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脑出血合并吞咽障碍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诺谟图构建及防护对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ACH)合并吞咽障碍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确定有效防护对策,以降低营养不良发生风险.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2022 年 10 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收治的 350 例ACH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 7∶3 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n=245)和验证组(n=105),根据营养不良发生风险分为营养不良亚组和营养良好亚组,统计建模组患者一般资料,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ACH合并吞咽障碍患者营养不良影响因素,构建诺谟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分析诺谟图预测效能.结果 350 例ACH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营养不良占比 65.71%(230 例);Lasso筛选变量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入院时营养不良、营养支持、吞咽障碍程度、低蛋白血症、吞咽功能训练、年龄及糖尿病均为患者营养不良影响因素(P<0.05);在建模组绘制诺谟图模型显示,AUC为 0.932,敏感度为 81.50%,特异度为 95.20%,表现出良好预测效能.结论 ACH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受入院时GCS评分、营养支持、入院时营养不良、吞咽障碍程度等因素影响,继发营养不良风险较高,临床可结合本文分析预测患者营养不良风险,并加强对症干预,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鹅膏菌中毒患者临床指标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与预后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并比较不同预后鹅膏菌中毒患者的临床指标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寻找潜在预后指标。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21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急诊科收治的52例鹅膏菌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入院时的临床指标〔平均动脉压(MAP)、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慢性肝衰竭(CLIF)-SOFA评分、欧洲慢性肝衰竭研究基金会器官衰竭评分(CLIF-C OF)〕,以及28 d预后。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判断不同预后两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对鹅膏菌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共45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28 d存活38例,死亡7例。死亡组患者凝血指标PT、APTT、INR及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SOFA、CLIF-SOFA、CLIF-C OF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T(s):69.59±15.94比25.99±4.64,APTT(s):83.44±17.82比42.64±3.79,INR:6.13±1.47比2.07±0.33,SOFA评分(分):11.57±1.38比6.03±0.77,CLIF-SOFA评分(分):9.86±2.17比5.55±0.67,CLIF-C OF评分(分):11.71±0.97比8.37±0.35〕,PLT明显低于存活组(×10 9/L:80.57±29.65比169.60±1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两组一般资料及其他临床指标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凝血指标PT、APTT、INR、PLT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SOFA、CLIF-C OF对鹅膏菌中毒患者预后均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75。凝血指标的敏感度均达85%以上,其中INR的AUC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0.88 〔95%可信区间(95% CI)为0.74~1.00〕和83.0%;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的敏感度均为100%,其中CLIF-C OF评分的AUC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0.86(95% CI为0.74~0.99)和66.0%。 结论:INR和CLIF-C OF评分可以用于鹅膏菌中毒患者不良预后的评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低能量密度和高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9年1至3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烧伤中心烧伤与皮肤外科门诊收治45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1~4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能量密度组和高能量密度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压力治疗和药物治疗,低能量密度组给予4.0~6.5 J/cm 2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高能量密度组给予6.6~9.0 J/cm 2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激光治疗。间隔3~4周治疗1次,直至瘢痕形成6个月时结束治疗。治疗前和瘢痕形成6个月时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VSS)行瘢痕评估,并记录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根据数据性质,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t检验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VSS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低能量密度组较治疗前降低( P值均<0.05),3组瘢痕V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瘢痕色泽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低能量密度组较治疗前降低( P<0.05),3组瘢痕色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治疗后患者满意率对照组为6.67%(1/15),高能量密度组为13.33%(2/15),低能量密度组为66.67%(10/15),低能量密度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 P<0.05)。(4)治疗后低能量密度组红斑或紫癜持续时间比高能量密度组明显缩短( P<0.05);治疗后低能量密度组未见水泡,高能量密度组出现水泡者10例,高能量密度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低能量密度组。 结论:低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优于高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4.0~6.5 J/cm 2是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推荐能量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性切除全腹腔镜Overlap吻合与腹腔镜辅助端侧吻合的短期安全性比较: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性切除后全腹腔镜Overlap吻合与腹腔镜辅助端侧吻合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短期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其中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1月至2023年7月收治89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36例和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2021年9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收治14例,共计139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分析。全组男性107例(77.0%),女性32例(23.0%);年龄(62.5±9.3)岁。48例行全腹腔镜Overlap吻合(Overlap吻合组),91例行腹腔镜辅助端侧吻合(端侧吻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信息、病理结果、术后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Overlap吻合组与端侧吻合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Overlap吻合组与端侧吻合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7.2±60.1)min比(262.8±70.6)min, t=0.370, P=0.712],但Overlap吻合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少[100(50,100)ml比100(50,175)ml, Z=2.776, P=0.005]。与端侧吻合组比较,Overlap吻合组可获得更长的肿瘤距离上切缘[(1.7±1.0)cm比(1.3±0.9)cm, t=2.487, P=0.014],更长的肿瘤距离下切缘[(9.5±2.9)cm比(7.9±3.5)cm, t=2.667, P=0.009]。与端侧吻合组比较,Overlap吻合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更早[1.0(1.0,2.0)d比2.0(1.0,3.0)d, Z=3.117, P=0.002],首次饮水时间更早[(4.7±2.6)d比(6.2±3.0)d, t=2.851, P=0.005],首次进食时间更早[(6.0±2.7)d和(7.1±3.0)d, t=2.170, P=0.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住院费用较高[(113 105.5±37 766.3)元比(97 250.2±27 746.9)元],差异有统计学意( t=2.818, P=0.006)。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总数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Overlap吻合组与端侧吻合组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2.9%(11/48)和19.8%(18/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7, P=0.831);进一步比较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Z=0.406, P=0.685)。 结论:全腹腔镜Overlap吻合和腹腔镜辅助端侧吻合均可用于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根治手术,全腹腔镜Overlap吻合可获得更好的上切缘和下切缘,更有利于术后恢复;但端侧吻合费用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表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和胰管扩张的胰腺分裂症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胰腺分裂症。患者因腹痛,淀粉酶升高,CT提示胰头占位性病变,伴胰腺扩张,予ERCP治疗并发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行EUS假性囊肿穿刺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为进一步诊疗就诊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后予输血、止血等内科治疗,行急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止血,病情明显好转。复查CT仍见胰管扩张。为明确其原因,予完善MRCP、EUS检查,考虑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可能,最终通过ERCP明确胰管扩张的原因为胰腺分裂,予胰管支架置入。经过3个月随访,未发现患者腹痛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初步疗效分析(附9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8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由同一术者完成的9例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56~78岁,平均65.6岁。复发性膀胱肿瘤7例,初发2例;6例既往曾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有膀胱部分切除术史。手术方法:均采用经脐单一切口4.5~5.5 cm,建立单孔机器人操作通道,安装达芬奇Si机器人手术系统1号、2号臂,采用镜头30°向上,在镜下依次行全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体外完成尿流改道。其中1例女性患者同时行子宫及阴道前壁切除。结果:9例手术均经脐单通道顺利完成,均未增加辅助孔,无中转普通腹腔镜或开放手术。尿流改道包括输尿管皮肤造口2例,回肠代膀胱5例,原位新膀胱2例。手术时间280~600 min,平均437.8 min;术中出血量100~450 ml,平均227.8 ml;无术中输血病例。术后肠道恢复时间2~4 d,平均3.1 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16 d,平均8.3 d;术后住院时间6~13 d,平均7.7 d。1例回肠代膀胱患者术后出现肠梗阻,予留置胃管、禁食等对症治疗后治愈,余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理分期:T 2aN 0M 0期6例,T 2bN 0M 0期1例,T 3aN 3M 0期1例,T isN 0M 0期1例;手术切缘均为阴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总数12~46枚,平均23.7枚。随访9~12个月,平均10.3个月。所有病例切口均愈合良好,无肾积水和输尿管狭窄,无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对于有经验的术者,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尿流改道术手术切口小、恢复快,短期肿瘤控制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周血炎症指标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免疫治疗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炎症指标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NSCLC-COPD)患者免疫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接受至少2次免疫治疗的178例Ⅲ、Ⅳ期NSCLC-COPD患者资料,收集治疗前2周内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基线血液检测指标。随访截至2022年2月7日。应用X-tile软件确定外周血炎症指标的cut-off值,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的影响因素。结果:178例患者中,男174例(97.8%),女4例(2.2%);年龄42~86(64.3±8.3)岁;免疫单药治疗30例(16.9%),免疫联合化疗治疗114例(64.0%),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21例(11.8%),免疫联合放疗13例(7.3%)。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95% CI:13.6~15.3个月)。客观缓解率(ORR)为44.9%(80/178),疾病控制率(DCR)为90.4%(161/178),中位PFS为14.6个月(95% CI:11.6~17.6个月),中位OS为25.7个月(95% CI:18.0~33.4个月)。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IL-6>9.9 ng/L( HR=5.885,95% CI:2.558~13.543, P<0.01)、TNF-α>8.8 ng/L( HR=3.213,95% CI:1.468~7.032, P=0.003)、IL-8>202 ng/L( HR=2.614,95% CI:1.054~6.482, P=0.038)、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2 003.95( HR=2.976,95% CI:1.647~5.379, P<0.001)是PFS的危险因素,晚期肺癌炎症指数(ALI)>171.15是PFS的保护因素( HR=0.545,95% CI:0.344~0.863, P=0.010);IL-6>9.9 ng/L( HR=6.124,95% CI:1.950~19.228, P<0.002)、乳酸脱氢酶(LDH)>190.7 U/L( HR=2.776,95% CI:1.020~7.556, P=0.046)、SII>2 003.95( HR=4.521,95% CI:2.241~9.120, P<0.001)是OS的危险因素,ALI>171.15是OS的保护因素( HR=0.434,95% CI:0.243~0.778, P=0.005)。 结论:基线高水平IL-6、TNF-α、IL-8、SII、LDH和低水平ALI是接受免疫治疗晚期NSCLC-COPD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囊癌根治性手术后教科书式结局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胆囊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后达成教科书式结局(TO)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预测达成TO的列线图,并进行初步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肝胆胰外科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一科接受根治性手术的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纳入232例患者,其中男性114例,女性118例,年龄(61.0±9.8)岁。根据是否达成TO分为TO组( n=86)和非TO组( n=146)。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O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一致性曲线图和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列线图预测与实际达成TO的一致性。 结果:TO组胆囊癌患者术后1、3年累积生存率为86.0%、62.8%,优于非TO组46.6%、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0.74, 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高( OR=0.16,95% CI:0.03~0.79, P<0.001)和颈管部胆囊癌( OR=0.14,95% CI:0.02~0.94, P=0.004)达成TO概率低,而肿瘤分化程度越高( OR=7.08,95% CI:1.34~37.56, P=0.001)越容易达成TO。ROC曲线显示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4(95% CI:0.79~0.90),提示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一致性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χ 2=5.77, P=0.673)显示该模型预测TO和实际发生率一致性较好。 结论:肿瘤T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部位是胆囊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后达成TO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达成TO的性能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我效能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对暴露部位烧伤整形患者不良情绪、应对方式及综合健康状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对暴露部位烧伤整形患者不良情绪、应对方式及综合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暴露部位烧伤整形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烧伤整形手段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提升自我效能及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不良情绪、应付方式及综合健康状况。结果:实施自我效能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焦虑、忧郁不良情绪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面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消极应对"回避"和"逃避"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综合健康状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自我效能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和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有效改变患者的应对方式,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综合健康状况水平,对患者获取良好预后及重新树立自信心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临床及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OVID-19相关AMN患者12例24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IR)、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视野检查以及全身肺部CT、实验室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均给予口服甲钴胺、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治疗6例。随访时间4周。回顾分析患眼临床表现和多模式影像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12例24只眼中,男性1例2只眼,女性11例22只眼;年龄(29.00±5.17)岁。出现流感症状并确诊COVID-19至出现双眼视力下降的时间为1~2 d。急性期(COVID-19后出现眼部症状至就诊时的病程1~5 d)、进展期(病程>5 d)分别为5例10只眼和7例14只眼。患眼BCVA 0.02~0.9。肺部CT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患眼黄斑区均可见片状深红色病灶;IR表现为黄斑区弱反射灶;OCTA表现为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降低16只眼。OCT检查,急性期可见外核层(ONL)和(或)外丛状层(OPL)强反射带伴其下椭圆体带(EZ)、嵌合体带(IZ)弱反射;进展期部分ONL变薄,EZ、IZ连续性中断。横断面(en-face)OCT检查,急性期ONL/EZ可见边界清晰的强反射区域;进展期ONL/EZ无强反射区域,仅见EZ/IZ与IR所示大小形状一致的弱反射区域。随访期间,急性期5例患者均主诉视力提高、暗点缩小;进展期7例患者视力及视野变化不明显。急性期10只眼,OCT B扫描1周内ONL、OPL强反射带逐渐消失;en-face OCT可见ONL/EZ强反射灶在1~2周内逐渐缩小消退,始终可见EZ/IZ大小形态基本不变的弱反射区。结论:COVID-19相关AMN特征性表现为IR弱反射病灶;OCT急性期ONL、OPL强反射带,进展期EZ、IZ连续性中断;en-face OCT急性期ONL/EZ可见强反射区域,并可观察到1~2周内逐渐缩小消退,任何时期均可见EZ/IZ与IR所示大小形状一致的弱反射区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