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液灌流早期临床指标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行血液灌流患者早期相关临床指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 2018 年 3 月至 2022 年 10 月收治的 91 例重度AOP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体质量指数(BMI)、服毒量、服毒至洗胃时间、血液灌流次数、白细胞计数(WB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淋巴细胞计数、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K+、Na+、Cl-以及炎症因子水平、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 72h内预后将患者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早期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OPP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死亡组年龄明显高于存活组,合并冠心病比例、服毒量、服毒至洗胃时间、入院时WBC、ALT、TNF-α、IL-1β、IL-6 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血液灌流次数、TBil、ChE活性、PaCO2 水平均明显低于存活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毒量、血液灌流次数、ALT、ChE活性、TNF-α均是影响AOPP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865(1.032~3.370)、2.282(1.406~3.703)、2.522(1.258~5.057)、2.843(1.036~7.802)、2.077(1.107~3.897),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服毒量、血液灌流次数、ALT、ChE活性、TNF-α及上述指标联合检测对AOPP患者预后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以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最高,ROC曲线下面积(AUC)=0.976,95%CI为 0.919~0.996;其预测AOPP患者预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100.0%和 85.7%,均P<0.05;随着血液灌流次数的增多,与入院时比较,患者WBC、ALT、AST、TBil、血肌酐(SCr)、ChE活性、TNF-α、IL-1β、IL-6 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PaCO2、PaO2 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均P<0.05).结论 重度AOPP患者早期服毒量、血液灌流次数、ALT、ChE活性、TNF-α有助于预测短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液净化对急性虫螨腈中毒的清除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依据血药浓度评估血液净化技术对急性虫螨腈中毒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救治提供经验。方法:2022年本院收治2例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急性虫螨腈中毒患者,动态监测血液中虫螨腈及其高毒性代谢产物溴代吡咯腈浓度,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例1摄入13 h后给予首次血液灌流,灌流l h时溴代吡咯腈浓度下降率为28.82%,灌流2 h时回升并超过灌流前水平。完成3次血液灌流后,血液中虫螨腈、溴代吡咯腈浓度仍超过首次灌流前浓度,分别达到248 ng/mL和1 307 ng/mL。摄入130 h后血虫螨腈浓度呈下降趋势,溴代吡咯腈浓度在130h达峰值3 164 ng/mL,178 h下降至2 707 ng/mL。病例2在摄入150 h后血液中虫螨腈、溴代吡咯腈浓度分别达到392 ng/mL和7 733 ng/mL,进行四次血液灌流,首次血液灌流后血液中虫螨腈浓度下降率37.75%,溴代吡咯腈浓度下降率为38.02%。给予持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 CVVHDF)治疗85 h,溴代吡咯腈浓度维持在4 234~6 410 ng/mL。预后:病例1随访至12 d后失访,未查证到死亡信息;病例2死亡,生存期为247 h。结论:血液灌流仅可部分清除溴代吡咯腈,CVVHDF清除溴代吡咯腈能力差。虫螨腈和溴代吡咯腈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大,摄入后快速进入各组织,易在脂肪等组织蓄积,其后缓慢释放回血液,在血液中停留时间较长,虫螨腈的峰值浓度出现早于溴代吡咯腈。临床医生应重视早期消化道清除毒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升压药物导致肢端缺血坏死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休克是指机体在遭受严重的失血失液、严重创伤、感染等强烈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不足,致细胞缺血、缺氧,导致危及生命的急性循环衰竭。一些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微循环受损,包括皮肤瘀斑、肢端发绀、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等 [1]。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收治的患者中有多达1/3的患者伴有循环性休克 [2],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当患者经及时、充分的液体复苏后,仍无法维持血压,此时,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而休克本身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可能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本文主要对2021年本科室收治的1例循环衰竭大剂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导致肢端末梢循环障碍的患者进行分析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血液净化治疗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HSAP)患者早期选择不同方式血液净化后,其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淀粉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 Ⅱ评分)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2例HSAP患者,按照血液净化方式不同分为血浆置换组(46例)和血浆分离+灌流组(46例)。比较两组治疗后TG、TC、PCT、CRP、血淀粉酶的清除效果,以及APACHE Ⅱ评分改善情况。结果:血浆置换组治疗3次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血浆分离+灌流组,未愈率明显低于血浆分离+灌流组( P<0.05)。血浆置换组治疗3次后的TG、TC、PCT、CRP、血淀粉酶水平及APACHE Ⅱ评分均呈持续下降趋势,且不同时间点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血浆分离+灌流组( P<0.05)。 结论:血浆置换治疗HSAP安全、有效,与血浆分离+灌流治疗比较,其清除TG、TC、PCT、CRP、血淀粉酶的作用更明显,APACHE Ⅱ评分改善更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严重苯酚烧伤合并急性中毒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18年4月26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1例经外院转入的严重苯酚烧伤合并急性中毒的55岁男性患者。该患者伤后很快出现意识模糊、躁动等中枢神经症状及无尿、呼吸功能衰竭,经院前自救及院内创面洗消减少酚吸收、快速大量补液及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加快酚排泄、脏器功能维护等一系列措施,中毒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最终得以成功救治,于伤后29 d出院。本病例提示,早期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救治严重苯酚烧伤合并急性中毒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敌草快的人体毒代动力学及血液灌流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敌草快(diquat,DQ)在人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特点,并通过血浆中DQ浓度评估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对DQ的清除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确诊的急性口服DQ中毒患者,通过收集患者入院即刻、入院后2、4、8、12、18、24、30、36、42、48、60、72、96、120 h和每次HP前后的血浆,及入院即刻、入院后0~2 h、2~4 h、4~8 h、8~12 h、12~18 h、18~24 h、24~30 h、30~36 h、36~42 h、42~48 h、48~60 h、60~72 h、72~96 h、96~120 h患者的尿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样本中DQ浓度进行测定。结果:本研究纳入8例急性DQ中毒患者,由于服药至入院时间较长,入院后血浆DQ浓度均未出现上升期,而是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早期下降较快,呈对数形式,从口服DQ后可持续24~48 h,之后下降速度较慢。经HP治疗后,患者血浆毒物浓度明显下降,HP治疗前中毒患者血浆DQ浓度为40.0(22.5,219.5)ng/mL,HP治疗后患者血浆DQ浓度为27.40(9.45,101.95)ng/mL,下降(42.9±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408, P=0.001),但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浓度反弹上升。尿中DQ的排泄不以恒速进行,早期尿中DQ排泄速度较高,之后逐渐降低,口服DQ后48~72 h基本排泄完全。 结论:DQ在体内可被快速消除,其中尿液是DQ主要排泄途径,口服DQ后48 h内排泄速度较高。HP可明显降低血浆DQ浓度,且早期HP的清除率较高,但在HP后短时间内血浆DQ浓度出现反弹上升,提示DQ在体内存在明显的再分布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糖目标管理联合早期血液灌流对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炎性反应和应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糖目标管理联合早期血液灌流对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患者机体炎性反应和应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附属周口市中心医院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HL-AP患者15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53例。三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采用血糖目标管理治疗,B组采用早期血液灌流治疗,C组采用血糖目标管理联合早期血液灌流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7 d后检测炎性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降钙素原(PCT)、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测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应激指标,包括脂质过氧化氢(LHP)、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s)、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肾上腺素(E)和皮质醇;肠黏膜屏障指标,包括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和内毒素;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小板黏附率、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高切和血栓长度。记录恢复指标(尿淀粉酶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和疗效。结果:三组治疗前各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7 d后,C组IL-10、CAT和GSH-Px明显高于A组和B组,IL-18、NF-κB p65、TNF-α、sICAM-1、PCT、HMGB1、LHP、AOPPs、E、皮质醇、D-乳酸、DAO和内毒素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指标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7 d后,C组血小板黏附率、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高切和血栓长度明显低于A组和B组,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尿淀粉酶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和B组[(5.73 ± 0.64)d比(7.49 ± 0.89)和(7.26 ± 0.85)d、(2.45 ± 0.31)d比(5.76 ± 0.73)和(5.83 ± 0.79)d、(2.69 ± 0.42)d比(6.04 ± 0.81)和(6.07 ± 0.82)d、(1.87 ± 0.29)d比(3.58 ± 0.45)和(3.65 ± 0.46)d、(15.24 ± 1.76)d比(18.61 ± 2.29)和(18.78 ± 2.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与B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90.57%(48/53)比67.92%(36/53)和60.38%(3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血糖目标管理联合早期血液灌流治疗HL-AP可通过有效降低炎性反应和应激状态,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进而促进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早期血液灌流结合规范化急救护理对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抢救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早期血液灌流(HP)结合规范化急救护理对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抢救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AOPP患者1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规范化管理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临床指标、抢救结局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HP结合规范化急救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胆碱酯酶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早期HP结合规范化急救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AOPP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胆碱酯酶的占比,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抢救结局可起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35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收治的35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总结。结果:35例患者中,引起或可能引起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药物有10类,致病药物中以抗生素最多见,其次为别嘌呤醇、抗癫痫药、非甾体抗炎药。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肝功能损害等。皮疹表现多样,65.71%(23/35)的患者表现为发疹样皮疹。主要治疗方法为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必要时可联合免疫抑制剂和血液灌流。结论:如患者有明确的用药史,出现皮疹、高热、淋巴结肿大,检查结果出现嗜酸性粒细胞、转氨酶升高等,应高度怀疑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群蜂蜇伤三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19年9月至11月,至医院先后就诊收治3例被马蜂群蜇伤的患者,入院时均表现为急性过敏性休克,并伴有不同程度器官功能损伤。经过血液灌流合并连续型血液透析治疗,以及激素冲击等内科综合治疗,最终1例患者救治成功,2例不愈出院。群蜂蜇伤可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及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过敏性休克、横纹肌溶解、血管内溶血、凝血功能异常、急性肝肾功能损伤、以及心肌损害等多器官功能受损甚至衰竭,是临床上的急危重症,死亡率较高。群蜂蜇伤应尽早就医,早期防治多脏器功能不全,选择准确的血液净化及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增加救治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