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晶状体保护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人工晶状体(IOL)保护下超声乳化手术(PHACO)对硬核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Emery分级Ⅳ~Ⅴ级的硬核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HACO组、IOL保护PHACO组和囊外白内障摘除术(ECCE)组,分别行常规PHACO、IOL保护下的PHACO和ECCE,每组40例40眼。最终99例受试者完成随访,其中PHACO组30例30眼,IOL保护PHACO组35例35眼,ECCE组34例34眼。记录各组总手术时间、术中超声乳化时间、累计释放能量。术后随访3个月,检测并比较3个组患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角膜六角形内皮细胞比率(6A)、角膜散光值,不同等级裸眼远视力的眼数分布;记录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IOL保护PHACO组与PHACO组超声能量及超声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691、0.982)。IOL保护PHACO组和PHACO组总手术时间分别为(38.81±2.73)和(36.45±3.45)min,明显短于ECCE组的(69.60±4.3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术前3个组患者年龄、性别、晶状体核硬度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个月,PHACO组和IOL保护PHACO组裸眼视力较高的人数较ECCE组高( P=0.006、0.007);IOL保护PHACO组的ECD和6A分别为(2 155.57±177.88)/mm 2和(41.31±5.18)%,均显著高于PHACO组的(1 912.64±224.11)/mm 2和(36.18±3.27)%,IOL保护PHACO组的CV为(50.34±5.90)%,低于PHACO组的(55.67±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7、0.003、0.005)。术后1周和3个月,IOL保护PHACO组的角膜散光度数均显著低于ECCE组,且高于PHAC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IOL保护下的PHACO相对常规PHACO可有效减少超声能量对角膜内皮的损伤,相对ECCE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炎症反应,且并未明显增加术后角膜散光。IOL保护下的PHACO是硬核白内障患者一种有效的改良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飞秒激光辅助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糖尿病合并不同核硬度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核硬度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特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非随机对照试验。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潍坊眼科医院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161例(161只眼),其中男性73例,女性88例,年龄(65.9±5.23)岁。根据患者意愿,将选择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101例患者作为A组,选择飞秒激光辅助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60例作为B组。并根据晶状体Emery-Little分级,将两组中Ⅰ、Ⅱ级核的患者分别纳入A1和B1组,Ⅲ级核分别纳入A2和B2组,Ⅳ级核分别纳入A3和B3组。比较两组患者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和超声乳化累积释放能量(CDE)。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采用角膜内皮显微镜获取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CCT)、内皮细胞密度(ECD)、变异系数(CV)、六边形细胞比例(HEX),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A组和B组患者术中EPT分别为(6.52±4.93)和(5.63±4.31)s,CDE分别为11.57%±5.21%和10.68%±6.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中不同白内障核硬度的患者术中EPT及CDE比较,A1和B1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2和B2、A3和B3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CCT均较术前增加。A1和B1组术后不同时间CC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2和B2、A3和B3组术后1 d、术后1周CC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组明显低于A组。而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ECD均较术前减少。A1和B1组术后不同时间EC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2和B2、A3和B3组组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ECD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组明显优于A组。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变异系数、HE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核硬度较高的白内障患者,可改善其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减轻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减轻角膜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分析老年性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进行手术治疗的100 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均在术后1w时门诊复诊,检查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情况,分析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丢失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00 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 11.1%~15.2%,平均(13.12±1.10)%;晶状体Emery硬核分级、轴性高度近视、超声能量、切口长度<3.2 mm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与其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方程:Y=13.412-0.624 X1-1.014 X2+0.427 X3+1.211 X4,结果显示,晶状体Emery硬核分级≥Ⅲ级、合并轴性高度近视、超声能量≥4.83%、切口长度≥3.2 mm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较高,可能相关因素为晶状体Em-ery硬核分级、轴性高度近视、超声能量、切口长度<3.2 m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减少的多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影响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减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的98例12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时间2014-07/2016-07;根据患者术后2mo复查角膜中央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进行比较分为严重丢失组52例67眼(角膜中央内皮细胞丢失率≥12.3%),一般丢失组46例53眼(角膜中央内皮细胞丢失率<12.3%),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影响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影响因素.结果:严重丢失组和一般丢失组的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浅前房、角膜直径增大、注吸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的Emery晶状体核硬度分级、超声能量、超声乳化时间、年龄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非条件Logistic分析法,结果显示Emery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增高、超声能量增加、超声乳化时间较长、年龄增大是超声乳化术治疗后角膜内皮细胞数目严重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影响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减少的主要因素为Emery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增高、超声能量增加、超声乳化时间较长、年龄增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西藏自治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并分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在西藏高海拔地区的复明效果和安全性,为西藏自治区白内障复明手术术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7-8月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拟接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手术的藏族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组(小切口组)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组(超声乳化组),每组40例40眼.对2个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d、5d不同裸眼视力的眼数分布进行观察和比较,并比较2个组间术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术前2个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视力、晶状体核硬度分级(Emery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d和5d,2个组间不同视力眼数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5d,小切口组与超声乳化组Ⅱ级和Ⅲ级核术眼不同视力眼数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03,P=0.478;Z=0.952,P=0.329),Ⅳ级核术眼小切口组视力≥0.5的眼数多于超声乳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01,P=0.034).术后1d,小切口组术眼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眼数多于超声乳化组,用药后1d内眼压均恢复至正常水平. 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视力预后接近,可作为西藏自治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白内障复明的首选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2 mm和3.0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全角膜及角膜前后表面术源性散光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2.2 mm和3.0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全角膜、角膜前后表面术源性散光(SIA)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且符合入选标准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31例(131只眼),年龄44~93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2 mm组:同轴2.2 mm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9例(69只眼);3.0 mm组:同轴3.0 mm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2例(62只眼).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术前检查患者白内障核硬度,并采用Emery分级.所有随访时间内,对患者进行Pentacam眼前节生物测量仪检查.记录每一次随访期,以角膜顶点为中心4 mm区域内全角膜屈光力(TCRP)、角膜前表面的模拟角膜屈光力(SimK)和角膜后表面散光(PCA),使用矢量分析方法将散光分解为X-Y径线,计算SIA,并采用Sigma Plot软件进行绘图.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123例(123只眼)完成3个月随访,其中2.2 mm组65只眼,3.0 mm组58只眼;两组年龄分别为(69±9)、(71±10)岁;两组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分别为(2.08±0.47)、(2.12±0.46)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前全角膜、角膜前后表面的屈光力及散光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对所有SIA进行计算及矢量分解,得到的矢量中心(SIA矢量均值)即为质心SIA.术后3个月2.2 mm组TCRP、SimK及PCA的质心SIA分别为-0.11 D@146°、-0.11 D@151°、-0.03 D@67°;3.0 mm组分别为-0.25 D@158°、-0.24 D@147°、-0.04 D@47°.2.2 mm组与3.0 mm组角膜SIA比较,术后3个月2.2 mm组与3.0 mm组SimK的Y经线SIA度数分别为(-0.10±0.30)、(-0.22±0.37)D,PCA的SIA度数绝对值分别为(0.24±0.16)、(0.19±0.12)D,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3、P=0.035;t=2.009、P=0.047),其余各径线的分解矢量及SIA绝对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角膜SIA与角膜前表面SIA比较,2.2 mm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全角膜SIA绝对值分别为(0.87±0.80)、(0.58±0.48)、(0.57±0.37)D,均高于角膜前表面SIA绝对值(0.58±0.48)、(0.50±0.28)、(0.47±0.2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02、4.155、3.877,均P<0.01).3.0 mm组术后1周及1个月全角膜SIA绝对值分别为(0.82±0.57)、(0.59±0.36)D,均高于角膜前表面SIA绝对值(0.58±0.41)、(0.50±0.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4、3.919,均P<0.01);术后3个月全角膜SIA绝对值与角膜前表面SIA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6).2.2 mm组术后1周Y径线全角膜SIA度数为(-0.48±0.85)D,高于角膜前表面SIA度数(-0.24±0.42)D;3.0 mm组术后1周Y径线及术后3个月X径线全角膜SIA度数分别为(-0.58±0.66)、(0.18±0.45)D,均高于角膜前表面SIA度数(-0.37±0.42)、(0.10±0.4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其余随访时间Y径线及X径线全角膜SIA度数与角膜前表面SIA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相比3.0 mm透明角膜切口手术,2.2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具有更低且更为稳定的SIA.白内障摘除手术切口对全角膜SIA的影响比角膜前表面SIA更明显,两者差异在术后早期尤为明显,随着手术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脉冲超声能量模式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微脉冲超声能量模式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就诊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46例(178眼)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分为2组,微脉冲模式组(A组,88眼)、脉冲模式组(B组,90眼).再根据Emery核硬度分级标准将2组患者各分为1(Ⅱ级核,59眼)、2(Ⅲ级核,86眼)、3(Ⅳ级核,33眼)小组.记录术前视力、白内障核硬度分级;比较2组术中所用的实际超声能量(actual power,AP)、有效超声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术后1 d和7 d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1 d、7 d和30 d的中央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endothelialcelldensity,CECD)、六角形细胞比率和术后30d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结果 A组和B组的AP、EPT比较:各组间比较AP均减少、EPT均缩短.A1、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B2组及A3、B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央区CECD、PHC比较:术后1 d、7 d、30 d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央区CECD术后不同时间点比较:A1组与B1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2组与B2组、A3组与B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7 d A3组与B3组PH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0 d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比较:术后30 d 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CVA:术后1 d、7 d A组及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0 d 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脉冲超声能量模式可使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超声时间缩短、超声能量降低,可减少对眼内组织特别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其安全性、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与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软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在软核白内障病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Emery-Little白内障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晶状体核硬度为Ⅰ-Ⅱ级核的病人,完整完成随访者20例共20只眼,按术式分为飞秒组和常规组,均为10例10眼,分别行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前和术后1d、1周、1个月和3个月分别评价视力、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 飞秒组的平均超声乳化能量[常规组:(15.89±2.75)%,飞秒组:(12.80±1.79)%]和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常规组:(18.94±2.43)s,飞秒组:(12.02±0.92)s]均比常规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1).两组病人在术后3月的视力恢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3).两组病人术后早期[术后1 d:(579.61±8.19)μm、术后1周:(565.28±7.72)μm]中央角膜厚度均低于同随访点的常规组[术后1 d:(592.41±7.83)μm、术后1周:(577.74±15.06)μm](P<0.05).术后1月[飞秒组:(555.05±10.68)μm、常规组:(561.75±5.65)μm]、3月[飞秒组:(549.25±7.37)μm、常规组:(553.02±4.93)μm],两组病人的中央角膜厚度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术后早期飞秒组[术后1 d:(2533.40±178.47)mm2、术后1周:(2548.00±152.78)mm2、术后1月:(2522.10±128.88)mm2]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高于同时期的常规组[术后1 d:(2359.10±110.71)mm2、术后1周:(2403.50±114.00)mm2、术后1月:(2389.30±104.69)mm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P=0.028,P=0.021).术后3月飞秒组(2573.00±193.81)mm2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同时期的常规组(2443.30±182.64)mm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的软核白内障手术与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相比,具有一致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7-01/2019-12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12例,均采取择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手术.根据术后1wk内是否出现角膜水肿分为角膜水肿组(n=62)和非角膜水肿组(n=250).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史、青光眼病史、角膜营养不良、慢性葡萄膜炎、晶状体核硬度Emery分级、术前前房深度、术中超声能量和有效超声时间、IOL材料和植入位置、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确定危险因素后构建危险评分体系,绘制ROC曲线分析危险评分模型对术后角膜水肿的预测价值.结果:纳 入 的312例 糖 尿 病 性 白 内 障 患 者 中62例(19.9%)发生术后角膜水肿.根据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OR=2.657,95%CI:1.135~6.220)、糖尿病病程>10a(OR=6.932,95%CI:1.911~25.145)、高血压病史(OR=2.783,95%CI:1.037~14.510)、青光眼病史(OR=3.679,95%CI:1.128~11.999)、 慢 性 葡 萄 膜 炎(OR=2.601,95%CI:1.099~6.156)、晶状体核硬度Ⅳ ~Ⅴ级(OR=8.658,95%CI:2.595~28.887)、术前浅前房(OR=3.431,95%CI:1.679~7.011)、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OR=3.026,95%CI:1.137~8.053)是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构建危险评分体系,年龄>60岁、高血压病史、青光眼病史、慢性葡萄膜炎、术前浅前房、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10%分别对应1分,糖尿病病程>10a和晶状体核硬度Ⅳ~ Ⅴ级分别对应2分,总分0~10分.危险评分模型预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水肿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8(95%CI:0.772~0.934),以8.94分为最佳临界值,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3%和80.2%.结论:年龄>60岁、糖尿病病程>10a、高血压病史、青光眼病史、慢性葡萄膜炎、晶状体核硬度Ⅳ ~ Ⅴ级、术前浅前房、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是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危险评分模型对术后角膜水肿有较好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老年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严重丢失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老年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严重丢失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16例老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情况,对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严重丢失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后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ED)、六角形细胞比例均低于术前(均P<0.05),术后2个月细胞变异度(CV)高于术前(P<0.05);术后2个月116例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严重丢失发生率52.58%,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晶状体Emery硬核分级、超声乳化时间、超声能量、累积释放能量为老年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严重丢失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640、2.232、2.208、1.887、1.738,95%CI值分别为1.362~6.817、2.089~7.146、1.948~4.889、1.506~3.912、1.304~9.484,均P<0.05).结论: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内皮细胞严重丢失风险高,且年龄、晶状体Emery硬核分级、超声乳化时间、超声能量、累积释放能量均是老年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严重丢失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