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重症监护病房助力重症医疗可及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过去半个世纪重症医学取得迅猛的发展,危重症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然而与专业快速发展不匹配的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基础建设逐渐出现短板及ICU人文关怀发展滞后。然而,随着医疗行业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应用5G和人工智能(AI)技术构建智慧化ICU将逐步解决重症医学人力物力缺乏、报警准确性低、响应速度及能力不足等短板;同时通过加强人性化关怀着重改善患者就诊舒适性,增加ICU人文关怀属性,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对危重症患者的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水平。本文通过回顾ICU发展历史,明确智慧ICU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智慧ICU建设后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后阐明了智慧ICU建设的3个组成部分:智慧化空间与环境管理、智慧化设备与物品管理、智慧化监护与诊疗。最终通过智慧ICU实现以人为本的诊疗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英文生物医学论文写作数字课程建设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组基于深度需求分析,借助信息化手段,将前期编写教材与数字化平台相结合,在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理论指导下提出设计原则,科学规划,建设具有学术性和实用性的开放式数字课程,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数字课程发布后受到广泛欢迎。这一数字课程有望为我国医学研究生提高英文论文写作能力提供有效途径,也为医学院校建设其他类型学术英语数字课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期重点号为慢性鼻窦炎(CRS)内在型与精准诊疗。CRS是上呼吸道最常见的慢性炎性疾病之一,即使采取规范的综合治疗方案,目前仍有较高比例的患者出现复发,可能与CRS复杂的发病机制和高度的异质性有关,因此对CRS的精准分型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突破口,而内在型的研究则成为学界研究的前沿。述评《加强国人慢性鼻窦炎内在型研究 推进精准诊疗》从国内外CRS内在型研究最新进展入手,探讨了内在型同临床疗效之间的联系,以期通过加强国人内在型研究推动CRS精准诊疗策略的构建。基于内在型对CRS进行个体化治疗已取得国内外鼻科专家的普遍共识,但如何根据CRS的内在型进行内镜术式选择目前仍没有结论。专家论坛《基于内在型的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通过介绍CRS内在型的分型标准、国人CRS内在型的区域异质性及其与手术疗效的关系,重点阐述基于内在型的CRS内镜鼻窦术式的选择,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CRS个体化治疗的理解。近期,随着数字信息化在CRS临床应用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特别是基于病理全玻片数字化图像(WSI)的深度学习技术在CRS内在型的精确诊断中展露了重要的作用。论著《基于病理全玻片数字化图像的人工智能鼻息肉分型及JESREC诊断标准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基于WSI的人工智能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分型及其临床特征,发现基于人工智能和WSI诊断的嗜酸性CRSwNP患者的过敏症状和哮喘比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和血清总IgE水平较高,鼻息肉中炎性细胞百分比与非嗜酸性CRSwNP患者存在差异,且日本难治性嗜酸性慢性鼻窦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ESREC)诊断标准在该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综述《基于人工智能的慢性鼻窦炎内在型诊断助力精准医学》概括了近期有关国人CRS内在型和人工智能在CRS内在型诊断及治疗策略中的相关研究。论著《CD8 +Treg细胞在慢性鼻窦炎中的表达及其与嗜酸粒细胞浸润的研究》旨在明确CD8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CRS患者鼻黏膜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鼻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os)浸润的关系。发现CD8 +Treg细胞在CRSwNP患者尤其是嗜酸性CRS患者鼻黏膜组织中所占比例降低,与细胞毒性T细胞(Tc)2、Tc17趋势相反,与Eos计数呈负相关。提示CD8 +Treg比例降低可能与CRS患者鼻黏膜免疫失衡及Eos浸润有关。论著《外周血血清炎性介质与鼻息肉内在型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不同内在型CRSwN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探寻和内在型关联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发现尽管高嗜酸和低嗜酸CRSwNP患者在特应性体质比例、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合并率、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方面有显著差异,但临床特征、外周血细胞以及炎性介质不能有效区分4种不同内在型的CRSwNP,需进一步寻找客观、方便、可靠、与内在型关联的生物标志物。综述《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整体评估与个体化精准治疗》结合表型和内在型,分析总结“病”和“人”的整体评估以及如何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治疗,为下一步精准治疗提供参考。近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类生物治疗药物治疗CRS的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CRS的生物靶向治疗正逐渐走入临床。继续教育园地《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生物靶向治疗》介绍了CRS生物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讨论了生物靶向治疗的患者选择和疗效评估,并展望了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前景。除了重点号内容外,本期还推出了《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新指南在《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近5年发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更新了较多内容,特别添加了环境控制、抗IgE治疗、药物联合治疗策略,详细扩充了免疫治疗相关内容,与当前变应性鼻炎研究热点和临床重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旨在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科学、严谨、细致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加强临床监测智能化研究 提升患者围麻醉手术期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临床监测技术体现了现代医学与生物工程、电脑技术与新材料的完美结合。医学发展与时代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临床监测技术更是现代医学与科技完美结合的载体之一 [1]。既往的监测技术不断改进,无线智能监测和人工智能技术等脱颖而出,应用领域正在逐步扩大,极大地丰富了临床监测的内涵,如传统的血氧测量技术改进为数字化血氧测量技术,通过复杂的信号处理系统,提高对动脉灌注信号获取和静脉噪声隔离的水平,使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的抗运动干扰性能以及获取弱灌注条件下信号的能力显著提高;超声可视化技术在围麻醉手术期的应用,让麻醉科医师多了"一只眼睛",使血管穿刺置管和区域神经阻滞操作又准又快;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使无数患者心脏手术效果得到了及时评估,并发症得到了及时处理;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在镇静麻醉深度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机体、器官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使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得到更直接的指导;新型凝血监测技术使临床对凝血功能障碍的判断和处理更为及时准确。同时网络信息化、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技术进入临床监测领域,使监测大数据信息获取和智能化分析更加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浙江省域一体化120云平台的构建与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信息化在院前急救系统建设和质量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浙江省各急救中心的信息系统不统一、不兼容,院前急救信息呈"碎片化""孤岛化"状态 [1]。由浙江省卫生健康委、浙江省急救指挥中心主导构建的省域一体化120云平台,以数字化手段实现各急救中心之间、急救中心与患者之间、急救中心与医院之间的信息互通互联,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急救信息"一点接入、全省共享",现总结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管疾病诊治的精准智能微创时代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血管疾病的诊治经历了开放手术时代、血管腔内微创时代,随着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的突破,数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步入精准智能微创时代。本文从血管疾病的诊断与评估、血管腔内治疗以及术后治疗与随访三个方面,对血管疾病诊治的精准智能微创时代的蓝图进行描述与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浙江大学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浙江大学病理学实验教学紧跟现代科技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经过15年的努力,创建了数字切片、三维大体标本、微课、MOOC等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了综合性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综合应用“学在浙大”“浙大钉”、微信等多种教学互动平台,实现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综合应用,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为促进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学科协作的医护一体信息化护理模式对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程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的医护一体信息化护理模式对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学科协作的医护一体信息化护理模式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踝关节恢复功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锻炼依从性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踝关节恢复功能优于对照组( P<0.05);两组第7天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15 d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的锻炼依从性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实施多学科协作的医护一体信息化的护理模式,可明显提升其足部对线、屈曲/伸展前后活动等踝关节功能恢复,缓解损伤后期患者疼痛的同时提高锻炼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表皮下水分扫描仪在早期压力性损伤组织存活力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压力性损伤(PI)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管理费用高昂,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尽管目前用于识别早期PI的方法日趋多元化,但是真正能够精准预测早期PI的方法仍偏少。表皮下水分扫描仪是首款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权的PI管理设备,其通过测量局部组织生物电容水平,监测组织存活力,进而预测PI的发生、发展。作为一款新兴的诊断学仪器,表皮下水分扫描仪已在临床实践中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可推动PI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预防与管理。该文介绍了PI的病理生理机制,阐明了表皮下水分扫描仪的工作原理及参数设定、在监测早期压力性损伤组织存活力中的临床应用、存在的局限,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智慧医疗在麻醉学科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智慧医疗诞生于IBM公司于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2010年在北京召开的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亚太区卫生信息大会上,进一步明确了智慧医疗的范畴包括数字化医院和区域卫生信息化两部分。智慧医疗旨在通过新时代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以提高患者就医质量和实现疾病诊疗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为目的,构建医疗卫生系统生态服务圈 [1]。概念提出后,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发布了物联网战略,支持包括医疗项目在内的物联网相关项目建设。国内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先例,也逐渐开始构建智慧医疗的蓝图方案。围绕"智慧技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的三位一体布局,加速促进"三医"联动,协调发展。目前,智慧医疗在医院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化及慢性病管理智能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