绿色通道,同时院内医护人员根据 120 医生评估的病情等级制定抢救方案.比较两组危重症患者完成建卡时间、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以及患者/家属对急诊就诊流程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危重症患者完成建立卡时间、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完成建卡时间(min):1.3±0.3 比 2.6±0.4,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min):1.1±0.3 比 3.5±0.7,均P<0.05],而患者/家属对急诊就诊流程的满意度明显提升[95.6%(86/90)比 86.7%(78/90),P<0.05].结论 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实现了院前院内数据传输,真正做到"病人未到,信息先行",有效缩短了危重症患者的预检分诊时间,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了抢救时机,提高了普通患者的预检分诊效率,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儿童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发病率低,一直以来参考成人CML的标准诊治。尽管儿童CML的治疗已到达与成人CML治疗相似的效果,但儿童CML治疗过程中更需重视长期服药对儿童生长发育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儿童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诊疗专家共识”提出了针对中国儿童CML的诊断分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的用药选择、移植适应证及追踪管理等建议,对开展我国儿童CML的规范化诊治、提高整体救治水平、改善CML患儿生存质量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行动研究法的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基于行动研究法的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的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聊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于2019年7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78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实施行为研究法构建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前(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AP患者纳入对照组(常规护理,39例);将实施行为研究法构建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后(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AP患者纳入观察组(行为研究法构建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39例),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情况、抢救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急诊抢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与抢救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抢救有效率94.87%(37/39)高于对照组76.92%(30/39)(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82%(5/39)低于对照组35.90%(14/39)( P<0.05);两组护理前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简表(WHOQOL-BRE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护理后WHOQOL-BREF各项评分均有上升( P<0.05),观察组护理后WHOQOL-BREF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行动研究法构建下绿色通道急救护理模式较常规护理救治AP患者可显著缩短急救时间、提升急救效果与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生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智能精准辅助技术在脊髓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并伴有呼吸功能衰竭、肠道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紊乱。现有治疗方法中,早期减压手术和激素类药物冲击疗法效果欠佳且易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与此同时,康复治疗费用高昂且仅能获得有限功能恢复。脊髓电刺激(SCS)通过刺激调控残存的低位脊髓中间神经元,重塑残存神经传导束功能,可有效促进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修复。脊柱外科引入智能精准辅助技术,针对脊髓损伤不同程度、节段及病程来制订更加精准、个体化的神经调控和康复策略,结合实时反馈,不断修正算法,实现对SCS的远程安全调控,提高脊髓损伤患者救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助于制订更为有效的康复干预方案,进一步提高临床转化价值。笔者就智能精准辅助技术在SCS治疗脊髓损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