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EBR术对NMIBC患者复发和进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绿激光整块剜除术(GL-EBR)对非肌层浸润膀胱癌(NMIBC)患者复发及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38例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7例患者行TURBT治疗(对照组),61例患者行GL-EBR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相关指标、术后复发率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同时,根据病理结果的肿瘤级别情况进一步将患者分为高级别TURBT组(A组,17例)、高级别GL-EBR组(B组,21例)、低级别TURBT组(C组,60例)、低级别GL-EBR组(D组,40例),对比不同肿瘤级别亚组之间的术中相关指标、术后复发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膀胱穿孔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闭孔神经反射例数少于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不同肿瘤级别的亚组分析中,B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 P<0.05),B组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1%(8/21) vs.76.5%(13/17), P<0.05]。C组和D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GL-EBR手术治疗NMIBC安全有效,术中出血量小,可降低术后复发率,特别是肿瘤级别较高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d:YAG钬激光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联合红色诺卡菌细胞壁骨架注射液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Nd:YAG钬激光下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ERBT)合红色诺卡菌细胞壁骨架注射液(N-CWS)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3月于本院行Nd:YAG钬激光ERBT联合N-CWS膀胱灌注治疗的48例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7.0±9.5)min,留置导尿管时间为(6.7±1.7)d,病理报告显示肌层检出率为81.3%(39/48),随访时间为9~58个月,失访3例,1例因其他疾病死亡。术后行N-CWS膀胱灌注治疗,灌注次数为(16±5)次。7例复发,总复发率为15.9%;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Nd:YAG钬激光ERBT联合N-CWS膀胱灌注治疗NMIBC具有切割精确、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不高于常规疗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的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患者基线信息、内镜治疗方式、创面封闭方式、病理分析和并发症的发生与转归等资料。结果:47例患者资料入选并均成功完成内镜下治疗,其中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17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5例,ESD+EMR 7例,因ESD剥离困难转为ESD+EMR 6例,耙状金属夹闭合系统(over-the-scope clip system,OTSC)辅助的全层切除4例,分片内镜黏膜切除术(piecemeal EMR,EPMR)8例。47例早期癌病变中,整块切除率83.0%(39/47),完全切除率85.1%(40/47)。全组47例中,围手术期发生穿孔并发症4例(8.5%),均发生于降部,其中2例(4.3%)经内镜治疗后好转,另外2例(4.3%)内镜治疗效果不佳,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围手术期未出现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是安全有效的,可根据病灶的位置、大小及个体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于十二指肠降段的操作,要更加警惕穿孔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再手术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近10年收治的64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以脂肪肉瘤最多见(56%),外科手术整块切除率73%、R 0切除率61%、联合脏器切除率42%。平均随访6.1年,最长随访9.3年,随访期间总体再手术率31%,总体死亡率27%。分化差、非整块切除、非R 0切除与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不良结局直接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瘤的疗效及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RNE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回顾2012年12月—2021年1月就诊于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消化一科,肿瘤最大径≤15 mm,行ESD治疗,经病理证实为RNET且临床资料完整的71例患者(男43例、女28例),年龄(46.66±10.15)岁,分析流行病学、内镜表现、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理结果、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与病理的一致性以及预后等。患者中69例病变为单发,2例病变为多发(2个);内镜下病变位于直肠中下段70个(70/73,95.89%),上段3个(3/73,4.11%);肿瘤最大径(8.54±3.12)mm。肿瘤均整块切除,无并发症,肿瘤完整切除率为87.67%(64/73),8例肿瘤紧邻垂直切缘,1例见脉管内瘤栓。EUS评价全部病灶均未累及固有肌层,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0%。随访(4.52±3.85)年(1~9年),患者均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可见ESD治疗最大径≤15 mm的RNET安全、有效;对于术前充分评估无转移迹象的G1级肿瘤,即使切除标本中肿瘤紧邻切缘或有一定程度的脉管浸润,也可考虑密切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下切除与腹腔镜手术治疗2~5 cm胃间质瘤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分析肿瘤表面情况、生长方式、病变起源等因素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为胃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胃间质瘤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组137例)或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组164例)的301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表面有无凹陷(肿瘤表面黏膜局部下陷深度>5 mm)、是否不规则(肿瘤表面表现为非半球形或非椭圆形)、有无溃疡,肿瘤部位、形状、病变起源、生长方式(腔内生长或腔内外生长)、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肿瘤是否整块切除,手术时间、是否出血、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内镜下切除组137例胃间质瘤患者中,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5例(62.0%),内镜黏膜下挖除术9例(6.6%),内镜下全层切除术42例(30.7%),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1例(0.7%)。内镜下切除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病变部位、肿瘤大小、危险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胃间质瘤患者中分别有1、49、26、2例肿瘤表面有凹陷、溃疡、不规则,不同危险度分级肿瘤表面有无凹陷、是否不规则、有无溃疡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55, P=0.011)。内镜下切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86.1%(118/137)比100.0%(164/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28, P<0.001),但内镜下切除组手术时间、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腹腔镜手术组,且住院总费用低于腹腔镜手术组[分别为90.0 min(62.5 min,150.0 min)比119.5 min(80.0 min,154.2 min)、3 d(3 d,4 d)比5 d(4 d,7 d)、3 d(2 d,4 d)比4 d(2 d,6 d)、11 d(10 d,14 d)比16 d(12 d,20 d)、7 d(6 d,9 d)比9 d(7 d,11 d)、(38 211.6±10 221.0)元比(59 926.1±17 786.1)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46、-7.12、-4.44、-6.89、-5.92, t=-13.24;均 P<0.05)。内镜下切除组术后腹痛和术后其他较重并发症(休克、呼吸衰竭、肺栓塞、胃轻瘫等)发生率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16.8%(23/137)比27.4%(45/164)、0.7%(1/137)比4.9%(8/1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84、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28、0.043);两组术中出血,术后出血、发热、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内镜下切除组呈腔内生长、起源于固有肌层病变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分别为19.5%(25/128)比32.6%(45/138)、12.6%(12/95)比31.4%(37/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86、10.42, P=0.016、0.001)。内镜下切除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术后肿瘤复发率比较[0(0/137)比2.4%(4/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 P=0.129)。 结论:对于肿瘤最大径为2~5 cm的胃间质瘤,内镜下切除安全、有效,优于腹腔镜手术治疗,但对于肿瘤表面有凹陷、溃疡、不规则、呈腔内外生长倾向的病变建议选择腹腔镜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治疗早期十二指肠乳头癌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内镜治疗早期十二指肠乳头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的23例早期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患者基线信息、内镜治疗方式、病理结果和并发症的发生与转归等资料。结果:23例患者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内镜下评估病灶长径(1.90±0.83)cm,其中20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3例行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术后发生迟发出血5例(21.7%),高淀粉酶血症3例(13.0%),轻度急性胰腺炎6例(26.1%),胰管支架移位1例(4.3%),经内科治疗或内镜治疗后好转;围手术期未出现穿孔并发症。术后病理显示,病灶整块切除率82.6%(19/23),完全切除率78.3%(18/23)。术前内镜超声提示局限于黏膜层的19例病灶,术后病理均提示局限于黏膜层;疑似累及黏膜下层或胰胆管末端的4例病灶,其中2例证实局限于黏膜层,另2例侵及黏膜下层,遂追加外科手术。共18例患者接受了后续随访,其中14例术后病理达到完全切除,有2例(14.3%,2/14)分别在术后12个月、51个月时发现肿瘤复发,分别接受了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后未再复发;另4例术后病理未达到完全切除的随访患者中,1例内镜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另外3例均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内镜治疗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乳头癌是安全有效的,但需要注意加强术前评估,警惕围手术期并发症,注意术后定期内镜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环周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和外科手术治疗环周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11月—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ESD或外科手术治疗的153例病变累及食管环周的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ESD组116例,外科手术组37例,分析比较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术后无疾病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等。结果:ESD组的整块切除率为100.0%(116/116),完整切除率为96.6%(112/116),病变长径与并发症和完整切除率无明显相关性( P>0.05)。ESD组手术时间短于外科手术组[(175.1±52.2)min比(266.7±88.2)min, t=-5.991, P<0.001]。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6/116)比8.1%(3/37), P=0.452]。根据EORTC-QLQ-C30量表功能及EORTC-QLQ-OES18量表评分,ESD组的情绪功能( P=0.008)、认知功能( P=0.013)及总健康水平( P<0.001)的评分高于外科手术组,外科手术组出现疲倦( P=0.002)、疼痛( P<0.001)、气促( P<0.001)、失眠( P<0.001)、食欲减退或丧失( P<0.001)、腹泻( P<0.001)及反流( P<0.001)等症状高于ESD组。两组无疾病复发生存率及术后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单纯球囊扩张相比,聚乙醇酸纤维膜联合自体食管黏膜移植联合临时性食管覆膜支架置入可降低ESD术后食管瘢痕狭窄率[53.3%(24/45)比100.0%(55/55), P<0.001],减少术后扩张次数[1.00(0.00,5.00)比9.00(5.00,14.00), P<0.001]。 结论:对环周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行ESD治疗安全性高,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ESD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更高,术后食管狭窄问题通过内镜下治疗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ESD可作为环周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橡皮圈组织夹内牵引辅助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中的应用(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橡皮圈组织夹内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rubber band and clip facilitate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RAC-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9月—2019年8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15例结直肠病变患者,依照ESD手术方式分为RAC-ESD组( n=34)及传统ESD组( n=81),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等指标。 结果:RAC-ESD组中位标本面积6.32(7.53) cm 2,中位手术时间40.0(55.0) min,中位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14(0.20) cm 2/min。传统ESD组中位标本面积4.71(5.02) cm 2,中位手术时间50.0(50.0) min,中位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09(0.07) cm 2/min。RAC-ESD组标本面积略大于传统ESD组,手术时间略短于传统ESD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RAC-ESD组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明显大于传统ESD组( P=0.008)。RAC-ESD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34/34)、100.0%(34/34)及97.1%(33/34),传统ESD组分别为100.0%(81/81)、96.3%(78/81)和91.4%(74/81)。两组均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经过(10.0±5.5)个月随访,两组均无局部复发。 结论:RAC-ESD治疗结直肠病变可提高手术效率,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9例(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采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诊疗科发现并ESD切除的非十二指肠乳头的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患者9例临床资料,观察ESD治疗该类疾病的疗效。结果:9例患者病变长径(1.01±0.63)cm(0.3~2.5 cm),切除标本长径(2.27±0.65)cm(1.2~3.2 cm),手术时间(61.6±27.5)min(36~108 min)。9例病变均一次性整块切除,其中2例术中发生穿孔,均成功闭合。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术后病理证实9例病变均完整切除,切缘阴性。结论:ESD治疗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