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复元理念"医院-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坊服务模式"在社区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复元理念"精神卫生医院-社区工作坊服务模式"对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基于北京市朝阳区精神卫生管理现状,分别在城区和郊区社区卫生中心建立精神卫生工作坊,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在朝阳区精神卫生管理系统中102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患者常规社区管理基础上采取精神卫生工作坊模式开展互动式康复护理指导、健康教育,干预时间为12个月。采用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 、社交技能评定量表等评估患者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期间6例患者脱落,最终96例患者进入本研究项目。与干预前常规社区管理相比,干预后自知力及治疗态度总分( t=4.086, P<0.001)、对疾病的认知( t=4.971, P<0.001)、住院的认识( t=2.132, P=0.036)、服药治疗的认知( t=2.132, P<0.001)均显著增高;健康教育方面,心理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生存质量方面,环境领域得分显著增高( t=2.018, P=0.049);患者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患者个人与社会表现方面,患者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平均水平显著提高(均 P<0.05)。 结论:在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应用"精神卫生医院-社区工作坊服务模式"能够提高重症精神病患者的的自知力,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为社区重症精神病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社交技能教育与促进项目对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探索社交技能教育与促进项目(PEERS?)对6~8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社交技能的干预效果,为该项目在我国小年龄组ADHD儿童中的临床应用提供证据.方法 将2021年3-11月于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确诊为ADHD的74名6~8岁儿童进行随机分组,干预组接受为期14周的PEERS训练,待干预组在干预组接受干预期间不接受干预.干预前、干预后14周分别使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小学生社会技能家长评定表、Weiss功能量表父母版(WFIRS-P)、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进行评估.结果 在干预组接受14周训练后,SASC量表得分显示干预组的害怕否定评价(t=2.35)、社交回避苦恼得分(t=2.34)和量表总分(t=3.35)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且低于待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生社会技能评定量表得分显示干预组的交往意向(t=3.70)、群体威望(t=2.84)、社会敏感性(t=6.31)、掩饰性(t=2.34)、个体敏感性(t=3.10)、情感感受性(t=3.33)、表达技巧(t=5.95)、交往技巧(t=2.47)、社会表达与控制(t=7.24)、社会感受(t=7.71)、情感感受与控制得分(t=3.78)和量表总分(t=9.14)较干预前升高,且干预后得分均高于待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FIRS-P得分显示干预组家庭(t=3.06)、学习/学校(t=3.65)、自我观念(t=2.44)、社会活动(t=3.50)、冒险活动得分(t=7.29)和量表总分(t=8.25)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干预后得分高于待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DQ量表得分显示除品行问题(t=1.57,P=0.122)和多动注意不能(t=l.78,P=0.08)外,干预组情绪症状(t=3.01)、同伴交往问题(t=1.78)、困难总分得分(t=5.72)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亲社会行为得分较干预前明显升高(t=3.07,P=0.003);且干预后得分均高于待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NAP-Ⅳ量表中多动-冲动得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t=2.29,P=0.025),且与待干预组相比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ERS训练能显著提高6~8岁ADHD儿童的社交技能,改善ADHD儿童的社交功能及部分核心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PEERS(R)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青少年社交技能改善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社交障碍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重要功能损害,在青少年中表现突出,但国内缺乏相应的训练项目,社交技能教育和促进项目(PEERS(R))是循证支持的、可以有效提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青少年社交技能的方法,本文对PEERS(R)的应用情况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海孤独谱系障碍患儿、母亲社交PEERS团体训练效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实施基于证据支持的社交技能干预训练,提高孤独谱系障碍(ASD)患儿社交能力,降低母亲的抑郁、焦虑情绪和不确定感.方法 201 7年10-12月采用中文版结构式同伴互助社交训练教育和促进社交技能的项目(PEERS)手册,对ASD患儿和母亲共同进行3个半月的干预.每周一次,每次90 min,儿童以小组训练的形式,母亲以团体形式.同时调整母亲的疾病不确定感、认知、焦虑和抑郁情绪.对干预前后ASD患儿症状、社交行为以及母亲的情绪进行评估,对母亲疾病不确定感半年后随访.结果 母亲抑郁情绪贝克抑郁量表(BDI)(t=-4.585,P<0.01)、儿童孤独症症状评定(CARS)(t=-3.945,P<0.01)、孤独症儿童异常行为评定(ABC)(t=-2.068,P<0.05)、儿童社交问卷(t=-2.315,P<0.05)的前后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训练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文版PEERS社交训练能帮助ASD患儿提高社交技能,同时降低母亲抑郁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WHO-FICs架构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运动康复的健康结局:系统综述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构建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和运动康复的健康和功能结局的研究架构,系统分析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与功能障碍表现、参与身体活动的方案以及健康和功能结局.方法 运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和《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对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方案以及健康与功能结局进行系统分析,构建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健康与功能状况、身体活动干预方案以及健康与功能结局架构.检索Scopus、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收集建库至2022年8月18日公开发表的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与运动康复的健康及功能结局的系统综述,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系统综述8篇,来自5个国家,包括190项随机对照试验和7011例参与者,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智力障碍、儿童神经病学、康复科学、残疾与健康、适应性体育、特殊教育等,发表时间集中在2018年至2022年.常见的健康状况主要有唐氏综合征、孤独症谱系障碍、脆性X综合征、Prade-Willi综合征、智力障碍、认知障碍;身体活动干预形式分为体适能类、技能类和活动类3类,活动频率每周1~5次,活动强度为中-高强度,持续时间1周~1.5年;健康结局体现在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身体活动、心理行为健康与社会适应、整体生活质量和福祉方面.结论 基于WHO-FICs构建了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和运动康复的健康效果的理论架构.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主要功能障碍表现为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活动和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福祉3个层面.其中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层面涉及概念性技能、社交性技能和实践性技能,活动和参与层面表现为低体育活动参与度、久坐和肥胖,活动能力低,没有发展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福祉层面涉及情绪和情感、自尊、一般自我概念、幸福感、友谊、与他人的关系或社会成熟度、生活质量和福祉等.身体活动方式可以分为体适能类、技能类和运动项目类.主要健康和功能结局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智力功能与适应性行为,活动和参与以及心理行为健康与社会适应、生活质量和福祉.在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领域,主要健康结局涉及认知功能(执行功能、认知可塑性、工作记忆等)、心理功能(情绪自我控制、自我价值和自尊).在活动和参与领域,主要健康结局涉及体适能(肌力和肌耐力、速度、灵敏性)和动作技能(基本动作技能、平衡、核心稳定性),提高体育活动参与度,促进其更好地适应与赋能(社交、亲社会行为等),达成健康目标(降低疾病风险、缓解焦虑和抑郁、肥胖管理).在心理行为健康与社会适应、生活质量和福祉领域,参与身体活动与运动康复可以提升儿童青少年整体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残疾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及其健康效果:系统综述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构建身体活动对残疾儿童青少年健康效果的范畴及研究架构,系统分析残疾儿童青少年的主要残疾类型、身体活动处方及其健康效果.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BSCO、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收集2015年至2022年10月发表的残疾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及其健康结局相关的系统综述,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纳入9篇系统综述,来自6个国家,涉及138项随机对照试验和4878例参与者(3~18岁).主要来源于康复心理学、医学、运动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期刊,发表日期集中在2015年至2022年.涉及的疾病主要有唐氏综合征、脑瘫、运动协调障碍、四肢瘫痪、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焦虑症和抑郁症、情绪障碍、前庭受损、感音神经性听力受损等.有益的身体活动方式包括有氧运动、核心训练、渐进式抗阻运动、高强度间歇训练、注意运动训练、步态训练平衡训练、前庭特异性神经肌肉训练、知觉运动训练、游泳、足球、网球、体操、舞蹈等.推荐活动方案每次5~120 min,活动频率每周1~80次,活动强度为中高强度,持续1~139周.活动情境主要为运动训练,活动场所集中于特殊教育学校和社区.健康结局体现在改善健康状况,如降低功能障碍(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听力残疾和精神残疾等);提高身体活动水平,如改善步行、移动、平衡、灵活性、姿势控制等;促进心理健康,如改善抑郁、焦虑,减少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和福祉,如增加社交,提高自我价值,提升自我效能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升幸福感.结论 基于ICF构建了残疾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理论架构.残疾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的疾病主要分为4类:智力与发展性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听力残疾.残疾儿童青少年参与的身体活动类型包括体适能类、运动技能类、运动项目类.参与身体活动的健康和功能结局主要体现在改善身体和心理健康、提高活动和参与水平、提升生活质量与福祉3个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团体社交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及Nomogram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团体社交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康复效果的No-mogram 模型,并检验该模型的预测效能.方法 收集2019年2月-2021年9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接受团体社交训练的ASD儿童及其照护者的信息,共146例ASD儿童纳入研究,利用R软件对原始人群进行随机抽样,按7:3的比例,将研究对象分为训练集(102例)和验证集(44例);所有儿童在接受训练前后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价量表(ATEC)对其开展评价,根据康复效果分成良好组(ATEC评分下降率≥30%)和欠佳组(ATEC评分下降率<30%).使用 t检验和x2检验比较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基线特征;在训练集中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SD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利用R软件中的RMS包绘制康复效果的Nomogram并评价其区分度及预测效果.结果 训练集102例ASD儿童接受团体社交训练后,康复良好75例(73.53%),康复欠佳27例(26.47%).训练集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训练起始年龄(OR=1.708,P=0.013)、儿童病情严重程度为重度(OR=3.040,P=0.034)、照护者无治愈信心(OR=4.265,P=0.013)是团体社交训练后ASD儿童康复效果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No-mogram模型的区分度较好(AUC=0.791,95%CI:0.685~0.896),校准曲线的结果显示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结论 基于儿童病情严重程度、儿童训练起始年龄、照护者学历、照护者有无治愈信心等4项因素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对ASD儿童接受团体社交训练后的康复效果具有较好的区分力和预测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