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乳糜泻合并1型糖尿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 男,3岁9月龄,以“排稀便10个月、间断抽搐4个月”就诊,经乳糜泻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基因检测、十二指肠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乳糜泻,予去麦麸类饮食以及对症营养治疗后好转。随访过程中出现多饮多尿,查血糖明显升高,尿糖、尿酮体阳性,诊断为乳糜泻合并1型糖尿病,给予对症补充胰岛素治疗。随访6年患儿血糖控制平稳,生长发育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优选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桑皮苷A、绿原酸、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氧化白藜芦醇、桑色素、桑酮G、桑辛素8个成分总含量为考查指标,对樟帮酒润麸炒桑枝中麦麸用量、黄酒用量、炒制温度、浸润时间、炮制时间5个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考察,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试验设计,优选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结果:响应面法优选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为浸润时间116 min,麦麸用量19%,黄酒用量10%,炒制时间7 min,炒制温度237 ℃,该工艺条件下,桑枝饮片中8个成分平均总含量为787.8 μg/g, RSD值为0.98%。 结论:优选的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更好保障樟帮酒润麸炒桑枝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法分析谷糠、麦麸、蜜糠、蜜麸4种辅料的风味成分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谷糠、麦麸、蜜糠和蜜麸特征风味成分及差异性风味成分.方法 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GC-MS)对谷糠、麦麸、蜜糠和蜜麸样品进行检测,运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其关键香气成分,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及关键风味成分(ROAV>1),对4 种不同辅料挥发性成分中的差异性风味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从谷糠、麦麸、蜜糠和蜜麸中分别鉴定出 19 种、12 种、24 种、26 种挥发性成分.ROAV法确定了谷糠、麦麸、蜜糠、蜜麸风味贡献最大的成分分别为癸醛(柑橘香、青草味)、2-正戊基呋喃(青草味、熟谷味)、癸醛、5-甲基呋喃醛(甜香、焦糖气味).差异性风味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庚醛、正辛醛、癸醛、壬醛、γ-松油烯可作为区分糠类辅料和麸类辅料的风味成分.谷糠、麦麸经蜜制为蜜糠、蜜麸后其原有的清香、果香、花香减弱,增加了引发食欲的焦糖香、烘烤香.结论 "蜜香气""焦香味"可能与美拉德反应及糖降解反应生成的 5-甲基呋喃醛、γ-丁内酯等醛类产物有关,"焦麸气"的香气来源与美拉德反应生成的 2,5-二甲基吡嗪等吡嗪类成分密切相关.研究客观地评价4 种不同辅料的风味成分,为糠类、麸类辅料炮制饮片提供科学内涵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在筋守筋、在骨守骨"理论探析高树中教授治痹特色
编辑人员丨2024/5/18
总结高树中教授基于"在筋守筋、在骨守骨"理论治疗痹证特色."在筋守筋、在骨守骨"出自《灵枢·终始》,高教授认为病位在筋骨之痹,病变脏腑涉及肝脾肾,治疗应守筋守骨.临证针刺以局部解结消灶为主,远近配穴,重视三阳经取穴,穴少而精;强调针法操作,巧施针法,随咳进针,活动患处;针刺宜深内而久留,意在刺至病所;常用砖熨法、麦麸熨法,配合引经药,引药至病所.刺熨方药结合,药廉效佳,法活机圆,内外合治,效如桴鼓,为临床治疗痹证开拓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植物碳氮源浸提液对中国皱木耳"黔皱耳1号"液体培养及漆酶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6
为获得适宜的野生中国皱木耳液体发酵培养基,在常规液体 PDA 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植物碳氮源浸提液,通过对不同碳氮源及其添加量和正交试验筛选,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同时添加植物碳源小麦 5 g/L和氮源麦麸 10 g/L的配方组合培养 6 d时,其菌丝球生物量干重最高[(1.158 0±0.156 6)g/100 mL],菌丝球密度高,大小均一;比CK[(0.594 8±0.054 7)g/100 mL]提高了 94.69%.各配方漆酶活性 9 d内的酶活大小及变化与CK相比有显著不同,植物碳氮源添加物对漆酶的产生有一定的诱导效果,不同诱导培养基下发酵产漆酶活性除玉米粉和CK基质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外,其余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总体呈低幅度的下降趋势.本研究将为中国皱木耳的人工栽培液体菌种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野生有柄灵芝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为了充分开发利用灵芝资源,本研究对采自西藏墨脱县的一份野生灵芝子实体标本进行了分离纯化培养,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为有柄灵芝 Ganoderma gibbosum.将此菌株作为试验菌株,从碳源、氮源、温度、pH这4个因素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从中选择3个较优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有柄灵芝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为果糖,氮源为酵母,最适温度为25℃,适宜 pH 为 7.0.驯化出芝栽培基质配方选用杂木屑 58%、玉米芯 20%、麦麸 20%、石灰1%、石膏 1%,40 d左右菌丝满袋,覆土一周后出现原基,50 d左右子实体成熟.初步成分分析表明,有柄灵芝粗多糖、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5%和10.8%.本试验成功对野生有柄灵芝进行了人工驯化栽培,为有柄灵芝作为新的药用菌进行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中国皱木耳"黔皱耳1号"生物学特性及营养品质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对在贵州采集的野生中国皱木耳"黔皱耳 1 号"菌株进行ITS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品质.自测序列与中国皱木耳 Auricularia sinodelicata 聚到同一分支,支持率为90%;中国皱木耳"黔皱耳 1 号"菌株适宜温度 22-25℃,碳源为果糖,氮源为酵母粉,碳氮比20:4,无机盐为硫酸镁;单因素正交试验得到培养基最佳组合为红糖、酵母粉和硫酸镁.菌袋栽培料配方为阔叶林杂木屑 78%、麦麸 15%、米糠 5%、石膏粉 0.5%、石灰 0.5%、葡萄糖 1%,驯化栽培子实体生长周期收需(52±5)d,单棒产量为(300±95)g/FW;耳片肥厚,长(107.750±12.697)mm,宽(75.96±14.87)mm,厚(13.37±3.49)mm,复水比高达8.74±0.28;耳片粗蛋白含量为8.95 g/100 g,总糖 64.9%,粗纤维 10.3%,粗脂肪 1.5 g/100 g;耳片总氨基酸含量为 9.800 4 g/100 g,药效氨基酸(5.45 g/100 g)占 55.61%;鲜味氨基酸(2.64 g/100 g)占 26.94%;化学评分和氨基酸评分分别为 26.00和 40.86.本研究将为贵州野生中国皱木耳驯化及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不同碳氮比栽培料对血芝菌丝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考察不同碳氮比(C/N)栽培料对血芝菌丝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以筛选优质高产的袋料配方.方法:以血芝菌株HZ-01 为菌种,木屑、麦麸、棉籽壳等为栽培料,设计 9 种不同C/N的袋料配方进行血芝袋料栽培,测定各试验组的生长速度、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当C/N在54.0∶1~61.9∶1 时,菌丝生长快,平均满袋时间为37.3~37.6 d.当C/N在 50.7∶1~78.6∶1 时,子实体长速适中.当C/N在 50.7∶1~57.7∶1 时(即配方 6~8),子实体农艺性状良好且产量较高,其中配方 6(C/N为 57.7∶1)的发芝数量最多,连朵比例最高,产量也最高,为 106.78 g/袋,芝片大小中等(19.11 g/个);配方8(C/N为50.7∶1)产量次之,为96.03 g/袋,芝片较大(22.03 g/个);配方7(C/N为 54.0∶1)产量排第三,为 84.12 g/袋,芝片较前者更大(26.53 g/个).结论:血芝菌株HZ-01 袋料配方的适宜C/N为 50.7∶1~57.7∶1,为血芝的袋料栽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麸炒六神曲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优选麸炒六神曲的炮制工艺并制定其质量标准.方法 以颜色、气味为评价指标,浸出物为参考,通过炒制温度、炒制时间、麸皮加入量为考察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麸炒六神曲炮制方法.通过对山西省内3家企业生产的15批生六神曲进行炮制,对15批麸炒六神曲的性状、显微鉴别、水分、灰分、酸不溶灰分、浸出物进行检测,通过对测定结果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结果 麸炒六神曲的最佳炮制工艺为麸炒温度为130 ℃、炒制时间为12 min、麸皮用量为10%,经过上述炮制工艺得到的麸炒六神曲性状表面浅棕色至黄棕色、质坚脆、有麸香气,浸出物为22.26%.建立了麸炒六神曲的质量标准,性状表面棕黄色,质坚脆,有麦麸香气;易断,断面不平整,可见褐色残渣及发酵后的空隙.显微鉴别为麦麸的果皮表皮细胞紧密排列呈不规则片状;淀粉粒呈球形,层纹明显;苦杏仁和赤小豆的石细胞黄色或白色,胞腔黑色;赤小豆的种皮栅状细胞胞腔含淡红棕色物,光辉带明显.水分不得过10.0%;灰分不得过5.0%;酸不溶灰分不得过2.0%;浸出物不得少于17%.结论 成功建立了麸炒六神曲的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可为麸炒六神曲饮片生产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黑水虻对金霉素菌渣的降解调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明确黑水虻 Hermetia illucens对金霉素菌渣的降解调控作用.[方法]选用同一天收集的黑水虻虫卵培育至3日龄幼虫,转入麦麸与金霉素菌渣不同质量配比(麦麸∶金霉素菌渣=1∶0,1∶1,2∶1,5∶1,10∶1和20∶1)混合养殖料中饲养,测定不同日龄黑水虻幼虫体长与体重,依据幼虫和养殖残料中金霉素含量计算不同日龄金霉素降解率.[结果]金霉素菌渣在混合养殖料中的含量对黑水虻幼虫体长和体重等生物学特征具有显著影响,且对不同日龄黑水虻幼虫对金霉素降解率产生显著影响.麦麸与金霉素菌渣不同质量配比混合养殖料饲养的黑水虻幼虫体长与体重在11日龄前随着日龄增加逐渐增加,13日龄时体长与体重出现下降趋势.麦麸与金霉素菌渣5∶1,10∶1和20∶1质量配比混合养殖料饲养时幼虫体长和体重大于对照(纯麦麸饲养组).通过计算不同质量配比养殖料饲养的不同日龄黑水虻幼虫对金霉素降解率,发现金霉素初始含量是影响降解率的重要因素,麦麸与金霉素菌渣5:1质量配比混合养殖料饲养的7,9,11和13日龄黑水虻幼虫对金霉素降解率分别为39.21%,68.94%,66.53%和68.26%,显著高于麦麸与金霉素菌渣10∶1和20∶1质量配比组.[结论]黑水虻能够减量化处理金霉素菌渣,养殖料中金霉素的初始含量对黑水虻幼虫生物学特征和对金霉素的降解率具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