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产儿代谢性骨病—新生儿科和小儿内分泌科诊治现状的全国性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旨在调查英国早产儿代谢性骨疾病(MBDP)的诊治现状。方法:在英国所有新生儿网络内开展全国性调查,小儿内分泌科医生作为对照也包括在内。加权平均值用于比较筛查和诊断方法的相对重要性(1表示不重要,5表示完全有必要)。结果:53个新生儿病房中69位参与者做出回应。新生儿科医生认为血磷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在筛查(加权平均值分别为4.5和4.6)、诊断(加权平均值分别为4.1和4.5)、监测(新生儿科报道为93%和97%)MBDP中显得极其重要。这一结果与小儿内分泌科医生类似,但在筛查、诊断和监测方面,他们认为血浆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更为重要(每项 P<0.001)。内分泌科在MBDP治疗中补充磷酸盐的比例显著低于新生儿科(62% vs 99%)。 结论:新生儿科医生未能将血浆甲状旁腺激素这一指标充分用于筛查、诊断和监测,以指导MBDP患儿的适当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补充维生素AD改善早产儿预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维生素AD作为人体必需营养素,可维持机体视觉、免疫、呼吸道和胃肠上皮及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正常功能。早产儿由于产前体内维生素AD储存量少、经食物摄取量少、能量代谢旺盛等特点,容易出现维生素AD缺乏。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AD可以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该文主要就补充维生素AD改善早产儿视网膜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损伤和代谢性骨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研究发现生后1周内补充维生素AD可以改善早产儿并发症,从而为减少早产儿主要并发症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极/超低出生体重儿血25(OH)D水平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住院极/超低出生体重儿血25(OH)D水平。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出生体重分为极低出生体重儿组(简称极低组,1 000 g≤出生体重<1 500 g)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组(简称超低组,出生体重<1 000 g),比较2组患儿血25(OH)D水平、骨代谢指标及肠道并发症、代谢性骨病发生率。结果:共纳入221例患儿,极低组151例,超低组70 例,住院期间无25(OH)D水平过量患儿。(1)极低组生后4周时27.2%血25(OH)D水平达正常范围,校正胎龄36周或出院前时54.3%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超低组生后4周时25.7%血25(OH)D水平达正常范围,校正胎龄36周或出院前时上升至3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生后4周时两组患儿血25(OH)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校正胎龄36周或出院时,极低组血25(OH)D水平高于超低组( P<0.01)。(3)两组患儿血钙、磷水平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生后4周及校正胎龄36周或出院时,超低组碱性磷酸酶水平高于极低组( P<0.05)。超低组代谢性骨病发生率高于极低组(10.0%比1.3%, P<0.01);两组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目前我国常用的维生素D补充策略对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是安全的,补充后极低出生体重儿25(OH)D水平有明显改善,但超低出生体重儿血25(OH)D水平改善不明显。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需要更优化的维生素D补充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产儿代谢性骨病诊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早产儿代谢性骨病(MBD)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钙磷代谢紊乱导致骨矿物质含量减少,从而引起临床、生化及骨影像学相关改变,多发生于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症状通常发生在生后6~12周,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长时间依赖呼吸机治疗、佝偻病样表现,严重者甚至骨折。目前MBD主要依赖生化标记物、放射学及超声学等进行诊断。由于早产儿MBD的临床表现发生较晚,故对于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及预防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与早产儿代谢性骨病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25羟基维生素D与早产儿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 of prematurity,MBDP)的相关性,为其早期防治提供指导依据。方法:纳入标准:(1)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在厦门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早产儿;(2)入科时日龄≤14 d;(3)生后2周、4周、6周、8周时完成血清25(OH)D、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钙和磷检测,同时生后6周、9周时完成长骨X线片。以长骨摄片结果为确诊依据,分成对照组、MBDP早期组、MBDP组三组,比较三组25(OH)D、AKP、钙、磷水平。结果:对照组133例,MBDP早期组32例,MBDP组7例。MBDP早期组生后2周及4周血清25(OH)D水平较对照组升高( P<0.05),生后6周和8周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BDP组生后2周、4周、6周、8周25(OH)D较MBDP早期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生后2、4、6、8周AKP波动范围不大,在200~250 IU/L之间。MBDP早期组生后2周AKP增高,4周时较前下降,6周后接近对照组。MBDP组AKP生后2周即开始升高,4至6周时达峰值。三组患儿血钙、血磷均维持在正常范围。 结论:25(OH)D可作为MBDP的早期诊断指标,联合AKP可早期预警MBDP的发生,同时指导临床治疗剂量的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极低出生体重儿代谢性骨病骨折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MBD)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2周、出生体重< 1 500 g,并按时完成1.5年随访(6个月以前每月1次,6个月后每3个月1次)的MBD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X线是否发生骨折分为骨折组和非骨折组,比较两组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选MBD早产儿62例,骨折组11例,非骨折组51例。MBD早产儿发生骨折的相关因素包括宫内生长受限、出生体重<1 000 g、胎龄、呼吸支持时间和肠外营养时间(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宫内生长受限( OR=2.159,95% CI 1.536~2.759)、肠外营养时间长( OR=1.143,95% CI 1.042~1.270)是MBD早产儿发生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骨折组碱性磷酸酶高于非骨折组,25(OH)D低于非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宫内生长受限是MBD早产儿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碱性磷酸酶增高和25(OH)D降低是提示MBD早产儿发生骨折的骨代谢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外合并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好发于早产儿的常见慢性肺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胎龄小、体重低,各脏器系统发育不成熟,住院期间易合并早产儿脑损伤、早产儿代谢性骨病、早产儿视网膜病以及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等肺外远期疾病,严重影响早产儿的存活率及生活质量。本文就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外合并症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相关肺外并发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在肺发育不成熟的基础上,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肺泡化障碍而形成的一种慢性肺部疾病,往往需要长期的氧疗或反复机械通气治疗。BPD患儿受多种因素影响,除肺部病变外易合并肺外并发症,如脑白质损伤、胆汁淤积症和代谢性骨病等。因此,明确早产儿BPD与其相关并发症的关系,了解导致肺外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对改善BPD患儿的远期预后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宫内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宫内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胎龄28~32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入院后24 h内呼吸道分泌物UU检测结果分为UU感染组(UU-PCR阳性)和非感染组(UU-PCR阴性)。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情况,并分析UU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27例早产儿,其中UU感染组45例,非感染组282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U感染组胎膜早破及绒毛膜羊膜炎比例、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总用氧及呼吸机使用时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代谢性骨病发生率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膜早破( OR=5.444,95% CI 2.749~10.781, P<0.001)和绒毛膜羊膜炎( OR=2.161,95% CI 1.048~4.454, P=0.037)是UU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胎膜早破和绒毛膜羊膜炎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UU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于高危早产儿,应在出生后尽快完成UU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超短肠综合征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超短肠综合征(ultra-short bowel syndrome,USBS)的治疗经验,并分析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24例超短肠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经过及预后情况。结果:24例患儿中,男17例,女7例;早产儿20例,足月儿4例;胎龄26~39 +5周;出生体重720~3 600 g。7例暂时性USBS患儿于造口关闭后行短期营养治疗痊愈;17例非暂时性USBS患儿中,7例脱离肠外营养达到肠适应,5例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5例需继续肠外营养支持治疗。19例存活USBS患儿治疗过程中,发生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9例,导管感染9例,获得性锌缺乏皮炎3例,维生素D缺乏6例,代谢性骨病2例;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结论:超短肠综合征治疗困难,并发症多,经合理治疗,部分患儿可脱离肠外营养达到肠适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