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肠内营养中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调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肠内营养中断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患儿肠内营养中断干预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儿童专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9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调查患儿肠内营养中断情况及原因.将患儿分为肠内营养中断组与肠内营养未中断组,分析肠内营养中断对患儿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299例患儿发生肠内营养中断190例(63.5%),共373例次,平均每例患儿发生营养中断2.0(1.0,3.0)次,发生营养中断16.0(8.0,29.3)h.喂养不耐受是营养中断最常见的原因;肠内营养中断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多脏器功能不全、PICU住院时间及PICU住院费用显著高于未中断组(均P<0.05).结论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肠内营养中断发生率高,影响患儿结局.应制定肠内营养中断的干预策略,缩短肠内营养中断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肠内营养中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断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总结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中断预防及管理最佳证据,为防范肠内营养喂养中断提供指引.方法 以循证护理方法学构建护理问题,按照"6S"证据模型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医脉通(指南版)、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数据库中关于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中断预防及管理相关主题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6月1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评价和证据提取.结果 共纳入34篇研究,总结了 23条最佳证据,包括肠内营养中断定义、肠内营养启动时机、肠内营养评估与监测、肠内营养中断原因、肠内营养中断时机、预防和管理肠内营养中断策略、培训与教育7个方面.结论 本研究总结的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断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护人员分析肠内营养中断原因、制定临床肠内营养中断干预方案提供循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喂养不耐受以及超声监测胃残余量与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喂养不耐受是导致肠内营养中断的常见原因,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发生率高,严重影响危重患儿的营养管理及治疗效果,从而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临床上喂养不耐受的评估缺乏规范和统一标准,迫切需要客观和标准的评估工具。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简单且无辐射的临床技术,通过超声技术可以在床旁测量危重患儿的胃残余量,并以此对喂养不耐受进行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胃窦运动指数在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床旁超声胃窦横切面法监测胃窦运动指数在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中肠内营养实施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根据超声监测胃窦运动指数指导肠内营养的实施,对照组按照医嘱执行肠内营养计划。比较2组患者喂养中断、反流、误吸的发生率、达到全量营养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达到全量营养的时间为(2.8 ± 0.8)d,低于对照组的(4.1 ± 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5.596, P<0.01)。2组患者在喂养中断、反流、误吸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监测胃窦运动指数可以指导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的肠内营养实施,缩短了达到全量营养的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胎龄28~34周早产儿营养中断原因及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胎龄28~34周早产儿营养中断的原因,并观察肠内营养中断、肠外营养替代或弃用事件对早产儿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6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NICU收治的310例胎龄28~34周住院进行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早产儿310例,统计分析营养中断的原因及对早产儿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310例早产儿均在NICU期间接受过>24 h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共发生280例(397次)肠内营养中断事件,共计4 367 h。出现肠内营养中断的280例早产儿中123例早产儿肠内营养中断时间>12 h/d,157例肠内营养中断时间<12 h/d。不同肠内营养中断时间早产儿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替代或弃用发生率及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ICU胎龄28~34周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不理想。喂养不耐受、医源性操作、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监护室外检查、抢救和手术等是造成营养中断的主要原因,其中营养中断时间>12 h/d对早产儿临床结局影响较大。建议早产儿在NICU期间需要合理和规范地实施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同时积极推进早产儿母乳喂养,以促进早产儿肠内营养效率,提高早产儿抗感染能力,降低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并最终达到降低早产儿患病率和病死率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信息化肠内营养耐受性动态管理模式对重症患者喂养效果、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化肠内营养耐受性动态管理模式对重症患者喂养效果、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期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重症且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进行肠内营养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60例患者基于信息化肠内营养耐受性动态管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喂养效果,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喂养不耐受和喂养中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第3天和第7天时的喂养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营养状况相关指标(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和免疫功能相关指标(CD 3+、CD 4+和CD 4+/CD 8+)对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2 w后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2w后CD 3+、CD 4+和CD 4+/CD 8+水平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基于信息化肠内营养耐受性动态管理模式对重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管理,可有效提高喂养达标率,减少喂养不耐受和喂养中断的发生,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促进患者尽快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信息化引导下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处置流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信息化引导下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ENAD)处置流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后对照混合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需要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治疗的39例COPD患者。以2022年1月28日完成危重患者ENAD管理软件研发为时间节点,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1月28日收治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2年1月29日至7月31日收治的19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接受一致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案。对照组实施以肠内营养不耐受处置流程为核心的常规ENAD处置流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信息化引导下ENAD处置流程,通过系统软件主动抓取ENAD患者信息,提醒医护团队完善腹泻相关检查并提供备选处置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止泻时间、喂养中断率及针对腹泻干预7 d后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血生化指标、血电解质代谢异常发生率、日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时间与气管插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除基础脉率存在差异外,在性别分布、年龄及入院时生命体征、基础营养状态、动脉血气分析、血生化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当出现ENAD后,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更早获得止泻〔d:3.00(2.00,3.25)比4.00(3.00,5.00), P<0.01〕,且喂养中断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53%(2/19)比65.00%(13/20), P<0.01〕;针对腹泻干预7 d后,观察组患者能量摄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kJ·kg -1·d -1:66.28(43.34,70.36)比47.88(34.60,52.32), P<0.01〕,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b(g/L):119.79±10.04比110.20±7.75,Alb(g/L):36.00(33.75,37.25)比31.00(30.00,33.00),PAB(mg/L):155.79±25.78比140.95±14.97,均 P<0.05〕,日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h:14(12,16)比16(14,18), 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较对照组明显降低〔mmHg(1 mmHg≈0.133 kPa):66.00(62.00,70.00)比68.00(67.50,70.05), P<0.05〕;而两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血电解质代谢异常发生率、因急性呼吸衰竭需要气管插管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信息化引导下ENAD处置流程可使发生ENAD的COPD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患者更早获得止泻,并能够改善患者蛋白质能量代谢与呼吸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道标志物协助评价不同程度休克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利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肠道生物标志物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瓜氨酸的动态变化来协助评价不同程度休克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是否能够获益。方法:①由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重症监护室目标患者133例,观察期为入院7 d,肠道生物标志物监测3次,分别为:入院后24 h(D1)、入院第3天(D3)、入院第7天(D7)。②纳入患者根据入院48 h内接受去甲肾上腺素剂量分为:安全剂量组[接受去甲肾上腺素<0.3 μg/(kg·min)],危险剂量组[接受去甲肾上腺素≥0.3 μg/(kg·min)]。③安全剂量组标按照指南推荐意见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危险剂量组随机予早期肠内营养(EEN)和延迟肠内营养(DEN)。④观察三组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瓜氨酸的动态变化;比较危险剂量EEN/DEN不同时间点肠道生物标志物的差异。⑤记录危险剂量EEN/DEN组28 d内生存时间,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⑥纳入总体进行28 d死亡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①比较安全剂量EEN组/危险剂量EEN组基线资料,APACHE Ⅱ评分、动脉血乳酸、AGI分级、喂养中断、7 d内喂养总时间、28 d生存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危险剂量EEN组/危险剂量DEN组基线资料,仅喂养中断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安全剂量EEN组与危险剂量DEN组变化趋势相同:I-FABP从D3至D7开始有明显下降趋势( P<0.05);瓜氨酸从D1至D3降低,但从D3至D7开始回升( P<0.05);危险剂量EEN组,I-FABP在监测期内无明显变化( P>0.05);瓜氨酸在D1至D3有明显下降( P<0.05);危险剂量EEN/DEN比较仅D7-I-FA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比较危险剂量EEN/DEN生存曲线,DEN可以提高危险剂量下危重患者早期生存率(Breslow检验 P = 0.0447)。④年龄( OR=1.069, 95% CI: 1.002~1.140, P=0.044)是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BMI( OR=0.772, 95% CI: 0.604~0.987, P=0.039)、无喂养中断( OR=0.044,95% CI: 0.004~0.455, P=0.009)、7 d内喂养总时间( OR=0.959,95% CI: 0.923~0.997, P=0.036)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安全剂量下EEN和危险剂量下DEN能有效地逆转肠细胞的的坏死,促进肠细胞功能的恢复。危险剂量EEN不能明确是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但其不仅增加了喂养中断发生率,从肠道生物标志物的角度也不利于肠细胞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重症喂养流程的早期肠内营养管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基于重症喂养流程的早期肠内营养(EEN)管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态、胃肠道耐受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组,选择六安市中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住院治疗的AECOPD机械通气患者30例为对照组,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的AECOPD机械通气患者3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EEN干预方法,观察组采用基于重症喂养流程的EEN管理干预方法。比较干预后2组患者7 d内热量摄入量及蛋白摄入量,记录患者胃肠道耐受情况及预后情况,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第7天的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结果: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6.37 ± 6.09)岁;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5.49 ± 6.35)岁。干预后,观察组患者7 d内热量摄入量及蛋白摄入量分别为(3 513.62 ± 94.56)kJ/d、(51.06 ± 5.03)g/d,均高于对照组的(2 859.41 ± 87.23)kJ/d、(36.78 ± 3.14)g/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85、13.19,均 P<0.05);干预前2组患者的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7.16 ± 3.42)、(135.43 ± 12.64)g/L和(218.54 ± 15.38)mg/L,均高于对照组的(34.25 ± 4.01)、(127.51 ± 11.12)g/L和(201.33 ± 15.04)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02、2.58、4.38,均 P<0.05);观察组的反流误吸、肠营养中断率均为6.67%(2/30),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和30.00%(9/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32、5.46,均 P<0.05);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分别为(7.62 ± 1.35)、(11.17 ± 2.04)d,均短于对照组的(8.57 ± 1.01)、(12.83 ± 2.1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09、3.04,均 P<0.05)。 结论:基于重症喂养流程的EEN管理干预能够改善AECOPD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其胃肠道耐受情况,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间断肠内营养在心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间断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心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构建心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早期EN喂养方案,前瞻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心脏外科术后的重症患者1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88例和观察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EN喂养方案,观察组采用早期间断EN喂养方案。比较两组患者EN耐受性指标、喂养中断情况、营养相关结局指标及患者预后指标。结果:实施EN期间,观察组腹胀、腹泻、恶心呕吐(或反流)、喂养中断率、中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早期EN 7 d后观察组热卡达标率87.8%,明显高于观察组的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营养相关指标(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实际摄入营养液体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期间断EN方案可改善患者喂养不耐受症状,减少喂养中断次数及时间,提高心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热卡达标率,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促进患者预后及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