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负重与延迟负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脚踝骨折手术后,患者通常被要求在6周内避免行走(延迟负重).手术后2周步行(早期负重)可能是一种安全且可取的康复方案.本研究旨在对比早期负重康复方案与延迟负重康复方案的临床和成本效益.本研究为一项随机、非劣效性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对象为接受了不稳定踝关节骨折的急性手术的患者,被随机分为延迟负重组和早期负重组.排除接受后脚钉治疗、无保护性踝关节感觉(如周围神经病变)、无同意能力或没有能力遵守试验程序的患者.主要治疗结局是在随机分组后4个月,用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评分(OMAS)测量踝关节功能.预先规定的非劣效性OMAS限值为-6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药新药研发中基于人用经验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的设计要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临床试验是中药复方新药研发的重要环节,在"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下,人用经验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其证据质量将决定研发路径.如何基于人用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进一步临床试验成为新药研发的难点.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复方新药临床试验设计的关键要点,以充分利用人用经验,提高临床试验证据的质量.研究内容包括人用经验对临床试验的影响,以及临床试验的研究设计类型、研究对象、数据收集、样本量计算、疗效评价指标和安全性评价指标相关的规定和技术要点.本文旨在帮助研究者在药物研发早期关注中医药在目标适应证方面的优势和临床价值,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类型,确保临床试验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在代谢相关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作为一类新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广泛存在于机体发生代谢异常时的病变组织细胞内。大量动物及临床试验证实,NGAL可在肝脏、肾脏、心脏、胰腺、前列腺及上皮细胞等多种组织中微表达,在肥胖-炎症-代谢综合征及其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各种慢性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炎性反应及肿瘤等疾病中参与机体生理病理过程,本文主要针对NGAL与代谢相关肾损伤的关系进行综述,为临床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异种移植临床试验的有关问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异种移植的发展有望缓解供体器官短缺的状况。目前,基因编辑猪被认为是临床异种移植的理想供体器官来源。在相关技术的推动下,异种移植临床前研究取得了实质性成果,这为开启早期临床试验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近两年,国外该领域的临床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简要概述了国内外异种移植的临床应用进展,从供体猪基因编辑、受试者全程管理原则、伦理和社会心理学三方面讨论异种移植临床试验的关键问题。相信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未来异种移植将逐步转入临床应用,更好地造福人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胆道癌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治疗及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胆道癌是高度异质性、罕见、难治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根治切除率低,传统辅助治疗的效果有限,患者预后较差。免疫疗法开辟了肿瘤治疗新的前沿,其中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治疗极具临床应用前景,相关治疗应用于胆道肿瘤的疗效正在被多项临床试验评估,辨别对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治疗反应及预后有预测价值的生物标志物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本文旨在回顾胆道肿瘤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治疗及如肿瘤突变负荷、DNA错配修复等相关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造成创伤患者后期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过度的炎症反应、免疫功能障碍、凝血纤溶异常以及多器官系统相互作用的网络效应参与了严重创伤后MODS的病理生理过程。早期预警、准确诊断、及时恰当的器官支持和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创伤后MODS患者的不良预后。组织全国专家学者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和评价,综合相关循证医学及临床试验证据,并结合专家经验,着重从创伤后MODS的病理生理机制、预警、诊断、治疗、康复措施等方面编写本专家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加深对创伤致MODS的认知和规范临床救治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神经病变:关注小纤维病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临床上常用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检测方法仅能识别中至重度神经病变,常导致DPN的诊断为时已晚。在DPN早期小神经纤维即会受损,近年来出现了许多针对小神经纤维功能和结构检查的新技术,小纤维损伤和修复的评估可能是评价糖尿病神经并发症治疗临床试验疗效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西南地区主要PICUs中儿童严重脓毒症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中国西南地区主要PICUs内儿童严重脓毒症的发病率、诊治及预后情况。设计:前瞻性观察性多中心研究场所:中国西南部8家PICUs,拥有19(13~24)张床位和1 322(1 066~1 452)年入院人数。对象: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共10 598例患者(29 d~18岁)连续入院。筛查和评估所有患者是否符合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其中10 353例患者因数据不完整或不符合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共识标准而被排除;纳入245例数据完整患者。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最终纳入245例诊断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患者,纳入率2.3%,其中男性占64.0%,<5岁占80.8%,农村患者占60.8%,呼吸系统是观察到功能不全的最常见器官(76.7%),也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37.6%)。主要治疗方法为抗生素(99.0%),免疫球蛋白(88.3%),机械通气(78.4%),血管活性药物输注(59.6%)和皮质类固醇(46.1%)。188例呼吸功能不全患者中,173例(92%)需要机械通气,39例(20.7%)符合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死亡7例(7/39,17.9%)。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123.5(35.25~226.00)h和2(1~5)d。86%患者在脓毒症被识别时已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31%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住院病死率为18.8%。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中国西南地区主要PICUs儿童严重脓毒症的发病率,治疗和预后。病死率仍然很高。因此改善临床诊治和实施大规模临床试验以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十分必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基础上口服克拉霉素可改善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反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者是基于观察性研究和荟萃分析的结果,而不是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近期希腊学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明确在此类人群中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能否改善早期临床反应(CAP的新监管终点),并探讨了调节宿主炎症反应对这一结果的可能贡献。ACCESS试验是一项3期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希腊公立医院的18个内科部门招募了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2分、降钙素原(PCT)≥0.25 μg/L的CAP成人住院患者。患者通过计算机生成的区组被随机分配(1∶1)至标准治疗药物(包括静脉注射第三代头孢菌素或静脉注射β-内酰胺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加口服安慰剂组或口服克拉霉素组(每次500 mg,每日2次),连续7 d。主要复合终点为患者在72 h后(即治疗第4天)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早期临床反应指标呼吸道症状严重程度评分下降50%或以上;②早期炎症反应指标SOFA评分下降至少30%,或PCT动力学良好(定义为比基线下降≥80%,或PCT<0.25 μg/L),或两者兼有。随机分配并接受分配治疗的参与者被纳入主要分析人群。结果显示:278例患者于2021年1月25日至2023年4月11日入组,被随机分配接受标准疗法+克拉霉素组(139例)或标准疗法+安慰剂组(139例)。在主要终点分析中,克拉霉素组有134例患者(5例撤回同意),安慰剂组有133例患者(6例撤回同意)。克拉霉素组有91例患者(68%)达到了主要终点,安慰剂组有51例患者(38%)达到了主要终点〔两组差异为29.6%,95%可信区间(95% CI)为17.7~40.3;优势比( OR)=3.40,95% CI为2.06~5.63, P<0.000?1〕。克拉霉素组58例(43%)患者和安慰剂组70例(53%)患者在治疗中突发严重不良事件〔TEAE;差异为9.4%(95% CI为-2.6~20.9); OR=1.46,95% CI为0.89~2.35, P=0.14〕;经判定,所有严重TEAE均与治疗分配无关。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克拉霉素可改善CAP患者早期临床反应,减轻炎症负担,其获益机制与免疫反应变化有关,表明治疗CAP住院患者时,在β-内酰胺类药物基础上加用克拉霉素对于实现早期临床应答和尽早减轻炎症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角膜交联术后上皮修复及泪膜稳定性促进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液对圆锥角膜患者接受强化的跨上皮角膜交联术后早期上皮修复及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连续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进展期圆锥角膜并拟进行强化的离子电渗法跨上皮角膜交联术的患者66例66眼,其中男37例,女29例,平均年龄(21.27±3.8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例33眼,分别使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和rh-EGF滴眼液点眼。在术前和术后第1、3、5、7、14、28天时对2个组患者分别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估、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检查、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非接触式眼压测量、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球结膜充血程度评估、泪液分泌试验、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测定、泪河高度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第7天,2个组患眼OSDI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加,试验组患眼OSDI值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角膜胶原交联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患眼角膜上皮染色评分值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组别=16.701, P<0.01; F时间=454.418, P<0.01),其中术后第3天和第5天,试验组患眼角膜上皮染色评分分别为1.79±0.65和0.91±0.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0±0.68和1.55±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术后第3天和第5天,试验组患眼球结膜充血程度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患眼NIBU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组别=13.084, P<0.01; F时间=34.383, P<0.01)。2个组术后第7、14和28天时NIBUT值均较术前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回升;术后第7天和第14天,试验组患眼的NIBUT值分别为(8.18±2.26)s和(9.49±1.95)s,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3±2.33)s和(7.52±2.2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2个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患眼的眼压、视力变化以及泪液分泌量、泪河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rh-EGF对圆锥角膜患者接受强化的跨上皮角膜交联术后上皮修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眼角膜交联术后早期不适,促进泪膜稳定性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