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选取国内设立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的123所院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搜集法、问卷调查法、描述分析法对专业分布情况及目标定位、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招生数、毕业生去向等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学科发展动态分析专业发展趋势。结果:国内设立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从2016年的5所发展为目前的123所,年均增长率为472.0%。各类院校的课程体系涵盖了管理学、基础医学概论等13门核心课程,毕业总学分要求从149学分到224学分不等,实践教学占教学计划的比例从12.1%到45.1%不等,学分波动较大,多数院校实践教学占比不高且内容单一。参与问卷调查的21所院校中,47.6%的院校将专业目标定位聚焦于培养复合型人才,52.4%的院校专任教师人数为4~6人,47.2%的专任教师年龄为31~40岁,42.9%的院校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为30%~40%,28.6%的院校博士人员占比≥50%,多数院校的专业目标定位比较模糊,专任教师数量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内涵建设相对滞后。结论:院校数量的快速增加与专业内涵建设的不相适应成为制约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建立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促进政产学研用结合、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优化课程体系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药学教育转型发展与药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加快构建全新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服务"健康中国"的药师型人才培养,是推动药学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建议从顶层设计上扭转药学教育长期以来重"药品"不重"患者"的取向,使"懂医精药、医药深度结合"的主旨贯穿药师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两主线、三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全方位全周期健康链有机衔接等可能路径,同时,通过建立国家标准、推动专业认证,发挥纽带作用、提升公众认知,搭建国内外合作平台、建立对外开放体系等措施,保证药师型人才培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评价体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是开展传染性及感染性疾病防治、科研、教学、食品、药品和生物制品生产、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工作的研究对象及物质基础,是直接关系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做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提升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自我保障能力,事关国家生物安全和核心利益。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的核心在于质量、基础在于标准,定义、评价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是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领域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回顾了标准株的发展,并对评价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的基本原则、类型、评价技术要求进行论述,以提高我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资源质量和管理水平,确保国家生物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地方高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实施基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并结合学生志趣和行业需求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效果分析。方法:通过明确专业定位、对标国家标准、重构课程体系、融入创新创业、多维度协同育人的设计原则,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的反向设计路径,构建了“厚人文、强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和“三全育人”的医学检验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采取营造应用型教学氛围、打造应用型课程教学、职业引领到职业认同、以评价助推育人效果等措施,运用于2021届和2022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实践,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学校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技能,特色培养拓宽了培养路径,运用新方案培养的毕业生(2021~2022届)同原方案培养的毕业生(2019~2020届)比较,毕业生在医疗机构等医学检验岗位就业率由71.25%下降到42.86%( χ2=12.36, P<0.001),而在IVD行业就业率由3.75%上升到17.14%( χ2=7.44, P<0.05)、升学(读研)率由17.05%上升到32.86%( χ2=4.74, P<0.05)。 结论:基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并结合学生志趣和行业需求扎实推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宽毕业生就业路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科学临床标准化病例库在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医学本科生的成长需要大量临床实践.2018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临床实践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要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临床经验和能力.临床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大量医学病例的学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预防医学+软件工程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探索预防医学+软件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方法 为了适应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多学科、新技术融合的发展趋势和健康中国建设战略需求,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和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通过广泛调研和专家论证,依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要求,建立预防医学+软件工程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方案、跨专业交叉融合的教学教授专家团队、融合课程和实习基地,招收双学士项目学生,加强学生引导与教学反馈,不断总结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结果 已招收三届预防医学+软件工程双学士学位学生,组建了医工融合的教学团队,形成七门融合课程,建立并持续完善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探讨和建立适合双学士学位学生的医教研实践教学创新基地二个,学生的适应性和满意度不断提升.结论 具有公卫和软件双特色的预防医学+软件工程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已初步建立,为医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基于《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了解我国本科护理院校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现状,为实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 年 9-10 月,参考《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自行设计问卷,对院校教师进行调查.结果 123 名教师参与调查.其中,30~40 岁教师 68 名(55.3%),院校专职教师 114 名(92.7%).基础护理学理论与实训学时数之比为 1∶1~1∶2;24 所(48.0%)院校安排临床见习;25 所(50.0%)院校每次实训课的师生比为 1∶20~1∶30.122 名(99.2%)教师采用练习教学法开展教学.课堂操作考核[48(96.0%)]和课后报告册[37(74.0%)]是主要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单项操作考核[38(76.0%)]是主要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学生缺乏整体评估能力[89(72.4%)]、应变能力[79(64.2%)]和自主学习能力[74(60.2%)]是实训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结论 部分本科院校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在师资队伍、临床见习、教学方法和评价方面与《国标》存在一定差距.建议在《国标》指导下,开展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实训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实训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原有《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和护理学专业认证标准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完成了《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本文主要介绍了《国标》的主要内涵以及《国标》对护理学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解读: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补充标准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文对《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关于中医院校护理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条件设施、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解读.提出深入转变教育思想理念,坚持建设目标及问题导向,对标审视专业建设短板,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培育专业特色优势,不断改进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实施《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重要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解读:教育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文介绍了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并结合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及护理教育的特点对本科《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教育评价部分进行了逐项解读,以期有助于各护理院校根据《国家标准》规范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