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发宫颈癌近距离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和放疗。宫颈癌治疗后复发率高,复发后预后较差。复发宫颈癌可分为盆腔中央型、盆腔外周型和盆腔外复发,其治疗方案取决于患者初始治疗方式和复发位置。无放疗史的患者如有手术指征,可首选手术,也可联合放化疗±近距离治疗。放疗后盆腔中央复发的患者可选择盆腔廓清术±术中放疗,但其适应证具有高选择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生存质量低。放疗后盆腔外周复发的患者可行再程外放疗和/或化疗。然而再程放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初次放疗,立体定向体部放疗适应证较严格,对治疗者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较高。近年来放疗技术更加精准,影像引导的近距离治疗如高剂量率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和放射性粒子植入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复发宫颈癌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就近年近距离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宫颈癌图像引导三维近距离后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治疗(BT)技术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与二维技术相比,宫颈癌图像引导的三维BT技术可以提高局控率、生存率。三维BT要求用体积剂量参数评价治疗靶区及危及器官受量,探索体积剂量参数与局控率、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关系。BT开始时肿瘤残留体积及形状与局控率有明确相关性,应当结合MRI、超声、妇科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残留肿瘤体积。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技术可以改善靶区剂量分布。严格遵守靶区勾画、体积剂量原则以及质控要求。为规范其应用,中华医学会放射治疗学分会近距离治疗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分会妇科肿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治疗专委会结合中国国情联合制定此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模板辅助标准化施源器在ⅢB期宫颈癌影像引导自适应近距离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模板辅助标准化施源器在宫颈癌影像引导自适应近距离治疗(BT)中的应用。方法:对23例外照射(45 Gy分25次)后宫旁受侵袭范围较大的Ⅲ B期宫颈癌患者行MRI引导自适应BT,处方剂量为7 Gy/次,共4次。根据外照射前后MRI中肿瘤消退情况确定BT范围,预估应用标准化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IC+IS)施源器剂量欠量区域。对欠量区域虚拟经会阴组织间插植针道,并优化植入角度、间距、深度等。应用图形设计软件设计辅助插植模板,并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辅助模板,并与标准化施源器结合紧密。在全麻条件下超声引导完成IC+IS,术后对患者行MRI定位扫描。将定位MRI传入治疗计划系统进行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并给予IC+IS治疗计划设计优化,最终完成计划评估及治疗。 结果:3D打印个体化插植模板平均打印时间为(3.5±1.0) h,辅助模板共引导植入插植针382根,单分次(4.2±1.5)根,剂量权重比为(16.49±9.50)%。靶区EQD 2Gy,α/ β=10剂量高危靶区D 90%为(90.45±3.03) Gy,中危靶区D 90%为(66.46±3.68) Gy。膀胱、直肠、小肠、乙状结肠的D 2cm 3EQD 2Gy,α/ β=3分别为(82.69±2.60)、(73.20±2.52)、(69.35±3.32)、(69.39±3.27) Gy,均满足临床剂量要求。1年和2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6%和87%、87%和70%、96%和78%。 结论: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辅助插植施源器可以有效弥补现有标准化施源器在Ⅲ B期宫颈癌临床BT时大体积靶区剂量的不足,为晚期宫颈癌BT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腔道适形导板引导宫颈癌插植放疗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联合自动针道优化及3D打印技术研制腔道适形插植导板的方法,评价该技术对剂量及疗效的提升与改进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15例。患者存在阴道残端复发、肿瘤偏心性生长、子宫锥切术后等特征,CT扫描获取三维影像,完成针道优化后,通过放射治疗3D打印系统软件(PMT 3D)对预计划数据进行解析,抓取驻留点的坐标而建立插植通道,并基于患者生理结构特征生成腔道适形插植导板的尺寸及形状,3D打印后实施插植放疗。评估适形指数等剂量学参数,对治疗前、后的肿瘤体积变化进行配对 t检验。 结果:15例患者采用腔道适形插植导板进行治疗,其治疗计划适形指数CI为0.74±0.26,放射治疗总剂量高危临床靶区(HR-CTV)D 90%(EQD 2,α/β=10)为(85.5±6.8)Gy,膀胱、直肠、小肠、结肠的D 2 cm3(EQD 2,α/β=3)分别为(72.2±4.2)、(65.8±6.1)、(65.2±4.4)、(69.8±3.7)Gy,符合临床要求。治疗后,肿瘤体积缩小明显。适形插植导板与阴道腔体贴合度较好,少体积的空气间隙并未影响剂量。非平行入针可以提高腔体空间及插植针的利用率。 结论:基于自动针道优化及3D打印技术的适形腔道插植导板研制方法兼顾效率和效果,符合现代精准放疗的要求,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宫颈癌近距离腔内放疗二维治疗技术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距离治疗是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国内应用最多仍是二维近距离后装技术。为规范宫颈癌近距离腔内放疗二维治疗技术的应用与开展,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分会近距离治疗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分会妇科肿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治疗专委会联合制定此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肿瘤体积对宫颈癌近期疗效及近距离放疗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肿瘤体积对行根治性放化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放疗剂量和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2年11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断为ⅡB-ⅣA期宫颈癌并行根治性放化疗的126例患者资料。通过Jamovi软件计算得到外照射放疗前、后肿瘤体积(pre-TV、post-TV)和肿瘤体积缩减率(TVRR)的截断值,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pre-TV、post-TV和TVRR对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PFS)、近距离放疗(BT)方式、高危临床靶区(HR-CTV)和危及器官(OAR)剂量的影响。结果:pre-TV≥67.03 cm3、post-TV≥14.88 cm3为6个月PFS和客观缓解率(ORR)的不良预后因素( P<0.05),其中post-TV为独立预后因素。TVRR≥73.0%组与<73.0%组的6个月PFS和OR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e-TV≥67.03 cm3组中,单纯腔内近距离放疗(ICBT)、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IC/IS-BT)者均为36例(50%),而pre-TV<67.03 cm3组中,ICBT和IC/IS-BT者分别41例(76%)、13例(24%)( P=0.003)。post-TV≥14.88 cm3组中,ICBT和IC/IS-BT者分别为28例(47%)、32例(53%),而<14.88 cm3组中分别为49例(72%)、17例(26%)( P=0.002)。TVRR≥73.0%组HR-CTV D 90%剂量高于<73.0%组( P=0.014),但膀胱、直肠和小肠的D 2 cm3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ost-TV<14.88 cm3组HR-CTV D 90%剂量高于≥14.88 cm3组( P<0.001),且post-TV≥14.88 cm3组膀胱D 2 cm3高于<14.88 cm3组( P<0.05),两组间直肠和小肠D 2 cm3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期化疗次数≥4次组与<4次组间的6个月PFS和TV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pre-TV和post-TV为局部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和BT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post-TV为独立预后因素,也间接影响了HR-CTV D 90%和膀胱D 2 cm3的剂量。增加同期化疗次数(≥4次)并不能提高TVRR和近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全卷积网络U-Net宫颈癌近距离治疗三维剂量分布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全卷积网络U-Net预测宫颈癌近距离治疗(BT)感兴趣区(ROI)三维剂量分布,并评估其预测精度。方法:首先选取100例宫颈癌腔内结合组织间插植病例作为整个研究数据集,并将其划分为训练集(72例)、验证集(8例)、测试集(20例);然后利用U-Net建立模型,将是否包含宫腔管及插针作为区分因素训练两个模型;最后对20例测试集病例进行预测,并进行对比分析。模型的性能通过 、 以及平均绝对离差共同评估。 结果:包含与未包宫腔管与插植针的模型相比,直肠的 上升了(16.83±1.82) cGy ( P<0.05),其余ROI的 或 均相近(均 P>0.05);高危靶区、直肠、乙状结肠、小肠、膀胱平均绝对离差分别上升了(11.96±3.78)、(11.43±0.54)、(24.08±1.65)、(17.04±7.17)、(9.52±4.35) cGy (均 P<0.05);中危靶区的下降了(120.85±29.78) cGy ( P<0.05);6个ROI的平均绝对离差的平均值下降了(7.8±53) cGy ( P<0.05),更接近实际计划。 结论:利用全卷积网络U-Net可以实现宫颈癌患者BT的三维剂量分布预测;结合宫腔管与插植针作为输入参数,比单一使用ROI结构作为输入能得到更准确的预测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发宫颈癌近距离治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宫颈癌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和/或放疗联合化疗,放疗包括外照射和近距离治疗(BT),而BT又包括高剂量率BT (HDR-BT)和低剂量率BT (LDR-BT)。宫颈癌预后较好,但疗后仍有部分盆腔内和/或盆腔外复发。复发后宫颈癌治疗目前欠缺高效、微创和低不良反应的治疗手段,预后差。2002年王俊杰教授将CT引导技术引入LDR-BT领域,2015年又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BT领域,实现了LDR-BT术前计划要求,治疗精度、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高。2018年王俊杰教授提出立体定向近距离消融治疗(SABT)概念。历时近20年对复发宫颈癌治疗的不断尝试和探讨,积累了一定经验。本共识主要基于3D打印技术辅助CT引导BT复发宫颈癌建立规范和共识,内容包括适应证选择、剂量学要求、技术流程和辐射防护等。目前3D打印技术引导BT尚缺少循证医学证据,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研究,提高循证医学等级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阴道3D打印个体化模板在宫颈癌后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经阴道3D打印后装腔内联合插植治疗个体化模板设计方法,比较该方法和徒手插植方法的剂量学和操作安全性差异。方法:研究选取40例行 192Ir高剂量率腔内联合插植后装治疗计划。实验组为20例使用经阴道3D后装个体化模板设计方法,用基于CT影像的预计划方法设计插植针路径,用3D打印技术创建个体化模板实体和插植针路径,最后在CT引导下置入模板。对照组选取20例腔内联合徒手插植治疗计划,徒手插植方法不做预计划并且插植针方向由操作医生经验决定。 结果:两组计划HR-CTV的分次D 90相近,实验组正常组织D 2cm 3的剂量有较显著改善,且肿瘤靶区内高剂量区体积和剂量适形性指数均有改善。实验组共使用273次插植针,脱靶次数为1次,未出现插植针刺穿正常组织事件。对照组共使用203次插植针,脱靶次数4次,且观察到3次刺穿正常组织事件。 结论:3D打印后装腔内联合插植治疗个体化模板方法对比徒手插植方法有剂量学优势,并且操作更安全,实际治疗可达到预计划剂量设计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局部晚期宫颈癌后装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剂量学及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后装腔内/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IC/ISBT)与传统后装腔内近距离治疗(ICBT)相比较的剂量学差异及其近期疗效。方法:45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采用IC/ISBT及ICBT方法进行后装近距离治疗,分别对两种治疗方法的A点(A 1、A 2)、D 90%、D 100%以及膀胱、结肠、直肠、小肠受量进行计算,同时观察近期疗效。 结果:IC/ISBT比ICBT放疗A点剂量显著提升( P<0.05);并且IC/ISBT的D 90%、D 100%也均明显高于ICBT ( P<0.05)。外照射后残存肿瘤直径≥3 cm时,IC/ISBT比ICBT可获得较高的靶区剂量提升( P<0.05)。IC/ISBT与ICBT的膀胱、直肠、结肠、小肠D 2cm 3、D 0.1cm 3相近( P>0.05)。疗后1、3、6个月的近期疗效IC/ISBT与ICBT相近( P>0.05)。 结论:局部晚期宫颈癌(残存肿瘤直径≥3 cm)后装近距离治疗中IC/ISBT在不增加危及器官受量及降低近期疗效前提下显著地提高了靶区、A点剂量,具有明显剂量学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