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早期中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45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1个月内意外中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45例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以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功进行PCI并置入至少1枚支架(除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单纯药物涂层球囊或非药物球囊治疗以及同时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者4 87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术后1个月内意外中断DAPT患者45例进行分析,随访其临床结局.结果 45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48~80(61.7±15.3)岁.中断DAPT原因包括:出血35例;恶性肿瘤手术3例(含2例出血患者);创伤5例;血液病2例;自行终止DAPT 2例.停药期间有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的6例患者均未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或其他MACE;无抗栓替代治疗的39例患者中,5例发生了支架内血栓和急性心肌梗死(11.1%,5/45),除1例为PCI术后2周自行停用DAPT者,其余4例均为PCI术后2周内合并出血患者,停用DAPT时间均在10 d以上,支架内血栓形成分别发生于停用DAPT后第10天、第11天、第11天、第13天,其中2例并发急性左心衰竭,1例死亡;另有1例因脑干出血死亡.结论 PCI术后过早停用DAPT潜在很大风险,停药时间早、停药持续时间长、无替代治疗者风险尤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争议与探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O)已成为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的一种替代治疗策略.多项研究证实,LAAO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随着国内外专家对LAAO逐渐认可,该技术在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从LAAO对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最佳的LAAO策略以及LAAO术后最佳的抗栓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口服抗凝药对心房颤动相关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影响的长期趋势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对于伴有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目前推荐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 oral anticoagulant, NOAC)进行卒中二级预防。然而,在真实世界的临床实践中,NOAC对临床转归的影响尚不完全明确。因此,韩国翰林大学医学院的Lee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登记研究,旨在分析AF相关性AIS患者临床事件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趋势,并确定NOAC引入后对这种趋势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智能手表对心房颤动患者抗凝药依从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一款具有服药提醒功能的智能手表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OAC)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来自6家医疗中心的210例正在接受OAC治疗的房颤患者随机数字抽样法分为标准随访组和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标准随访组通过随访护士进行电话及门诊随访,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在标准随访的基础上,还通过一款智能手表进行随访。该手表具备每日服药提醒、漏服报警、上传反馈功能,未按时服药时会将信息反馈至随访终端,由随访护士人工电话督促服药。通过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及药片计数法[服药天数所占比例(PDC)法]评价药物依从性。药物依从性良好的定义为MMAS-8问卷评分=8分或PDC≥80%。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MMAS-8及PDC法计算患者药物依从性。结果:标准随访组MMAS-8评分=8分的比例由第1个月时的82.9%下降到第12个月时的27.8%;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MMAS-8评分=8分的比例从第1个月时的75.2%提高至第12个月时的86.3%。从第7个月开始,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的MMAS-8评分=8分的比例显著高于标准随访组(66.7%对51.0%, P=0.025)。标准随访组PDC≥80%的比例从第1个月时的72.4%降至第12个月时的16.7%;而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每个月的PDC≥80%的患者比例均超过90%,且随访期间均高于标准随访组( P<0.001)。 结论:智能手表服药提醒辅助随访可以持续改善房颤患者OAC治疗的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在发病后启动直接口服抗凝药治疗的实用"1-2-3-4 d"规则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业已证实,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或缺血性卒中发病后早期开始使用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 DOAC)进行抗凝治疗能够降低转归不良风险。对于启动抗凝治疗的时机,现有的指南根据卒中严重程度提出了"1-3-6-12 d规则";具体而言,TIA以及轻度、中度和重度卒中患者分别在发病后1、3、6和12 d启动抗凝治疗。不过,该规则建议的启动时间可能晚于临床实践。因此,日本吹田国家心脑血管中心的Kimura等根据卒中严重程度探讨了更实用的最佳DOAC启动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肺栓塞30例临床分析及病因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肺栓塞的临床特征、病因及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诊断为肺栓塞并接受抗凝治疗的30例患儿资料,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合并症、抗凝治疗转归及预后情况。结果:30例患儿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8.95±2.58)岁(4~13岁),随访时间3~59个月。1.临床表现咳嗽30例(100.0%),发热29例(96.7%),气促27例(90.0%),胸痛15例(50.0%),咯血9例(30.0%),无咯血但支气管镜检查发现血性分泌物4例(13.3%),呼吸衰竭2例(6.7%)。2.原发病中肺炎支原体感染23例(76.7%)并符合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肺炎支原体耐药突变点2063A>G或2064A>G阳性16例(53.3%),肾病综合征2例(6.7%),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1例(3.3%),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1例(3.3%),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1例(3.3%),骨髓炎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例(3.3%),先天性心脏病1例(3.3%)。3.合并四肢血栓7例(23.3%),心房血栓2例(6.7%),胸腹部深静脉血栓2例(6.7%),脑梗死2例(6.7%),脾梗死1例(3.3%)。4.影像检查30例患儿均有肺实变/肺不张(100.0%),胸腔积液24例(80.0%)。5.凝血功能检查中21例(70.0%)D-二聚体≥5 mg/L。6. 1例(3.3%)在急性期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30.0%)予低分子肝素/肝素治疗;21例(70.0%)接受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改为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4例(13.3%),利伐沙班治疗17例(56.7%)。抗凝治疗总疗程1~9个月。无栓塞复发或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后遗症。结论:感染是本研究组儿童肺栓塞主要病因,以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症状不典型,与原发基础疾病难以区分。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发现肺部隐匿性出血。任何年龄儿童出现不能解释的气促提示肺栓塞的可能。结合临床症状和相关辅助检查,有助于尽早确诊肺栓塞,选择合适抗凝方案并及时行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可改善患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口服抗凝治疗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征差异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心房颤动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需要接受口服抗凝治疗来预防进一步血栓栓塞风险。当使用口服抗凝药进行卒中预防时,必须对缺血性卒中风险降低方面的获益与出血性事件增加方面的风险进行权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患者急性上消化道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联合运用多个指标建立老年患者急性上消化道再出血(AUGIRB)风险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61例老年(年龄≥65岁)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I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消化道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31例)和无再出血组(130例)。应用单因素分析筛选AUGIRB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UGIRB独立预测指标,构建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模型对AUGIRB的预测能力,确定最佳截断值,计算优势比( O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运用Bootstrap重抽样法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口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格拉斯哥-布拉奇福德出血评分(GBS)、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对老年患者是否发生AUGIRB有显著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OR=11.150,95% CI:1.888~65.852, P<0.05)、GBS评分( OR=2.503,95% CI:1.523~4.114, P<0.05)为老年患者合并AUGIRB的独立危险因素,ALB( OR=0.764,95% CI:0.626~0.932, P<0.05)和FIB( OR=0.065,95% CI:0.011~0.370, P<0.05)为老年患者合并AUGIRB的保护因素。上述4个指标联合预测模型的AUC为0.979。模型预测能力的内部验证表明,C指数为0.986。 结论:研究中拟合的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较高,对老年患者合并AUGIRB的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尼洛替尼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62岁男性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口服尼洛替尼400 mg、2次/d治疗。首次用药后5 h出现轻微乏力、心前区不适和胸闷,休息后缓解;当日第2次用药后1 h再次出现心前区不适、胸闷症状,休息后缓解;次日再次服用该药后1 h,前述症状复现且加重,休息后不能缓解。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钙蛋白Ⅰ2.67 μg/L,肌红蛋白195.1 μg/L,肌酸激酶MB 37.7 μg/L;心电图检查示Ⅰ、Ⅱ、Ⅲ、aVL、aVF、V 1~V 6导联ST段压低>0.1 mV,T波倒置,QT/QTc 350/402 ms。诊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考虑与尼洛替尼有关。停用该药并予扩张血管、抗凝等治疗3周后,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钙蛋白Ⅰ未检出,肌红蛋白21.7 μg/L,肌酸激酶MB 0.8 μg/L;心电图检查示Ⅰ、Ⅱ、Ⅲ、aVL、aVF、V 1~V 6导联ST段和T波恢复正常,QT/QTc 370/376 m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类相对罕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以减少漏诊率、误诊率及提高疗效,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关于CVST的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提高该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并且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药物来治疗该疾病。笔者现将相关内容简要综述如下,以期帮助临床同道进一步提高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