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停氧为目标导向确定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程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评估以停氧为目标导向确定咖啡因疗程的方案对氧依赖早产儿的临床受益.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9月入住该院新生儿科219例早产儿,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以停氧为目标导向咖啡因治疗,n=108)和对照组(常规咖啡因治疗,n=111).比较两组呼吸暂停复发、重复使用咖啡因、停用咖啡因时间、用氧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停用咖啡因纠正胎龄更大[(35.9±1.7)周vs.(34.4±1.5)周],住院时间更长[(64.62±20.60)d vs.(57.96±17.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暂停复发率、咖啡因重复使用率、用氧时间、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机械通气使用率、住院费用,以及≥Ⅱ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喂养不耐受、心动过速发生率及体重增长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停氧为目标导向确定咖啡因疗程的方案不能减少早产儿的呼吸暂停复发风险及氧依赖,且有可能延长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早产儿与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转归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和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的252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病例资料,根据胎龄分为早产儿组64例和足月儿组188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菌分布及临床转归。结果:两组患儿首发临床表现均以发热最常见,但早产儿组嗜睡、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 P<0.05)。首次血液/脑脊液异常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合并感染均以败血症为主,并发症主要为硬膜下积液和脑积水,早产儿脑膜炎并发症发生率为60.9%(39/64),明显高于足月儿的44.7%(84/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早产儿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多见,足月儿组以肺炎克雷伯菌、无乳链球菌多见。两组患儿阳性菌转阴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早产儿组抗生素疗程明显长于足月儿组( P<0.05)。两组患儿的临床治愈/好转率约为9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相对容易漏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抗生素使用时间更长,但早期、合理规范治疗后其临床治愈/好转率并不差于足月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早期能量管理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相关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极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能量管理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出生后24 h内收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且出生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共939例,发生BPD的250例早产儿为BPD组,计算倾向性评分后按照匹配度优先顺序选择未发生BPD的250例早产儿为对照组(匹配出生胎龄、出生体重)。计算两组早产儿出生后第1周和第2周总能量、肠内能量、肠外能量、液体总量及单位液体能量。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 Whitney U检验进行连续变量、 χ2检验进行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能量、液体总量与BPD发生的关系,采用广义相加模型研究肠外能量与BPD发生的剂量-反应关系,并用两分段线性回归模型检验肠外能量对BPD发生的阈值效应。 结果:BPD组早产儿出生胎龄(28.4±1.9)周,出生体重(1 107±258)g,男140例(56.0%);对照组早产儿出生胎龄(29.5±1.3)周,出生体重(1 324±261)g,男131例(52.4%)。早产儿出生后第2周单位液体能量增加与BPD发生风险降低相关( OR=0.32,95% CI 0.12~0.84, P=0.021),出生后第2周总能量增加也与BPD发生风险降低相关,总能量>418~502 kJ/(kg·d)时明显低于≤334 kJ/(kg·d)时( OR=0.15,95% CI 0.03~0.85, P=0.033),而出生后前2周液体总量与BPD发生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出生后第2周肠外能量/总能量增加与BPD发生风险升高相关( OR=8.45,95% CI 2.14~33.32, P=0.003),出生后第2周肠外供能≥305 kJ/(kg·d)时,增加肠外供能会明显增加BPD发生风险( OR=1.02,95% CI 1.01~1.03, P=0.003)。 结论:早产儿出生后早期保持较高的总能量供应或许能降低BPD发生风险,但持续依赖较高的肠外能量以满足总能量的需求反而会增加BPD发生风险,故应尽早开启肠内喂养且在耐受情况下尽量增加肠内喂养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极早产儿宫外生长迟缓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极早产儿的医院内营养状况及发生宫外生长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BPD极早产儿临床资料,将纳入患儿分为EUGR组和非EUGR组,分析其营养状况及发生EUGR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BPD极早产儿225例,EUGR组143例(63.6%),非EUGR组82例(36.4%)。EUGR 组出生体重低于非EUGR组( P<0.001),两组胎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33)。轻、中、重度BPD极早产儿EUGR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9%比70.8%比90.7%, P<0.001)。与非EUGR组相比,EUGR组产前足疗程激素使用率较低(47.6%比63.4%, P=0.022),肠外营养时间、禁食时间、达全肠内喂养时间较长( P<0.05),加奶速度、体重增长速率较慢,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重度BPD、出生体重<1 000 g、喂养不耐受是BPD极早产儿发生EUGR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时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BPD极早产儿发生EUGR具有预测作用;体重增长速率>13 g/(kg·d)、产前足疗程使用激素是EUGR的保护因素。 结论:应提高极早产儿产前足疗程激素使用率,出生时谨慎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同时,重视BPD极早产儿肠内营养管理,提高体重增长速率,对降低BPD极早产儿EUGR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胎龄28~34周早产儿营养中断原因及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胎龄28~34周早产儿营养中断的原因,并观察肠内营养中断、肠外营养替代或弃用事件对早产儿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6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NICU收治的310例胎龄28~34周住院进行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早产儿310例,统计分析营养中断的原因及对早产儿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310例早产儿均在NICU期间接受过>24 h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共发生280例(397次)肠内营养中断事件,共计4 367 h。出现肠内营养中断的280例早产儿中123例早产儿肠内营养中断时间>12 h/d,157例肠内营养中断时间<12 h/d。不同肠内营养中断时间早产儿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替代或弃用发生率及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ICU胎龄28~34周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不理想。喂养不耐受、医源性操作、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监护室外检查、抢救和手术等是造成营养中断的主要原因,其中营养中断时间>12 h/d对早产儿临床结局影响较大。建议早产儿在NICU期间需要合理和规范地实施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同时积极推进早产儿母乳喂养,以促进早产儿肠内营养效率,提高早产儿抗感染能力,降低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并最终达到降低早产儿患病率和病死率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北京地区晚期早产儿肠内营养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不同级别医院收治胎龄34~36周 +6晚期早产儿的肠内营养支持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北京地区共25家医院收治的晚期早产儿,记录其营养管理及营养相关并发症的数据。分析不同胎龄、不同级别医院的晚期早产儿的纯母乳喂养情况,以及晚期早产儿达足量喂养情况及影响因素。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 χ2检验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多因素分析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Cox回归分析。 结果:(1)研究期间,共1 463例晚期早产儿纳入,胎龄(35.6±0.8)周,范围为34.9~36.1周。34~34周 +6与35~35周 +6及36~36周 +6晚期早产儿相比,住院时间更长[10(8~13)与8(7~10)、7(6~9) d, P值均<0.05],最低体重下降幅度更大[4.3%(2.6%~6.3%)与3.8%(2.0%~5.6%)、3.3%(1.9%~5.5%), P值均<0.05],呼吸暂停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更高[分别为5.3%(20/369)与2.1%(12/566)、1.3%(7/528),7.1%(28/369)与3.0%(17/566)、3.2%(17/528), P值均<0.05],出院时未恢复出生体重者比例更低[32.5%(120/369)与38.7%(219/566)、47.9%(253/528), P值均<0.05]。34~34周 +6、35~35周 +6及36~36周 +6晚期早产儿母亲孕期并发症方面,仅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23/369)与12.7%(72/566)、11.9%(63/528), χ2=10.244, P=0.007]。(2)晚期早产儿住院期间加奶速度为13.7(10.5~17.3)ml/(kg·d),且以早产儿配方奶喂养为主(46.0%,673/1 463);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的比例仅为4.5%(66/1 463),出院时纯母乳喂养的比例可升高到14.4%(211/1 463)。25家医疗单位出院时母乳喂养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27.893, P<0.001),纯母乳喂养比例最高的单位可以达到32%,最低为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糖尿病( OR=2.426,95% CI:1.075~5.473, P=0.033),胎膜早破( OR=8.726,95% CI:1.193~63.802, P=0.033)可能是晚期早产儿纯母乳喂养的独立危险因素。出院时肠内营养量达到150 ml/(kg·d)的比例为28.4%(416/1 463),达到120 kcal/(kg·d)(1 kcal=4.184 kJ)的比例为19.2%(281/1 463)。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医院级别( HR=1.470,95% CI:1.030~2.098)、住院时间( HR=1.162,95% CI:1.097~1.231)、出生体重( HR=0.946,95% CI:0.898~0.995)、纯母乳喂养( HR=2.354,95% CI:1.031~5.374)、喂养不耐受( HR=3.677,95% CI:1.201~11.253)、肠外营养支持( HR=1.900,95% CI:1.379~2.616)及加奶速度( HR=1.426,95% CI:1.369~1.484)是晚期早产儿出院时能否达到足量喂养的独立影响因素( P值均<0.05)。 结论:晚期早产儿的营养支持现状特点为纯母乳喂养率较低,各医疗单位间存在较大差异,平均加奶速度较慢,多数晚期早产儿出院时未能达到足量喂养。妊娠期糖尿病和胎膜早破是影响晚期早产儿纯母乳喂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出生体重低、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存在过喂养不耐受、应用过肠外营养支持、住院时间较长或加奶速度更快的晚期早产儿更倾向于能够在出院前达到足量喂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用于早产儿喂养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早期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eHF)喂养与标准早产儿配方奶(SPF)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喂养情况及后期变应性疾病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早产儿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出生后即用eHF喂养,喂奶量达20 mL/次时,改为热卡较高与早产儿奶相当的浓eHF喂养。对照组:出生后即用SPF喂养。记录比较两组头围、身长、体质量、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达全胃肠营养时间、住院天数;随访至纠正胎龄3个月时比较两组变应性疾病及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达全胃肠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9.32±3.02)d比(11.25±3.70)d],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1.90%比30.95%),至纠正胎龄3个月内变应性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76%比19.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33,χ 2=4.655、4.086,均 P<0.05)。两组早产儿在头围增长速度、身长增长速度、体质量增长速度、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NEC发生率、住院天数及纠正胎龄3个月时EUGR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NICU住院期间早产儿进行深度水解奶喂养能更快的达到全胃肠营养,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减少后期变应性疾病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早产新生儿胃肠激素水平与母乳喂养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早产新生儿胃肠激素水平与母乳喂养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该院出生的早产新生儿140例及正常新生儿1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0例。对照组早产儿采用早产配方奶粉进行喂养,研究组早产儿采用母乳喂养。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早产儿空腹血中GAS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早产儿出生后第3天空腹血中GAS水平明显高于出生后12 h的早产儿,早产儿空腹血中MOT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早产儿出生后第7天空腹血中MOT水平明显高于出生后第3天的早产儿,早产儿空腹血中GAS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着喂养时间的不断增长,喂养时间与空腹血中GAS水平呈正相关;早产儿空腹血中MOT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着喂养时间的不断增长,喂养时间与空腹血中MOT水平呈正相关。研究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体重增长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分娩后,早产母乳的蛙皮素以及胃泌素的水平较高,并且呈现下降的趋势。对照组和研究组在分别喂养一段时间后,两组早产儿的血浆蛙皮素以及血清胃泌素的水平变化不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早产双胎之一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早产双胎之一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入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仅一胎发生NEC的双胎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NEC分为NEC组和对照组,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比较两组早产儿临床及辅助检查特点。结果:共纳入双胎儿109对,其中NEC组、对照组各109例。NEC组出生体重、发病前血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小于胎龄儿、双胎输血供血儿、发病前发生喂养不耐受、未达全肠内喂养、开奶时间>48 h、发病前72 h输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出生体重低( OR=1.558,95% CI1.197~2.142)、小于胎龄儿( OR=1.721,95% CI 1.217~2.536)、喂养不耐受( OR=3.798,95% CI 1.347~10.706)、未达全肠内喂养( OR=4.319,95% CI 1.673~11.149)是早产双胎之一发生NEC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出生体重低、小于胎龄儿、喂养不耐受和未达全肠内喂养是早产双胎之一发生NEC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采用CiteSpace对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营养研究现状与热点的国内外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国内外文献中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关于临床营养方面研究的现状,探讨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为我国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Web of Science两大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营养相关的研究,利用CiteSpace 5.6.R5软件对作者、国家、机构、研究热点、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163篇、英文文献1 809篇,国内外发文量整体成增长趋势;发文量最多的是美国,中国位于第7位;国内发文机构主要是医院类机构,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为首;国外主要是大学类机构,美国哈佛大学发文量最多。国内的热点问题主要是营养风险、营养支持、营养素研究等,热点人群是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婴幼儿、儿童等,研究前沿是早期肠内营养、预后、喂养不耐受;国外主要是流行病学研究、营养支持、营养不良、风险因素、营养治疗、能量代谢、肥胖、临床结局等,热点人群是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新生儿、婴幼儿、儿童、心脏移植术后等特殊人群等,研究前沿是队列研究、超重。结论:先天性心脏病营养领域的发文量逐年增加,得到越来越多学者重视和关注,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热点主题存在差异,建议国内学者加强机构间的合作交流,结合国内CHD营养的研究优势,加强对CHD营养的流行病学研究和CHD重点人群的营养管理,进一步促进该研究领域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