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手表对心房颤动患者抗凝药依从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一款具有服药提醒功能的智能手表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OAC)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来自6家医疗中心的210例正在接受OAC治疗的房颤患者随机数字抽样法分为标准随访组和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标准随访组通过随访护士进行电话及门诊随访,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在标准随访的基础上,还通过一款智能手表进行随访。该手表具备每日服药提醒、漏服报警、上传反馈功能,未按时服药时会将信息反馈至随访终端,由随访护士人工电话督促服药。通过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及药片计数法[服药天数所占比例(PDC)法]评价药物依从性。药物依从性良好的定义为MMAS-8问卷评分=8分或PDC≥80%。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MMAS-8及PDC法计算患者药物依从性。结果:标准随访组MMAS-8评分=8分的比例由第1个月时的82.9%下降到第12个月时的27.8%;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MMAS-8评分=8分的比例从第1个月时的75.2%提高至第12个月时的86.3%。从第7个月开始,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的MMAS-8评分=8分的比例显著高于标准随访组(66.7%对51.0%, P=0.025)。标准随访组PDC≥80%的比例从第1个月时的72.4%降至第12个月时的16.7%;而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每个月的PDC≥80%的患者比例均超过90%,且随访期间均高于标准随访组( P<0.001)。 结论:智能手表服药提醒辅助随访可以持续改善房颤患者OAC治疗的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采用可穿戴设备连续光电容积脉搏波算法检测心房颤动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连续光电容积脉搏波算法应用于可穿戴设备时,检出心房颤动(房颤)和评估房颤负荷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自身对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22年9至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254例房颤患者。所有受试者同时佩戴2种设备:(1)心电手表,用于采集光电容积脉搏波(W-PPG)和心电图(W-ECG);(2)心电贴,用于采集心电图(P-ECG)。分别以30 s数据片段和受试者个体为单位,将心电手表得出的测量结果与心电图专家判读心电贴结果相对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其敏感度和特异度。按照房颤负荷比例均分为4个分段,计算由房颤分析软件得出的房颤负荷与心电图专家判别心电贴结果得出的房颤负荷差值。结果:254例受试者的年龄为(63.04±11.04)岁,99例(38.98%)为女性,持续性房颤患者97例(38.19%)。以心电图专家判读心电贴的结果为标准,以片段为单位时,P-ECG算法的敏感度为94.86%(95% CI:94.81%~94.91%),特异度为99.30%(95% CI:99.28%~99.31%),W-PPG算法的敏感度为96.07%(95% CI:95.97%~96.18%),特异度为98.62%(95% CI:98.59%~98.65%);以个体为单位时,P-ECG算法的敏感度为92.55%(95% CI:87.57%~95.71%),特异度为96.39%(95% CI:93.45%~98.09%),W-PPG算法的敏感度为93.71%(95% CI:88.75%~96.67%),特异度为89.62%(95% CI:85.61%~92.65%);以单次采集W-ECG记录为单位时,W-ECG算法的敏感度为92.04%(95% CI:88.14%~94.78%),特异度为96.19%(95% CI:94.35%~97.47%)。房颤负荷评估方面,各负荷分布区间内W-PPG分析结果与心电图专家判读心电贴结果相差均小于2%。 结论:连续PPG算法应用于可穿戴设备检测房颤是一种可行策略。以心电图专家判读心电贴的结果为标准,通过智能手表连续监测PPG对于房颤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也可有效地完成房颤负荷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智能手表心电图应用于检测不同心室率患者心房颤动发作的诊断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智能手表(Apple Watch)心电图应用在不同心室率患者中检测心房颤动(房颤)发作的诊断性能。方法:入选2019年7月1日至2021年3月3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就诊并完善12导联心电图检查且明确诊断为房颤或窦性心律的患者,同时完善智能手表心电图检查。根据12导联心电图的心室率将患者分为3组(A组,心室率<60次/min;B组,心室率60~100次/min;C组,心室率>100次/min)。电生理学家对12导联心电图及智能手表记录的单导联心电图分别判读。以电生理学家判读的12导联心电图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和比较智能手表单导联心电图的节律分类算法和电生理学家判读的智能手表心电图在不同心室率患者中检测房颤发作的灵敏度、特异度、 Kappa值。 结果:共入组248例患者,其中男122例(49.2%,122/248),年龄(74.25±11.67)岁。12导联心电图诊断:129例为窦性心律,119例为房颤。与12导联心电图结果相比,智能手表单导联心电图的节律分类算法在A(41例)、B(163例)、C(44例)组患者中检测房颤发作的灵敏度分别为81.80%、63.83%、68.75%( Kappa值分别为0.98、0.70、0.55),特异度均为100%。而电生理学家判读的A、B、C组患者智能手表心电图在检测房颤发作的灵敏度(100.00%、88.20%、93.80%, Kappa值分别为1.00、0.88、0.89)比智能手表心电图节律分类算法明显提高,特异度均为100%。 结论:智能手表心电图应用检测房颤的节律分类算法仍需进一步改善。在低心室率患者中,使用智能手表检测房颤的临床效果最佳,为提高其诊断性能,智能手表心电图由电生理专家判读会更加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智能手表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中应用三例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患者中,房室阻滞发生率较高.但对于这类患者心脏传导系统的优化管理,一直未形成普遍共识.本病例报告报道 3 例TAVR术后患者因在随访期间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的佩戴式智能手表发现高度房室阻滞或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再住院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旨在为及时发现迟发性高度房室阻滞或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提供心电管理经验,以及为TAVR术后患者远程随访策略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国内外移动医疗现状及前景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 ,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崛起 ,电子科技融入到医疗领域 ,电子医疗的雏形开始逐渐形成.顾名思义 ,电子医疗就是在借助信息通讯技术及电子科技通过网络、语音、视频等远程方式来交换患者的医疗临床资料及专家意见的一种远程治疗模式.近年来 ,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及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智慧电子产品的出现 ,作为电子医疗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移动医疗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借助手机完成疾病资料的管理、对话医务人员获取信息咨询等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移动医疗的优势得到更加彰显 ,例如在一些慢性疾病的监测、临床信息的收录、健康咨询的管理等方面开始崭露头角.移动医疗的意义不仅仅是医院内部借助智能电子产品帮助医生、护士等开展临床作业 ,更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通信技术 ,实现了远距离医疗信息传递、远距离健康情况监测、远距离医患辅导等非普通型医疗服务.医院、医生、患者都可以从中获取便利 ,使在中国本就不富裕的医疗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2013年国务院发布《"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 ,明确提出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 ,这标志着移动医疗健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智能手表的跌倒检测系统在养老院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介绍基于智能手表的跌倒监测系统设计及跌倒检测算法等,评估该系统性能,指出其能够有效监测跌倒行为,减少虚假警报,提供跌倒准确位置,方便即时施救,有助于提高养老院对老年人监护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国内外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基于当今成熟的科学技术对普通穿戴物进行智能化设计并开发出以原有穿戴方式进行穿戴的高科技新型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及智能服饰等.按照穿戴部位可以将现有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分为头部穿戴、手部穿戴、躯干穿戴和下肢穿戴四个大类.通过举例介绍各类智能可穿戴设备,以及对智能可穿戴设备更低的产品价格、更长的续航时间和更加安全以及保护隐私3个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相应的分析,提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智能可穿戴设备真正变得成熟安全、完全融入大众的生活将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柔性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在康复领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医疗健康领域逐步走向智能化,可穿戴设备也逐渐成为医疗领域的关注焦点.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主要应用于健康监测、运动传感、人群大健康分析等,这与康复医学"功能复健,健康促进"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康复医学将会是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应用学科.可穿戴设备的工作形式是佩戴在身上并需长时间与身体接触,这样的作用特点使得用户对设备的穿戴舒适性、美观性要求较高,现有可穿戴设备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材料创新或许能够成为新的突破口.目前市场上售卖的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多由刚性材料制成,刚性材料的延展性和贴合性均较差,且材料密度大,很难满足用户对贴身设备舒适轻便的需求.柔性材料是具有轻便性、高延展性且延展过程中不丧失理化性能的新型材料,由柔性材料制作成的柔性可穿戴设备具有轻便、舒适性高、应用范围广等优点,有望弥补传统可穿戴设备的不足而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国内外已有不少文献报道用柔性材料制作的柔性可穿戴设备具有临床应用的潜力,相较于传统设备,它们不仅在用户体验舒适度方面取得巨大突破,还在功能上得到延伸创新以满足多种临床应用场景的需求.本文将简单介绍柔性可穿戴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分类,并围绕健康监测、运动监测、吞咽言语监测、居家康复、跌倒预警、智能康复6个方面综述近年来柔性可穿戴设备在康复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柔性可穿戴设备目前面临的挑战进行归纳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为日后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肝胆外科智慧化病房建设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介绍智慧化病房系统在肝胆外科的实现机制和运行效果.方法 引进某科技公司开发的智慧化系统建设肝胆外科智慧化病房,通过身份识别机、智慧手环、电子一览表、主班护士信息反馈平板、智慧门禁、医护手机端、护士智能手表、患者床尾屏等,实现护患呼叫、门禁管理、患者动态情况管理、健康教育等功能.结果 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和改善患者就医服务体验.结论 肝胆外科智慧化病房建设为患者、医生、护士提供了一个可以相互联系的平台,实现三方沟通信息共享,促进了信息化管理的有益尝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沉默性心房颤动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心房颤动(房颤)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之一,抗凝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风险;症状性房颤通常由12导联心电图发现.沉默性房颤患者一般无症状,确诊主要依靠起搏器等心电记录仪器;植入性心电记录仪器诊断沉默性房颤的准确率较高,故可穿戴设备及新型智能手表等心电记录仪器将会成为具有应用前景的沉默性房颤的诊断工具.沉默性房颤的发生率与患者基础疾病情况、房颤发作时长相关,并影响卒中发生风险;目前对沉默性房颤的抗凝治疗尚无明确结论,仅依靠CHA2DS2-VASc评分指导沉默性房颤的抗凝治疗可能不合适,应当结合沉默性房颤发作时长等因素决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