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治疗肾错构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两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报道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肾错构瘤伴下腔静脉瘤栓的临床效果并复习肾错构瘤伴下腔静脉瘤栓的临床诊疗进展。方法:分析2021年3月至10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两例肾错构瘤伴下腔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总结。结果:两例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39和57岁,肿瘤均位于右侧。其中男性患者肿瘤大小为15.0 cm×10.0 cm×9.0 cm,瘤栓Mayo分级Ⅱ级;女性患者肿瘤大小为6.0 cm×4.8 cm×4.5 cm,瘤栓Mayo分级Ⅱ级。均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右肾根治性切除术+下腔静脉切开取栓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两例患者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提示均为肾错构瘤伴下腔静脉瘤栓,其中两例病例均随访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肾错构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的病例临床较为罕见,需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一般预后较好,而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的方式对于治疗肾错构瘤合并Mayo Ⅱ级下腔静脉瘤栓可行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腹水为主要特征的Castleman病16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以腹水为主要特征Castleman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旨在提高对此类Castleman病的诊治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23年1月湘雅二医院及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以腹水为主要特征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并对至今国内外报道的10例以腹水为起病特点Castleman病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文16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6例。16例均以腹胀为首发临床表现,伴有多发淋巴结肿大及脾脏增大。6例本院病例血红蛋白为(95.8±15.1) g/L,白蛋白为(31.7±5.0) g/L,血沉为(28.8±9.83) mm/h。腹水细胞总数为(370±190.5)×106/L,以单核细胞为主,腹水白蛋白定量为(25.4±5.6) g/L。10例文献报道患者血红蛋白为(103.8±15.5) g/L,白蛋白为(30.3±4.8) g/L,血沉为(34.1±8.6) mm/h。腹水细胞总数为(184.4±110.1)×106/L,以单核细胞为主,腹水白蛋白定量为(22.9±7.5) g/L。16例腹水CEA及细胞学检查阴性。16例病理分型为混合型5例,透明血管型4例,浆细胞型5例,未分型2例。4例单用激素治疗,症状可缓解。6例行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治疗,随访1年,腹水多数可控制。结论:以腹水为主要临床特征的Castleman病有以下几个特征:男性病例多见;首发表现为腹胀,可伴有轻度贫血、低蛋白血症和血沉增快;腹水以低细胞数、较高蛋白定量和李凡他试验阳性为其特点。Castleman病诊断依据为病理组织学检查。激素和CHOP方案短期缓解症状较好,但长期效果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非结核分枝杆菌腮腺淋巴结炎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并分析儿童非结核分枝杆菌腮腺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儿童非结核分枝杆菌腮腺淋巴结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住院诊断的3例儿童非结核分枝杆菌腮腺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卡介苗接种史、结核病接触史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及病理结果、治疗方案及预后.以"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children,lymphadenitis"为检索词,在 PubMed 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04-2023 年,共检索到相关文献 189 篇,以"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children,lymphadenitis,parotid gland"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仅检索到相关文献5篇;分别以"非结核分枝杆菌,儿童,淋巴结炎"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儿童,腮腺"为检索词,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未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阅读文献入选50例及本研究病例,共53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53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2.71±1.52)岁.以反复颈面部肿物为主要表现,常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病程1个月至1年,多数无发热,无明显咳嗽及其他呼吸道症状,彩色超声、CT及核磁检查提示腮腺脓肿,25例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10例脓液及病灶组织抗酸杆菌染色阳性,病理均提示慢性肉芽肿性炎,非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核酸阳性,抗酸杆菌染色阴性,脓液及病灶组织GeneXpert MTB/RIF阴性,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阴性.经手术联合阿奇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等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未再复发.结论:当婴幼儿反复出现单侧无痛性腮腺或耳前淋巴结肿大,皮肤潮红至紫罗兰色,不伴发热、咳嗽、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差,血IGRA阴性,无活动性肺结核病史,需警惕非结核分枝杆菌腮腺淋巴结炎,确诊后需及时手术切除联合抗感染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真菌荧光染色直接镜检对无绿藻致手部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真菌荧光染色直接镜检对无绿藻致手部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报道我院2024年1月发现的1例小型无绿藻致手部感染病例的检查过程,并回顾既往文献22例无绿藻致手部感染病例.结果 连同本文报道1例,共分析23例无绿藻致手部感染的病例,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是主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23例患者中,只有8例标本同时直接涂片镜检,其中4例观察到无绿藻的特征形态,另外4例为阴性.通过真菌荧光染色直接镜检观察到无绿藻的有2例,其特征性的内孢子结构清晰,呈车轮状或山竹样排列.结论 标本真菌荧光染色直接镜检灵敏度高,能快速识别无绿藻的特征性内孢子,有助于无绿藻致手部感染的早期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例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依那普利致血液透析患者横纹肌溶解的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对1例规律血液透析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及马来酸依那普利片致横纹肌溶解病例的诊疗经过进行分析,考虑该患者横纹肌溶解症是由阿托伐他汀、依那普利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综合因素导致.同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UpToDate、PubMed等数据库关于他汀类与血管紧张素类药物相互作用致横纹肌溶解的相关文献并分析,总结他汀类与血管紧张素类药物相互作用致横纹肌溶解的特点.他汀类药物相互作用致横纹肌溶解的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警惕,使用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时应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合并用药情况,发生此类不良反应时临床药师需及时判断原因,分析可疑药物,为临床提供合理的用药方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严重创伤患者发生重症监护后综合征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系统评价严重创伤患者发重症监护后综合征(PICS)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严重创伤患者发生PICS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限定为2010年1月至2024年4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与数据提取,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横断面研究则参照美国卫生保健和质量机构(AHRQ)的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8.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其中7篇为横断面研究,4篇为病例对照研究,文献质量均为中高等.meta 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 岁(OR=1.66,95%CI:1.43~1.91,P<0.001)、吸烟(OR=5.45,95%CI:1.61~18.47,P=0.006)、饮酒(OR=6.90,95%CI:2.14~22.26,P=0.001)、入住 ICU 时长≥7 d(OR=2.45,95%CI:1.18~5.11,P=0.020)、机械通气治疗(OR=1.96,95%CI:1.04~3.68,P=0.040)、睡眠障碍(OR=2.78,95%CI:1.35~5.73,P=0.005)、镇静药物使用(OR=2.88,95%CI:1.34~6.22,P=0.007)是严重创伤患者发生PICS的独立危险因素.敏感性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除年龄≥60岁和入住ICU时长≥7 d因素外,其他因素均提示分析结果可靠,存在发表偏倚可能较小.结论 严重创伤患者发生ICU后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众多,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其高危人群,并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干预,以降低重症创伤患者ICU后综合征的发生率,更好地促进患者健康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患者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系统评价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术后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检索维普、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中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术后肾功能损害有关的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23 年 9 月30 日.由 2 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文章质量评价并数据进行提取.采用Stata14.0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 11 篇文献,Meta分析显示,纳入研究的异质性较大(I2=92.5%,P<0.001),基于随机效应模型得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患者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为 32%[95%CI(0.25,0.35),P<0.001],亚组分析显示,研究时长在 5 a及其以上 30%[95%CI(0.24,0.37),P<0.001]、研究地区为亚洲35%[95%CI(0.28,0.42),P<0.001]、以术后估计肾小球滤过率<45 mL/(min·1.73 m2)为评价肾功能损害的标准33%[95%CI(0.29,0.36),P<0.001]、队列研究39%[95%CI(0.26,0.52),P<0.001]肾功能损害发生率更高.术后发生肾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为年龄[HR=1.03,95%CI(1.02,1.04)]、高血压[HR=2.14,95%CI(1.32,3.40)]、肾积水[HR=1.89,95%CI(1.50,2.36)]、尿路感染[HR=1.35,95%CI(1.13,1.61)]和吻合口狭窄[HR=2.53,95%CI(1.77,3.61)].结论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肾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高,且与年龄、高血压病史、术后肾积水、尿路感染及吻合口狭窄密切相关,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此类患者术后肾功能的监测,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制定有效措施,以降低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例艾司氯胺酮致围产期过敏性休克的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为临床工作者及时识别和治疗围产期过敏性休克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产科1例足月妊娠患者剖宫产麻醉中使用艾司氯胺酮致过敏性休克的救治过程,通过查阅药品说明书并检索相关文献,协助医师对过敏性休克与羊水栓塞进行区分鉴别,对所用药物与不良反应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进行用药教育.结果 该患者麻醉后出现低氧血症和低血压,且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经肾上腺素对症处理后快速好转,故诊断为过敏性休克.根据该患者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结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物与不良反应关联性判定标准和Naranjo's评估量表,综合判定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可疑致敏药物为艾司氯胺酮;临床药师告知患者后期就诊时务必告知医师此次严重过敏反应的相关药物.患者于剖宫产术后第6天痊愈出院.结论 过敏性休克与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相似,临床需要仔细鉴别.若患者发生了药物导致的全身过敏反应,临床应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并立即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措施,延缓或终止疾病进展,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司美格鲁肽致药品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司美格鲁肽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其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司美格鲁肽""不良反应"等的中英文为检索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pringerLink、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网及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收集司美格鲁肽致ADR的病例报道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共计17例患者.17例患者中,女性9例、男性8例,年龄25~80岁;8例患者合并应用2种及2种以上药物;8例患者以0.25 mg为起始剂量;大多ADR(94.12%)发生在用药后6个月内;16例患者经停药和/或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或痊愈;11例患者未提及后续是否继续使用司美格鲁肽;9例患者进行了ADR相关性评价,断定为"肯定""很可能""可能""有可能"的分别有1、3、1、4例.司美格鲁肽致ADR可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以消化系统最多(35.29%),其次为皮肤组织(29.41%);其中,急性胃扩张、重度肝损伤、结石性胆囊炎、大疱性类天疱疮、嗜酸性筋膜炎、急性肾损伤、急性间质性肾炎、抑郁症、急性溶血性贫血均为药品说明书未记载的ADR.结论 司美格鲁肽所致ADR可发生在各年龄段,以用药后6个月内发生为主,主要累及消化系统、皮肤组织等.临床使用时,应重点加强对肝肾功能不全、神经精神疾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人群的药学监护,出现相关ADR时应及时停药和/或对症治疗,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美罗培南致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例及文献挖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为临床安全使用美罗培南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基于1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使用美罗培南发生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例进行不良反应关联性分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对美罗培南诱发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进行归纳分析;再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相关不良事件风险信号进行挖掘分析,总结美罗培南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特点.结果 临床药师采用Naranjo's评估量表对该患儿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美罗培南的关联性进行评价,结果为"很可能".文献分析共纳入16例患者,其中有1例为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13例患者的不良反应是危及生命、需要紧急治疗的4级严重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在停药后好转.数据挖掘结果显示,美罗培南致血液系统不良事件的中位发生时间是6 d;新生儿血小板减少、血管内溶血、粒细胞计数降低是不良事件风险强度排前3位的信号.结论 临床使用美罗培南抗感染初期可能诱发严重危及生命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尤其对于婴幼儿和老人、使用较高剂量美罗培南、既往抗菌药物过敏、基础疾病复杂、联用较多抗菌药物、用药后出现高热和出血的患者,临床应予以密切监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