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环路鉴定技术在中医药脑科学领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神经环路是由不同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网络,是大脑功能实现的物质载体.神经环路鉴定技术通过对特定神经环路的结构追踪及其活动操纵,研究其对脑功能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对理解脑疾病发病机制尤为关键.作为神经科学与脑科学领域的高新技术手段,近年来已被逐渐引入中医药领域基础研究.本综述系统性梳理神经环路鉴定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中医药脑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指出该领域后期发展方向应立足中医药特色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展开设计.开展中医药多样化手段干预疾病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医药与现代脑科学的深度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眼底OCT形态改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这种疾病常伴有慢性缺氧,进而导致全身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改变并引起血管反应性损伤.视网膜和脉络膜作为眼部重要结构,具有丰富血流灌注,极易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微结构变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作为观察这种微结构变化的理想工具,能无创、非侵入性地评估视网膜各层微结构和微血管病理改变.目前尚缺乏关于COPD患者眼底OCT形态改变的研究总结,文章详细回顾了当前有关COPD患者眼底OCT形态变化的研究,重点探讨了视网膜和脉络膜在结构与血流方面的变化,旨在概括COPD对眼底微结构的影响,探索这些形态学变化的潜在机制,并为COPD患者的眼底病变评估提供新的思路与见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遗传基因的烟雾病与烟雾综合征生物信息学分析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库中已鉴定并发表的疾病危险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的病理发生机制。方法:在PubMed等公共数据库搜索烟雾病、烟雾综合征基因相关研究,整理已鉴定并发表的疾病相关危险基因。借助网络工具,在基因本体数据库(包括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基因集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筛选关键基因。结果:本研究纳入53篇烟雾病研究文献,鉴定126个烟雾病相关危险基因;纳入51篇烟雾综合征研究文献,鉴定出51个烟雾综合征相关危险基因。共计纳入177个疾病相关危险基因。基因本体功能分析:生物学过程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及其介导通路,以及细胞的黏附、分化、迁移等活动;细胞组分主要富集在细胞表面、细胞膜及蛋白复合物、受体复合体等;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在酶结合、激酶结合、磷酸蛋白结合、受体信号结合、免疫受体活动等。KEGG分析主要富集在癌症信号通路、免疫细胞分化及免疫疾病通路、病毒感染信号通路等,其中MAPK信号代谢通路、Jak-STAT信号代谢通路被显著富集。通过不同算法,在PPI网络筛选出5种关键基因:PTPN11、GRB2、ITGB3、CBL、HIF1A。结论:生物信息学分析为阐述烟雾样血管改变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角度。烟雾病发病机制可能是以基因遗传为背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20-2022年浙江省金华市新报告50岁及以上经异性性传播HIV/AIDS患者分子网络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分析浙江省金华市2020-2022年新报告经异性性传播≥50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病例性行为和传播网络特点,为艾滋病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0-2022年新报告的经异性性传播≥50岁HIV/AIDS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调查对象抗病毒治疗前的血液样本,通过核酸提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pol基因,通过Sequencher 5.0软件拼接整理测序结果,BioEdit v7.2.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使用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HIV分子传播网络进行分析.结果 517例经异性性传播病例中,以1年前感染(369例,71.37%)、本地感染(309例,59.77%)为主;经商业异性性行为传播242例(46.81%),经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传播213例(41.20%),经配偶固定性伴传播62例(11.99%).采集血样410份,成功获得序列369条,共检出14种HIV-1基因亚型,以CRF07 BC(179例,48.51%)、CRF01_AE(98例,26.56%)、CRF08_BC(58例,15.72%)为主.165条序列进入分子传播网络,形成40个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年龄组[与50~59岁年龄组比较,比值比(OR)=1.70,95%置信区间(CI):1.04~2.79]、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与临床就诊比较,OR=3.68,95%CI:1.32~10.22)的HIV-1成簇率更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与小学及不识字/少识字比较,OR=0.41,95%CI:0.18~0.90)的HIV-1成簇率更低.8个大簇占成簇病例数的49.09%(81/165),C1、C2传播以包含暗娼病例的商业异性性行为为主;C3、C5、C6和C8以未含暗娼的商业异性性行为为主;C4以某男性病例为核心通过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感染HIV,继而引起婚内和固定性伴间的传播;C7以另一男性病例为核心通过商业异性性行为感染HIV,继而引起4名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伴感染.结论 浙江省金华市经异性性传播≥50岁中老年病例商业异性性行为和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并存,HIV-1亚型多样,成大簇的本地感染比例较高,区域聚集性明显,并存在跨县(市)传播.应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干预,加强≥50岁人群检测与溯源调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多级任务的"视觉脉诊"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脉诊对中医诊断至关重要.然现有脉诊客观化高度依赖设备,阻碍其在远程在线诊疗中推广.受近年来基于远程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Remote Photoplethysmography,rPPG)的视频非接触式生理参数检测启发,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PPG的"视觉脉诊"方法,以面部视频为输入预测中医脉象;研究通过多尺度融合及多任务学习进行ROI检测,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滤波获取纯净血容量脉搏波,后基于深度神经网络进行脉象预测.经真实病例验证后发现,基于深度学习及多级任务的"视觉脉诊"准确率可达85%以上,且优于其他rPPG法."视觉脉诊"研究创新了非接触式脉诊研究范式,未来可推广至中医移动医疗,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龚保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龚保文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龚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病案处方,整理方药信息,并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采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挖掘龚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收录处方279首,涉及200味中药,临床证型以湿热蕴结证为主.龚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以补气、利尿通淋、活血止痛、清热解毒药物为主,常用中药有甘草、萆薢、牛膝、土茯苓、葛根、车前草等.治疗药物以甘、苦、辛味居多,药性以平、温、寒性为主,多归于肝、脾、胃、肺经.龚教授临床常用的药物组合有萆薢-土茯苓、萆薢-葛根-牛膝.聚类分析得到牛膝-土茯苓-葛根-萆薢-甘草、车前草-威灵仙-马齿苋-薏苡仁-淫羊藿-苍术-杜仲、丹参-黄芪-党参-海螵蛸-半夏-山药-牡蛎-桂枝等3首新处方.复杂网络分析得到常用处方为萆薢-土茯苓-葛根-牛膝-车前草-威灵仙-薏苡仁-苍术-海螵蛸.结论:龚教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的病机以湿热为主,常采用通利关节、清热祛湿法治疗,临床以萆薢-土茯苓-牛膝-葛根-甘草为底方加减,用药和缓,五脏兼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国家专利的中药复方调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国家专利中药复方,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的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界面,检索中药复方治疗DVT的专利,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立至2024年3月.采用Excel进行频数统计,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分别进行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分析,总结高频中药,分析复方四气、五味和归经分布,挖掘核心中药组合.结果 共纳入25项专利,涉及128种中药,出现频次较高的前3位单味药分别是当归、红花和三七;四气以温为主,五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肝、心、脾经居多.关联规则中常用药对有红花-当归、当归-三七,常用角药有红花-桃仁-当归、红花-当归-三七;将相关度设为9,惩罚度设为4,得到15组3药的核心组合;采用熵层次聚类算法,获得新方聚类组合共10组;再次聚类后,得到5个治疗下肢DVT的新处方.结论 中药复方治疗DVT多以活血、通络、除湿为治疗原则,治病求本,标本兼顾.通过探索隐性规律,得到治疗DVT新处方,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增加手术视频等新媒体功能的通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交流的模式发生极大地改变.为了便于作者、读者能够直观可视地进行学术交流,欢迎各位作者将文章中典型病例影像做成动态单一影像或三维融合影像,或将手术、血管介入等手术操作中的精彩片段截取后提供给我们,本刊将制作二维码链接相关视频,然后将二维码印刷在文章中,以方便读者扫码观看.欢迎作者踊跃投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性黄斑变性细胞疗法的基础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以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RPE细胞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退化为特征的眼底疾病,发病机制不明,无有效治疗方法。基础研究发现,动物模型视网膜下腔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能干细胞、RPE细胞等细胞疗法可减缓或逆转AMD视力丧失,为AMD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老年性黄斑变性发病中的作用研究现状和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玻璃膜疣的形成是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主要标志之一。玻璃膜疣内的氧化磷脂(OxPLs)具有强促炎特性,其引发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可引发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死亡(凋亡、焦亡等)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即AMD的发病。焦亡又称炎性坏死,是OxPLs导致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之一。焦亡细胞释放的炎性因子又可反过来加重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进一步的损害。而通过调节脂代谢,减少OxPLs内吞和增加胆固醇外流,就可能减轻炎症反应和减少细胞死亡,从而达到防治AMD的目的。因此,深入了解OxPLs、炎症以及焦亡在AMD发病中的作用,对于阐明AMD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新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