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纲鼎立"说的渊源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三纲鼎立"说是经历代医家阐述,最终由方有执、喻嘉言完善并倡导,从而开启了明清伤寒学术争鸣的肇端.然而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朱肱、许叔微、成无己、方有执、喻嘉言等医家的相关论述又具有各自的立场.笔者从医家的著书时代出发,探析了"三纲鼎立"说形成的过程及其内涵的演变.研究发现,张仲景、王叔和用来阐释麻黄汤证的脉证病理,孙思邈更注重对《伤寒论》方的归类整理,朱肱、许叔微的机械辨证促成风寒脉证与三方的配属,成无己以阴阳分风寒、营卫.方有执仿朱子《大学》之"三纲"确立太阳篇"三纲",并重订仲景条文,其目的是构建新的医学知识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半夏泻心汤证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历代医家对少阳证误下后的痞证治疗宜半夏泻心汤,不宜小柴胡汤的研究较多.成无己和柯琴从痞证病位的分析比较深入,小柴胡汤用于病位在半表半里之证,半夏泻心汤用于病位比半表半里更深的部位——心下.陈修园从六经病位的角度解释了痞证的原因,开阔了问题思路.方有执认为痞证的病邪是阴邪内伏,虚热上凝,因此半夏泻心汤有“清热倾痞之用”.张璐和程应旄认为痞证是由于邪气入里,内有痰饮,所以半夏泻心汤是“清热涤饮”之剂.黄元御和钱潢认为痞证是由于阴邪痞塞于心下,但黄元御认为痞塞不消会继续郁而生热,所以半夏泻心汤是“清上温下,寒热并用”之方;而钱潢认为痞证只有阴邪,半夏泻心汤方中的黄连、黄芩只起反佐作用,黄连量少姑且说得通,但黄芩的量(与干姜量同)是黄连量的三倍,理解为反佐的作用就太过牵强.徐灵胎和吕震在分析半夏泻心汤组成和用法时更倾向于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半夏泻心汤变换了两味药来治疗痞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的理学渊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古徽州钟灵毓秀,文风昌盛,素有“程朱阙里”之称.方有执深受程朱理学熏陶,其著书立说,往往援理入医,以理论医.《伤寒论条辨》之错简重订说、三纲鼎立说、《伤寒》所论不啻伤寒说等,皆与程朱理学渊源极深.因此,从社会、哲学、文化角度研究《伤寒论条辨》,追本溯源,剥丝抽茧,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中医之过往,更对中医之未来有所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