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颈癌腔内近距离放疗中宫腔管的重建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宫颈癌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中宫腔管不同重建点对源驻留位置及计划剂量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10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完成根治性放射治疗的43例宫颈癌患者的资料.患者年龄32~79岁,病理类型为鳞癌40例,腺癌3例,均接受外照射(50.4 Gy分28次)和CT引导下的腔内(45°宫腔管)近距离治疗(36 Gy分6次).近距离治疗采用Fletcher施源器,其宫腔管弯曲角度有15°、30°和45°.为每位患者模拟制订2套近距离治疗计划.一套计划提取患者近距离治疗CT模拟定位图像及原始计划,将45°宫腔管弯曲部分重建点调整为逐层重建,根据处方优化计划至符合临床要求,称为逐层组.另一套计划以逐层组为模板,仅调整45°宫腔管弯曲部分重建点至1、3、5、7个,不修改驻留权重及其他参数,分别称为平均1、3、5、7组.对15°、30°和45°宫腔管分别进行不同重建点个数时的偏差分析,比较45°、30°与15°宫腔管在不同重建点时的重建偏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45°宫腔管的两组计划的高危临床靶区(HR-CTV)D30%、D90%、D100%、V100%、V150%、V200%和适形指数(CI),及膀胱、直肠和小肠的D2cm3、D1cm3、D0.1cm3的差异.结果 45°宫腔管平均组重建偏差主要来源于宫腔管垂直方向.45°(1、3、5、7个重建点)、30°(1、3、5个重建点)与15°(1、2个重建点)宫腔管的平均重建偏差分别为1.30、0.32、0.14、0.08 mm,0.57、0.14、0.06 mm,0.14、0.06 mm.逐层组的HR-CTV参数与平均5组、平均7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5),平均5组与平均7组间的剂量学参数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5).膀胱和直肠的剂量学参数在逐层组与平均组之间或在各平均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5).逐层组的小肠剂量学参数较平均1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01,<0.001),逐层组的小肠剂量学参数分别与平均5组和平均7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5),平均5组的小肠剂量学参数与平均7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5).平均组小肠D0.1 cm3、D1 cm3和D2cm3的剂量偏差在1个重建点时分别为2.41%±1.70%、1.95%±1.27%和1.71%±1.10%.结论 宫颈癌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中,建议15°、30°与45°Fletcher宫腔管弯曲部分重建点应分别不少于1、3和5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模板辅助标准化施源器在ⅢB期宫颈癌影像引导自适应近距离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模板辅助标准化施源器在宫颈癌影像引导自适应近距离治疗(BT)中的应用。方法:对23例外照射(45 Gy分25次)后宫旁受侵袭范围较大的Ⅲ B期宫颈癌患者行MRI引导自适应BT,处方剂量为7 Gy/次,共4次。根据外照射前后MRI中肿瘤消退情况确定BT范围,预估应用标准化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IC+IS)施源器剂量欠量区域。对欠量区域虚拟经会阴组织间插植针道,并优化植入角度、间距、深度等。应用图形设计软件设计辅助插植模板,并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辅助模板,并与标准化施源器结合紧密。在全麻条件下超声引导完成IC+IS,术后对患者行MRI定位扫描。将定位MRI传入治疗计划系统进行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并给予IC+IS治疗计划设计优化,最终完成计划评估及治疗。 结果:3D打印个体化插植模板平均打印时间为(3.5±1.0) h,辅助模板共引导植入插植针382根,单分次(4.2±1.5)根,剂量权重比为(16.49±9.50)%。靶区EQD 2Gy,α/ β=10剂量高危靶区D 90%为(90.45±3.03) Gy,中危靶区D 90%为(66.46±3.68) Gy。膀胱、直肠、小肠、乙状结肠的D 2cm 3EQD 2Gy,α/ β=3分别为(82.69±2.60)、(73.20±2.52)、(69.35±3.32)、(69.39±3.27) Gy,均满足临床剂量要求。1年和2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6%和87%、87%和70%、96%和78%。 结论: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辅助插植施源器可以有效弥补现有标准化施源器在Ⅲ B期宫颈癌临床BT时大体积靶区剂量的不足,为晚期宫颈癌BT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插植针植入棒在妇科肿瘤术后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自制插植针植入棒施源器在妇科肿瘤术后阴道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妇科肿瘤术后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有术后放疗指征,需接受三维近距离后装放疗补量。根据患者阴道残端情况选用不同型号插植针植入棒模板,依照预设通道在模板内放置阴道管和插植针。按照统一标准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制定放疗计划,高危临床靶区(HR-CTV)处方剂量为5.5 Gy/次,通过剂量体积参数图评估靶区和危及器官体积、受照剂量等参数。结果:62例患者均在插植针植入棒模板引导下顺利完成后装放疗,共行140次插植治疗,剂量参数HR-CTV包绕90%靶区体积的平均剂量D 90%为(575.48±22.30)cGy,包绕膀胱、直肠、乙状结肠2 cm3体积的平均剂量D 2cm3分别为(328.69±102.71)cGy、(369.14±46.59)cGy、(27.28±71.27)cGy,小肠未进入靶区照射范围无统计,靶区体积大小、危及器官剂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插植针植入棒施源器在妇瘤术后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有明显临床优势,满足预计划剂量要求,操作简易,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施源器模板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设计适用于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IC-ISBT)施源器模板,并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00例ⅡB-ⅣA期(国际妇产科协会2018分期)宫颈癌患者的外照射前后磁共振影像资料,对宫颈原发病灶范围进行回顾性阅片分析对比。基于外照射后肿物残留情况,勾画近距离放疗高危临床靶区(HR-CTV),设计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IC-ISBT)的施源器模板,并进一步评估施源器模板插植组(37例)与徒手插植组(63例)治疗宫颈癌的剂量和疗效差异。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连续变量采用 t检验或 U检验。 结果:100例宫颈癌患者外照射后残留肿物边缘按顺时针3、6、9、12点方向与宫颈管中心的距离中位数为16.5、14.0、17.0、13.0 mm。将对应的HR-CTV叠加重建三维图,设计制作蘑菇头圆柱体式IC-ISBT施源器模板:头部长径为35 mm,短径为20 mm,中心适配宫腔管,内圈C1-C12为表盘式排列,两侧拓展B1-B5及A1-A4针道。在剂量方面,模板插植组与徒手插植组的HR-CTV D 90%[(635.12±22.65)∶(635.80±25.84)cGy]、膀胱D 2 cm3[(473.79±44.78)∶(463.55±66.43)cGy],直肠D 2 cm3[(396.99±73.54)∶(408.00±73.94)cGy]及乙状结肠D 2 cm3[(293.07±152.72)∶(311.31±135.77)cGy]无明显差异( P>0.05),但前者的HR-CTV D 98%较高[(544.78±32.07)∶(536.78±32.04)cGy, P=0.007],直肠D 1 cm3及D 0.1 cm3较低[(438.62±69.65)∶(453.97±67.89)cGy, P=0.016;(519.46±70.67)∶(543.82±81.24)cGy, P=0.001]。两组的宫颈原发灶完全缓解率(86%∶83%, P>0.05)无差异。 结论:该IC-ISBT施源器模板设计合理,与徒手插植疗效相当,靶区剂量覆盖符合临床需求,可更好地保护危及器官。其使用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有望作为常规模板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在妇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4
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妇科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有效地推动了妇科医学领域的发展.3D打印可以实现各种妇科疾病的精细化和个性化诊治,有利于提升医师的诊治水平,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在妇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阐述3D打印模型、3D打印施源器设计、3D打印模板以及3D生物打印在妇科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总结3D打印技术在妇科中的应用优势及不足,以期为临床工作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宫颈残端癌应用3D打印施源器实施个体化自适应近距离放疗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5
1 临床资料患者为 51 岁女性,20 年前因子宫肌瘤已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因阴道不规则流血伴下腹痛 1 个月入院.查体宫颈发现大小约3 cm肿物,侵及阴道左侧壁上 1/3 ,左侧宫旁受侵达盆壁.MRI显示子宫颈增大,边界不清,大小约为 3 .6 cm × 3 .7 cm × 3 .3 cm.病理检查结果为鳞状细胞癌,诊断为残端癌ⅢB 期(FIGO 2009).治疗方案:给予患者 45 Gy/25f的全盆腔外照射放疗,同期给予顺铂(40 mg/m2 )化疗每周 1 次,共计 5 次.外照射联合同期化疗后 MRI显示,肿瘤宫旁侵犯范围消退不明显.而后进一步行麻醉条件下超声引导的 MRI定位的宫颈癌3D适形BT,剂量为28 Gy/4f.由于宫颈残端癌特殊的解剖结构,同时左侧宫旁受侵严重,标准施源器无法完全覆盖靶区,因此应用 3D打印技术建立个体化会阴插植模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多通道柱状施源器端到端测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确认多通道柱状施源器采用模板重建的参数设置,并完成投入临床使用前的端到端测试.方法 利用自制3D打印模体,多通道柱状施源器、CC13电离室和EBT3免洗胶片构建ETE模体.分别在施源器头尾两端设置靶区1和靶区2,完成处方剂量分别为5~7 Gy模拟计划设计并进行照射,获得实测点剂量及面剂量,与TPS剂量进行比较.以2 mm/2%、10%的剂量阈值作为评价标准,面剂量分布差异采用γ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多通道柱状施源器各重建参数符合标称范围,采用施源器模板进行重建后参数需做部分更改,中央管道的顶端tip length更改为5.8 mm,周围管道顶端tip length更改为4 mm并将其出源长度更正为1493 mm.电离室测量偏差为0.97±0.32%,其中高剂量区的偏差值小于低剂量区;胶片面测量结果与计划系统面剂量分布符合良好,矢状面γ通过率分别为97.4%、98.2%和98.8%,水平面通过率分别为99.3%、98.4%和98.7%,平均γ通过率为98.5±0.63%.结论 新型柱状多通道施源器投入临床使用前须对参数进行测量用于重建施源器时的参数设置,经过ETE测试确认该施源器点剂量及面剂量测量结果良好,为该施源器正确用于临床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宫颈癌盆腔复发应用个体化施源器1例病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5
1 临床资料患者为67 岁女性,6 年前诊断为IB期(FIGO 2009)宫颈癌,行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为中-高分化腺癌,浸润深度约为 1 cm,侵及子宫肌层,左右宫旁和阴道残端未见癌组织,盆腔淋巴结未见癌转移.术后行 6 Gy/3 f外照射治疗后拒绝继续治疗.3 年前发现右侧宫旁复发,行尼妥珠单抗+顺铂化疗 1 周期,尼妥珠单抗+多西他赛+顺铂化疗 1 周期,尼妥珠单抗+多西他赛+奈达铂化 3 周期,而后进行全盆腔外照射 12 Gy/6 f,因发现骨转移中止治疗,后给予宫旁复发病灶外照射 60 Gy/30 f.3 个月前再次复发,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奈达铂化疗 1 周期,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贝伐单抗化疗 1 周期,贝伐单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奈达铂化疗 1 周期,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 1 周期.为寻求进一步近距离放射治疗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入院后查体发现阴道顶端粘连,长度约为 3 cm,右侧宫旁轻微增厚.MRI显示,阴道残端右侧膀胱三角区可见结节状长 T1 长 T2 信号影,与输尿管开后处分界不清,大小约为 1.9 cm × 1.3 cm,同时弥散信号增高,提示右侧输尿管继发梗阻,此外骶骨左侧可见斑片状长T1 长T2 信号影,边界不清,提示肿瘤存在骶骨转移.治疗方案:给予患者 3D适形近距离放射治疗,在麻醉条件下通过超声引导进行施源器和插植针植入,植入后应用 MRI进行定位,处方剂量为 28 Gy/4f.患者子宫切除术阴道残端解剖结构较为特殊,阴道长度缩短,同时右侧瘤体与输尿管紧密相邻需要控制插植针植入深度,此外病灶被坐骨所遮挡,经会阴插植需要避开坐骨达到病灶处,标准施源器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因此应用 3D打印技术建立个体化会阴插植模板及阴道圆柱形施源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3D打印技术在皮肤癌近距离放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皮肤癌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个体化施源器模板制作中的应用.方法:根据1例基底细胞皮肤癌患者的定位CT图像进行术前计划设计,然后根据患者轮廓和术前计划中预设管道位置完成3D模板打印.将打印好的模板置于病灶处并加以固定,再次进行CT扫描,将两次的CT图像进行融合匹配,以确定管道位置重合程度.结果:3D打印模板与患者外轮廓高度贴合,实际治疗中,3D打印模板中施源器管道位置可与预计划中的施源器管道位置完成匹配重合,提高了靶区覆盖率.结论:对于位置轮廓曲面角度大的皮肤癌病变,根据术前计划进行3D打印模板辅助近距离治疗可使病灶较好地达到处方剂量.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尚需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3D打印个体化施源器在宫颈癌治疗中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3D打印技术在个体化宫颈癌近距离放射治疗中运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12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20例,年龄44 ~ 76岁,中位年龄56岁;鳞癌19例,腺癌1例.将其分为3D打印组和常规插入组.根据带有导向模板的CT图像,勾画高危靶区(HRCTV)、中危靶区(IRCTV)及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等危及器官.于Nucletron Oncentra计划系统中设计相应的插植针道及针数、驻留点及驻留时间,逆向优化后形成预计划.两组处方剂量HRCTV为700 cGy.分别评估3D打印组和常规插入组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的差异.结果 HRCTV D90在3D打印组、常规插入组分别为(699.85±3.61) cGy、(703.00±2.59)cGy,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RCTV D100、IRCTV D90、IRCTV D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的D5cc、D2cc、D1cc、D0.1c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近距离治疗中,3D打印组与常规插入组比较,在剂量分布上合理,差异无显著性,但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也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