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发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发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是一种罕见且高病死率的特殊临床表现,约一半以上的患者无法明确病因。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不清楚,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近年研究发现机体炎性及免疫性反应可能参与致病过程,并基于发病机制角度将其称为“炎性-免疫性介导的癫痫性脑病”。也有研究尝试基于炎性及免疫性机制的治疗方法,部分取得满意疗效,但多基于小样本病例回顾,目前仍缺乏相关指南。文中就目前对新发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DNM1L基因变异致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所致儿童期起病的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EMPF1)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就诊的3例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导致的EMPF1患儿的临床资料。以“DNM1L”“EMPF1”“encephalopathy,lethal,due to defective mitochondrial peroxisomal fission 1”或“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为检索词分别查阅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7月相关文献,总结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例1 男,7岁时咳嗽不伴发热9 d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局灶性肌阵挛,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联合治疗后无效,起病后第2周死亡。例2 男,7岁时“扁桃体炎”10 d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局灶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局灶性肌阵挛,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生酮饮食、甲泼尼龙治疗后反应欠佳,监护室治疗期间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起病1个月后死亡。例3 女,3岁5月龄时“病毒性肺炎”2周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局灶性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生酮饮食治疗后改善不佳,起病3个月后死亡。3例患儿起病后早期头颅磁共振成像均提示颅内多发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弥散加权像高信号灶,急性期后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弥漫性脑萎缩。血代谢、脑脊液免疫相关检查均无异常。遗传学检查提示DNM1L基因存在NM_012062.4:c.1207C>T,p.R403C新发、杂合、错义变异,结合临床表现,均明确诊断为EMPF1。文献检索未见国内报道,R403C位点变异国外文献8篇11例,总结包含本组3例的14例患儿临床表现,其中起病前有感染病史8例,轻、中度智力或运动发育落后8例。14例患儿均有癫痫发作,其发作形式主要包括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9例)、局灶性肌阵挛发作(6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5例)以及局灶性阵挛发作(4例)。14例均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文献无推荐有效抗癫痫治疗药物。早期头颅磁共振成像见多发异常信号灶10例,以丘脑(7例)、海马(5例)、基底节区(4例)、额叶(3例)、顶叶(2例)多见,病程后期可见弥漫性进行性脑萎缩10例。14例患儿中5例死亡。 结论: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常导致线粒体裂殖障碍,患儿可表现为轻微感染刺激后或无明显诱因突发的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伴智力运动发育倒退、脑萎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发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热性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癫痫持续状态诊疗的新挑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发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NORSE)及其亚类热性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FIRES)常以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起病,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性的特点。由于发病机制不清,诊疗极具挑战。文中将从NORSE/FIRES定义、病因与致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等多个方面进行评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托珠单抗成功治疗儿童发热感染相关癫痫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报道托珠单抗在1例儿童发热感染相关癫痫综合征(FIRES)患者中的成功应用,为FIRES患儿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总结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于2021年2月15日收治的1例FIRES患儿诊疗经过及其对托珠单抗的治疗反应,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和预后评估,同时对托珠单抗治疗儿童FIRES的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患儿5岁起病,经多种抗癫痫药物、麻醉药物、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免疫治疗及生酮饮食治疗均无效,呈超级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因此于病史36 d及43 d各应用1次托珠单抗(每次4 mg/kg)。第2剂托珠单抗治疗10 d后患儿癫痫发作得以控制。随访10个月,患儿癫痫发作控制良好,认知行为及言语功能明显恢复。目前仅检索到了2篇共3例儿童FIRES患者应用托珠单抗治疗的报道,均显示有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FIRES是一种罕见的难治性癫痫综合征,对多种抗癫痫药物甚至麻醉剂耐药,治疗困难,预后差。初步的尝试显示托珠单抗对儿童FIRES患者有效,耐受性好,是一种具备潜力的治疗手段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在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的运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癫痫持续状态是一种神经系统急症,存在发病机制不清、治疗方案存争议、预后差等问题。近年随着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 18F-FDG PET)影像技术的发展,从分子代谢层面对癫痫持续状态有了进一步研究。文中就目前 18F-FDG PET在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对病因及病情评估、神经电活动研究、致痫灶定位、预后预测等方面的运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KCNA2基因相关发育及癫痫性脑病患儿的基因型及表型特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KCNA2基因相关发育及癫痫性脑病(DEE)患儿的基因型及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KCNA2基因变异阳性的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基因型及脑电图特点。结果:8例KCNA2基因变异的癫痫患儿中男5例、女3例,起病年龄1日龄~11月龄,末次随访年龄4月龄~7岁2月龄。共检测到c.1214C>T(功能缺陷型)和c.1120A>G(功能获得型合并功能缺失型)两种变异类型。6例(例1~6)携带c.1214C>T基因变异,起病年龄为5~11月龄,均出现多种癫痫发作类型,起病前智力、运动发育正常,起病后均有不同程度倒退;可获得的首次脑电图记录示2例为Rolandic区放电,1例为Rolandic区合并广泛性放电,2例为后头部著的广泛性放电(均在病程中逐渐合并或转移至Rolandic区),1例为后头部合并广泛性放电。5例病程中Rolandic区放电达到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6例至末次随访均仍接受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其中2例分别在6岁8月龄和5岁8月龄时发作控制。2例(例7、8)患儿携带c.1120A>G基因变异,均在1日龄起病,表现为癫痫发作频繁且难以控制,自幼严重发育落后,均有小头畸形,例8前额宽;至末次随访均仍有频繁发作;例7起病早期脑电图为颞区放电,末次随访3月龄时为后头部和颞区为主多灶性放电,例8起病早期脑电图正常,2月龄复查示爆发抑制,末次随访1岁时为后头部放电。结论:KCNA2基因变异可导致伴有多种癫痫发作类型的难治性DEE。功能缺失型c.1214C>T变异最为常见,临床表型为婴儿期起病,脑电图病程中常出现Rolandic区的ESES放电现象;c.1120A>G变异为功能获得型合并功能缺失型,患儿为新生儿期起病,表型与前者有重叠但程度更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BD5基因变异相关癫痫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MBD5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1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9例MBD5基因变异癫痫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其癫痫发作表现、脑电图、基因检测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9例患儿中男6例、女3例,癫痫起病年龄范围为5~89月龄。癫痫发作类型多样,其中全面强直阵挛发作7例、肌阵挛发作和局灶性发作各5例、不典型失神发作3例、失张力发作2例,肌阵挛失神发作、痉挛发作、强直发作各1例,有8例患儿有2~6种发作类型。丛集性发作特点5例,热敏感特点2例。2例患儿有癫痫持续状态史。癫痫起病前均有发育迟缓,均有明显语言障碍,6例有孤独症样表现。患儿脑电图背景活动异常5例,9例发作间期有癫痫样放电。头颅磁共振成像均未见明显异常。发现MBD5基因点变异5例(c.300C>A/p.C100X、c.1775delA/p.N592Tfs*29、c.1759C>T/p.Q587X、c.150_151del/p.Lys51Asnfs*6、c.113+1G>C),MBD5基因整体杂合缺失1例,包括MBD5基因在内的大片段缺失3例,9例均为新发变异。末次随访年龄为2岁9月龄至11岁11月龄,末次随访时2例癫痫发作已缓解11个月至4年6个月,7例尝试多种抗癫痫发作药物仍有发作。结论:MBD5基因变异患儿癫痫发作多在婴幼儿期发病,多数患儿有多种发作类型,发作可有丛集性及热敏感特点。多有发育迟缓、语言障碍和孤独症样行为。MBD5基因变异包括点变异和片段缺失。多为药物难治性癫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评价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基于难治性癫痫的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对比评估现有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并探讨整合中西医理论、优化模型构建的思路,为难治性癫痫的机制阐明和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总结现有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动物品系和模型优缺点,以难治性癫痫的西医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标准为依据,对现有的动物模型与临床症状的吻合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总结现有的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发现电点燃和化学点燃是目前常用的造模方法,锂-匹罗卡品模型和海马内海人酸模型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吻合度较高,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动物模型.现有模型多侧重于模拟难治性癫痫的病理改变,而对于中医学所重视的先天禀赋、情志失调等因素考虑不足,因此在模拟难治性癫痫的病因复杂性、临床异质性和药物治疗反应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结论 复制动物模型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发病机制,但与机体的自然发病状态和临床表现仍然有较大差异.现有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多采用电刺激或化学药物诱导,在模拟癫痫持续状态、耐药性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仍存在诱导方法单一、病理改变不够复杂等局限.未来可尝试整合中医辨证分型与常规的电刺激或化学药物诱导方法,通过模拟多种致病因素,建立涵盖不同中医证型的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同时,采用行为学、电生理、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等多维度指标,构建更全面的评价体系,以提高模型的临床相关性和转化应用价值.在造模过程中,可通过夹尾法、慢性束缚法、颈部带枷单笼喂养法等方式建立肝郁证模型;采用高脂饲料喂饲法建立痰凝证模型;使用夹尾+肾上腺素注射的方法建立气滞血瘀证模型;应用惊恐伤肾结合劳倦游泳建立肾虚精亏证模型等.还可通过改变光照和温度条件,模拟环境中的阴阳变化,研究环境变化对中医动物模型的影响.为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与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收治首次发作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首次发作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SE)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2月PICU收入的RSE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生存状态分存活组和死亡组.总结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因、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头部影像学、脑电图、抗癫痫药物、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等.分析RSE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合计收治RSE患儿80例,男性39例(48.8%),发病年龄中位数38(12~80.8)月,其中超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SRSE)12例(15%).RSE原因为重症脑炎50例,癫痫综合征9例、颅内肿瘤/出血7例、免疫性脑炎4例、遗传代谢脑病4例、脓毒症脑病3例、化脓性脑膜炎3例.需机械通气53例(66.3%),机械通气时间中位数96(54~239)h.77例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其中异常61例(79.2%).惊厥发作持续时间中位数19(2~46)h,住PICU时间中位数8.5(5~17.8)d,死亡19例(住院病死率23.8%).61例患者存活出院时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者(mRS<3)23例(37.7%).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入院GCS评分、影像学异常比例有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 本组儿童新发RSE的病因主要为重症脑炎,入院时GCS评分、头颅影像结果对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儿童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病理生理学及诊治策略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一种以持久或频繁癫痫发作不止伴间歇期意识障碍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常引起严重后遗症或死亡.2015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更新了SE定义[1]:一种因脑发作抑制机制障碍,或启动了新的致痫(时间点t1)机制的病理情况;也是一种可导致长期不良结果(时间点t2),包括神经元死亡、损伤及网络改变,取决于发作类型和持续时间的异常情况.这个概念包括两个操作性内容:一是发作时限和时间点(t1),超过这一点后发作应该被认为是持续发作活动;第二指引起长期脑损伤危险的发作持续活动时间点(t2).惊厥性(强直-阵挛)SE的两个时间点(t1=5 min和t2=30 min)都以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为基础,这些时间点应该是目前最理想和实用的评估或判断值.随着对SE病理生理学、治疗时机、疗效与预后研究的逐渐深入,新定义特别强调SE的症状学、病因、脑电图资料及年龄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