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感官技术在中药饮片品质评价中的应用探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药饮片质量受自身因素(水分、淀粉、黏液质等)及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日光灯)等影响会逐渐发生变化,品质变化的同时会映射在味道、气味、颜色及质地等感官属性上.传统中药饮片质量评价主要依靠人工评判,存在主观性强、重复性差、易疲劳、效率低且有违人类伦理道德等弊端.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感官技术日趋成熟,以电子眼、电子鼻、电子舌、电子皮肤、质构仪等为代表的技术在工业、农业、食品、药品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总结各类智能感官技术在中药饮片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前景,旨在为中药饮片品质评价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远程监管在药品监管和企业管理的作用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当前,信息技术与监管业务不断融合,数字化监管、移动化监管等创新监管方式的作用不断凸显.远程监管能够通过智能分析风险点准确制定监管策略,从而提高监管效率并确保药品安全.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点带面",推行"药监慧眼"工程试点,实现药品生产安全远程监管.在试点过程中,云南白药集团及其子公司通过"技术先行""数据赋能"解决了信息化程度不同企业的数据收集、上传、预警问题,为探索药品生产智慧监管提供了新思路."药监慧眼"工程试点的实施不但促进了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推进质量管理系统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将生产过程可识别化,为智慧监管打通了关键一环,是药品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的有效手段.本研究总结试点项目的实施和成效,并对实现药品生产全过程可追溯、推进药品生产企业信息化建设、构建监管大数据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思考,建议通过鼓励医药产业信息化、打通中药原料的追溯和监管、建立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构建智能化数据分析等措施,推动药品安全治理的网络化、智慧化、高效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智能化传播方阵的群组化指导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智能化传播方阵的群组化指导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5—6月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60例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得分<19.6分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佳的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 n=30)和对照组( n=30)。观察组开展基于智能化传播方阵的持续群组化指导,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DSCA得分、体重指数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DSCA得分高于对照组,HbA1c低于对照组,体重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智能化传播方阵的群组化指导可提高T2DM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降低患者体重指数和HbA1c水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护士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模式优化需求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护士对优化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的需求。方法:本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0年6 —7月选择深圳市5所卒中救治定点医院的15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护士对优化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的需求归纳为5个主题:配置卒中急救护士的需求;规范化培训卒中护理人员的需求;构建AIS救治智能化信息平台的需求;优化卒中绿色通道的需求;健全AIS静脉溶栓质量控制体系的需求。结论:有必要配置卒中急救专科护士、规范化卒中护理相关培训、构建AIS救治智能化信息平台等,以优化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智能化心身干预方案在中晚期癌症患者症状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智能化心身干预方案对中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疲乏、睡眠障碍症状群及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9—12月在山西省某三甲医院肿瘤科住院的77例中晚期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病区分为对照组( n=39)和试验组( n=38),对照组进行肿瘤疾病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化的心身干预。采用中文版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C)、中文版简明疲乏评估量表(BFI-C)、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以及患者健康抑郁问卷(PHQ-9)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疼痛得分与干预前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疲乏得分均下降,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干预后试验组疲乏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睡眠、焦虑、抑郁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晚期癌症患者症状群管理的智能化方案初步证明对患者的疼痛、疲乏、睡眠障碍症状群及心理情绪问题具有一定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工智能在检验领域的新发展新方向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的人工智能对检验分析前、中、后过程的影响不断加大。人工智能应用于通过提高自动化程度生成的大型临床数据集有助于发现新知识、开发新模型、发掘新领域;即时检验具有操作简便、便携化、智能化、适用条件宽等优点;应用人工智能构建预测模型有助于精准检验医学的发展;在近期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人工智能在检验领域又萌生出了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型医院检查智能自动预约平台的构建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大型医院中构建检查智能自动预约平台,可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缩短患者等候检查周期。本研究通过调研建立医院检查信息知识库,整合医院所有预约检查系统与项目集成到统一的预约平台,按照让患者在可能的最短时间内完成所有检查的原则进行预约,为医院构建统一智能化预约平台。结果表明,上线检查智能自动预约平台后,节省了预约中心及住院外勤人员的人力成本,缩短了各项检查预约周期,住院患者所有检查均保证在48 h内完成,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1年传染病防控与生物安全新思维研讨会”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21年4月15—17日,来自疾控、医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0余位专家聚焦我国传染病防控与生物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聚焦大数据和监测网络、检测与溯源技术、耐药控制和疫苗研发策略的关键问题等内容展开深入讨论,并达成共识:(1)针对我国面临的传染病防控现状和保障生物安全的需要,亟需建立跨部门、全方位的微生物科学数据库和实验室监测网络;(2)病原筛查鉴定和分型溯源技术需向超灵敏、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应规范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病原鉴定和溯源技术的标准及应用范围;(3)亟需建立跨部门的耐药监测体系,加强耐药菌跨物种传播监测;(4)应用科学理论和新技术指导和改进未来疫苗应急研发及接种策略。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专家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糖尿病“三师共管”诊疗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多学科参与,多重指标综合调整,个性化方案及持续有效的管理。如何探索和实践具有中国特点的糖尿病诊疗模式,是我们必须直面并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糖尿病“三师共管”诊疗模式立足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发挥中医药整体观、个性化及重视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组建以内分泌糖尿病专科医师、中医师、健康管理师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利用智能化信息工具持续管理,提倡血糖等代谢指标与生活质量指标“两标并重”理念。开展“三师共管”管理期间初步实现了血糖控制效果、自我管理效果、生活质量与就医体验、基层糖尿病防治能力四个方面的提高,为实现糖尿病防治的两个重要目标(即防治并发症、优化生活质量)进行了“中国式解决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腹部肿瘤手术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筛选胸腹部肿瘤手术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本院无线镇痛管理系统数据库内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22日行胸腹部肿瘤手术患者资料,均采用术后智能化PCA管理,年龄≥18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Ⅳ级。麻醉方法为静吸复合麻醉。根据术后72 h内静态或动态疼痛数字评分(NRS)分为中重度疼痛(中度疼痛:静态或动态NRS评分4~6分,重度疼痛:静态或动态NRS评分≥7分)组和非中重度疼痛组。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指标、镇痛方式、手术方式及手术类型等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 394例患者,中重度疼痛组1 194例,非中重度疼痛组3 200例,中重度疼痛发生率27.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46~69岁、饮酒史、开放手术、胸部及胸腹部联合手术是肿瘤手术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男性、年龄46~69岁、饮酒史、开放手术、胸部及胸腹部联合手术是胸腹部肿瘤手术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