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集束化康复治疗对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集束化康复治疗对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00例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集束化康复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的变化,并统计两组患者呼吸困难和胸闷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咳嗽改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呼吸困难和胸闷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咳嗽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两组CRP、TNF-α、IL-6、IL-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CRP、TNF-α、IL-6、IL-1水平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两组CPIS、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CPIS、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28 d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早期集束化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CPIS、APACHEⅡ、SOFA评分,减少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情绪、膀胱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情绪、膀胱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情绪、膀胱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实施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膀胱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将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应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护理中,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促进其膀胱功能恢复,提升其生活质量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急性肾损伤不容忽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2019年12月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2020年1月31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此次COVID-19重症比例高达20%以上。重症COVID-19患者除呼吸系统为病毒的主要靶器官外,肾脏也是主要受累器官之一,且COVID-19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救治COVID-19患者的临床实践中应做到规范化的AKI集束化防治(5R原则):风险筛查(Risk)、早期识别(Recognition)、及时处理(Response)、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hy)及肾脏康复(Recovery)来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干预措施对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不同干预措施对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的效果。方法:通过系统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权威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11月发表的有关不同干预措施对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关键数据提取。采用网状Meta分析评估各干预措施对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的影响,并绘制漏斗图。结果:共纳入37个RCT,包括3?977例重症患者,其中试验组2?041例,对照组1?936例;涉及13种干预方式,包括常规护理(UC)、早期活动(EA)、早期综合康复(ECR)、早期肺康复(EPR)、集束化干预策略(CS)、镇静镇痛集束护理(SACN)、音乐疗法(MT)、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NMES)、改良宣教与探视(MV)、虚拟现实(VR)、耳穴贴压(APS)、穴位针(AA)、联合干预(COR)。网状Meta分析显示,MV在改善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方面明显优于COR〔标准化均数差( SMD)=-2.35,95%可信区间(95% CI)为-4.30~-0.39〕、EPR( SMD=-2.59,95% CI为-4.81~-0.37)、UC( SMD=-4.10,95% CI为-5.71~-2.49)。COR在缩短ICU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UC( SMD=-5.72,95% CI为-10.07~-1.37)。疗效排序结果显示,在机械通气时间方面,MV的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85.4%)=EA(85.4%)>AA(74.9%)>NMES(63.1%)>ECR(51.7%)>CS(48.8%)>SACN(34.3%)>COR(29.4%)>EPR(26.1%)>UC(0.7%);在ICU住院时间方面,COR的SUCRA(82.3%)>APS(79.7%)>MV(77.7%)>EPR(68.0%)>NMES(57.6%)>CS(54.4%)>ECR(51.1%)>SACN(41.9%)>MT(39.8%)>EA(39.3%)>AA(33.0%)>VR(15.4%)>UC(9.8%)。对ICU住院时间的漏斗图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发表偏倚较小。 结论:MV和COR可能是缩短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较为有效的干预方式,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该结论还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专案改善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专案改善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中应用的效果。方法:2018年6月—2019年3月在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骨关节科,成立专案改善小组,以专案改善实施前的5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为改善前组,专案改善实施后的58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为改善后组,应用专案改善方法分析,分别从制订并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标准化方案、完善集束化疼痛管理策略、完善科室引流管管理执行标准等方面进行改善。比较两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专案改善实施后,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缩短至(21.49±4.94)h,患者术后直腿抬高时间缩短至(32.10±11.48)h、屈膝90°时间缩短至(23.08±5.93)h,术后住院时间缩短至(4.12±1.03)d,与改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6.06、-5.37、-6.88、-10.37; P<0.01)。专案实施前后伤口渗血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术后便秘发生率由改善前的17.9%(10/56)下降至3.4%(2/58),患者术后直立不耐受由改善前5.4%(3/56)上升至20.7%(1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6.28、4.36; P<0.05)。 结论:专案改善的实施,缩短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有利于降低术后便秘发生率,加快膝关节功能康复进程,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早期中西医结合集束化干预策略对预防ICU获得性衰弱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中西医结合集束化干预策略对预防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ICU收治的7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按照ICU护理常规给予肢体气压治疗和四肢康复锻炼等,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循序渐进的早期中西医结合集束化干预。干预后比较2组患者的ICU获得性衰弱(ICUAW)发生率、肌力、巴氏指数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肌力评分分别为(53.23 ± 5.94)、(43.94 ± 12.58)分,巴氏指数评分分别为(79.57 ± 7.80)、(66.14 ± 19.25)分,ICUAW的发生率分别为17%(6/35)、46%(16/35),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62.26 ± 72.27)、(254.06 ± 126.22) h,ICU住院时间分别为(12.20 ± 4.98)、(15.57 ± 6.04) d,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8.83 ± 6.76)、(23.09 ± 7.88)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82~3.69, χ2值为6.63, P<0.05或0.01)。 结论:早期中西医结合集束化干预策略能够降低危重症患者的ICUAW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肌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集束化管理策略在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策略在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中的干预效果。方法:以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入住山西省汾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的72例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常规对照组)和集束化早期活动干预组(集束化组),每组36例。常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抬高床头、2 h翻身扣背、每日唤醒、气道湿化管理、预防消化道溃疡、镇痛镇静管理、预防深静脉栓塞、管道管理,根据病情变化定期监测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等指标,以及预防误吸、预防细菌定植、正确执行手卫生等措施;集束化组在执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增加早期活动策略,首先成立专业团队,培训掌握标准,团队确定方案并实施4级活动方案,辅以心理干预,同时确定终止标准,质量控制。评价两组在撤离机械通气后1 h ICU获得性衰弱(ICU-AW)、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谵妄的发生情况,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结果:与常规对照组比较,集束化组ICU-AW、VAP和谵妄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ICU-AW发生率:36.11%比69.44%, χ2=8.025, P=0.005;VAP发生率:8.33%比30.56%, χ2=5.675, P=0.017;谵妄发生率:5.56%比36.11%, χ2=10.180, P=0.001),且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d:7.13±1.34比10.46±1.48, t=-10.145, P<0.001),ICU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d:9.03±2.43比13.06±3.63, t=-5.535, P<0.001)。 结论:实施集束化护理管理策略早期活动可以促进机械通气患者病情康复,改善预后,并提高生活质量,效果明显,有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日间手术模式下机器人辅助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的护理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总结日间手术模式下机器人辅助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0年8月至2022年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完成日间手术模式下机器人辅助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患儿58例,均予精细个体化护理.护理要点包括入院前开展"teach-back"理念下的健康宣教,实施个体化营养管理方案,制定并实施集束化术前护理方案,术后行动态生命体征监测,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早期进食及活动,多模式策略下分层疼痛管理,观察及护理术后常见并发症,出院后行动态追踪式随访了解患儿进食、活动、伤口愈合等并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 58例患儿均于24 h内顺利出院,其中术后出现皮下气肿、喉返神经损伤导致声音嘶哑各1例.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未见异常.结论 日间手术模式下机器人辅助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的围术期,实施精细个体化护理,有利于患儿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7例A型主动脉夹层重度肥胖患者围手术期呼吸道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总结27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重度肥胖患者围手术期呼吸道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如下.术前积极干预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避免胸腹内压急剧升高.术中做好困难气道的管理及急救护理配合;落实集束化肺功能保护措施.术后优化体位管理;实施肺膈肌保护策略;采用渐进式降级脱机疗法,增强呼吸肌耐力;加强肺部感染的监控;开展早期康复及心理疏导.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26例痊愈出院,1例脱机困难予气管切开并转入呼吸康复医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早期肺康复联合ESCAPE集束化护理对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讨早期肺康复联合ESCAPE集束化护理对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VIDD)的影响.方法:将 2023 年 2 月 1 日~12 月 31 日综合ICU收治的 41 例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20 例和对照组 21 例,其中实验组 3 例、对照组 4 例因转出ICU而脱落,最终纳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17 例.实验组给予早期肺康复训练联合ESCAPE集束化护理,对照组给予ESCAPE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膈肌移动度及增厚率、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结果:实验组治疗后膈肌移动度高于治疗前(P<0.05),膈肌增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CPIS、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早期肺康复联合ESCAPE集束化护理可改善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移动度,降低肺部感染发生风险、改善健康状况,减轻膈肌萎缩,控制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