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在严重胰腺损伤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在严重胰腺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收治的33例严重胰腺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3.1岁。16例手术后采用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纳入联合组,17例采用直接关腹及传统引流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体温、心率、腹内压、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腹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手术后3 d腹内压分别为(11.7±2.6)mmHg(1 mmHg=0.133 kPa)、(11.1±3.2)mmHg、(10.2±3.7)mmHg,均低于对照组(18.1±5.3)mmHg、(15.6±6.2)mmHg、(15.0±6.7)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联合组住院总时间(29.2±17.8)d、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7.1±3.2)d,均少于对照组(49.5±26.3)d、(11.8±7.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联合组体温降低(-0.1±0.9)℃、心率降低(18.2±17.2)次/min,均高于对照组(-1.2±0.7)℃、(-5.9±17.2)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联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8%(3/16),低于对照组52.9%(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64, P=0.041)。 结论:严重胰腺损伤患者手术后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在控制腹腔压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严重胰腺损伤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暂时性腹腔关闭技术与股前外侧皮瓣序贯治疗电烧伤腹壁巨大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暂时性腹腔关闭技术与股前外侧皮瓣序贯治疗电烧伤致腹壁巨大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烧伤与皮肤修复外科收治的电烧伤后腹壁巨大缺损患者,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持续负压引流材料先行暂时性腹腔关闭技术,暂时关闭腹腔以保护腹腔脏器。脏器损伤愈合后,序贯应用游离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重建腹壁。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有无腹壁溃疡或腹壁疝,有无肠梗阻或肠穿孔等并发症。结果:共纳入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0~57岁,平均37.4岁。均合并不同程度其他部位电损伤,甚至合并腹腔脏器损伤,腹壁缺损面积约18 cm×12 cm~22 cm×14 cm。5例患者经过暂时性腹腔关闭技术治疗后,腹腔脏器损伤愈合,游离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成活良好,腹壁得到外观和功能性的修复重建。随访6~36个月,无腹壁溃疡、腹壁疝等并发症出现。结论:暂时性腹腔关闭技术与股前外侧皮瓣序贯治疗电烧伤腹壁大面积缺损,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在大面积腹壁缺损的修复重建中值得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从腹内压的视角再论复杂腹壁疝的综合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复杂腹壁疝是指巨大和(或)合并一系列并发症的腹壁疝,其诊疗具有一定难度。腹内压变化是各因素影响围手术期风险或术后复发的核心途径之一。以腹内压重建为核心,制定复杂腹壁疝的治疗策略,可从提高患者耐受性、扩大腹腔容积和减小腹腔内容物体积三方面入手。提高患者耐受性的方法主要包括腹壁顺应性训练、渐进式人工气腹。扩大腹腔容积可采用植入材料修补、组织分离技术、自体组织移植、组织扩张技术、化学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等。减小腹腔内容物体积有腹腔主动减容手术和暂时性腹腔关闭技术。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复杂腹壁疝的病情特点和腹内压情况,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腹腔双套管负压引流术在腹腔严重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暂时性腹腔关闭(TAC)联合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引流技术在腹腔严重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9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收治的31例腹腔严重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应用TAC联合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引流技术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14例采用传统引流方法及直接关闭腹腔进行治疗(常规治疗组),分析2组的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 联合治疗组中14例患者腹腔感染得到有效控制,2例患者术后分别出现肠瘘、肠间隙脓肿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常规治疗组中有8例患者术后出现腹部并发症,2例死亡.联合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在术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率(17.6%vs 57.1%)、体温[(37.6±0.5)℃vs(38.1±0.5)℃]、心率[(88.7±10.7)次/min vs(99.3±13.4)次/min)]、腹内压[(17.2±4.0)mmHg vs(25.1±4.0)mmHg]、APACHEⅡ评分[(15.6±4.9)分vs(19.8±5.2)分)]、ICU住院时间[(7.6±2.2)d vs(11.0±1.9)d)]、总住院时间[(23.9±10.3)d vs(36.7±15.8)d)]等方面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TAC联合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引流技术在严重腹腔感染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引流效果好,可显著降低腹内压及腹部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感染控制感染源的技术难点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3/8/6
控制感染源是腹腔感染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引流脓液、清除坏死组织、控制污染及恢复消化道的生理解剖与功能.在明确腹腔感染后,应尽快控制感染源,具体措施包括脓肿穿刺引流、开腹冲洗引流、腹腔开放以及使用抗生素等.脓肿穿刺引流关键在于准确定位和充分引流;开腹冲洗引流应遵循准确定位、避免遗漏、损伤控制的原则;应准确把握腹腔开放和确定性腹腔关闭的时机,正确选择暂时性腹腔关闭的方法,避免腹腔开放出现并发症,在腹腔开放的同时积极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提高确定性腹腔关闭的成功率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应准确把握抗生素使用的种类和使用时间,避免滥用.如果控制感染源失败,应积极寻找原因,综合治疗既是基础也是对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渐进性关腹术:一种新的暂时性腹腔关闭术后早期确定性腹壁关闭技术
编辑人员丨2023/8/5
损害控制性剖腹术提出已经近 30 年,随着负压封闭引流辅助的暂时性腹腔关闭( temporary abdominal closure,TAC)技术的发展和成熟,TAC显著改善了腹腔间隙综合征、严重腹部创伤和腹腔感染等患者的全身血液灌注和脏器功能,降低了病死率[1-2].虽然临床高度重视开放腹腔术后的早期腹部切口确定性关闭,但仍然有10%~25%的患者需要植皮形成计划性腹疝(planned ventral hernia, PVH)[3],这些患者需要在6~12个月后行确定性腹壁重建,常需应用腹壁分离技术[4]或生物补片[5]等人工材料,可能发生肠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且腹壁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影响生存质量.TAC后早期确定性腹壁关闭是避免形成 PVH 的关键,本文系统阐述了我们提出的一种新的 TAC 后早期确定性腹壁关闭技术——渐进性关腹术( progressive abdominal closure,PAC)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方法,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腹腔镜TAPP术和"两针"连续腹膜缝合技术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TAPP)疝修补术及直针"两针"连续腹膜缝合技术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行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治疗的210例腹股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都使用直针"两针"连续缝合技术关闭腹膜瓣.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1例中转开放手术.患者手术时间30~125 min,平均(58.6± 12.5)min;住院时间3~12 d,平均(6.2±2.7)d.术后尿潴留发生率2.9%(6/210),阴囊血清肿发生率3.3%(7/210),术后疼痛发生率1.4%(3/210),暂时性腹股沟区感觉异常发生率0.9%(2/210),无切口感染、肠梗阻等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时间为2~24个月,患者均未出现复发.结论:腹腔镜TAPP术对腹股沟疝治疗效果显著,该手术安全可靠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此外,在关闭腹膜瓣时使用直针"两针"连续腹膜缝合技术使得操作简便且节省费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一种新型用于腹部开放性创伤的暂时性关闭装置的研制与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制一种新型用于腹部开放性损伤脏器外露的暂时性关闭装置,并验证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Auto-CAD软件绘制工程图并进行加工,试制一种腹部开放性创伤的暂时性关闭装置.通过 3D打印技术完成装置的实物制作,测试其物理性能.进一步通过动物模型实施实验,对比分析新型装置与传统腹部暂时关闭方式的密闭性及稳定性,评价新型装置应用的可行性.结果 研制出一套新型腹部开放性创伤暂时性关闭装置,具备折叠可收纳、可快速展开应用的性能.新型装置最大液体容积为 0.88 L(内径 15 cm)或 2.09 L(内径 20 cm),折叠后体积仅为 0.18 dm3(内径 15 cm)或 0.31 dm3(内径 20 cm).最大容积量时,装置稳定性良好.动物模型实验显示,在未进行负压吸引状态下,出现底座漏水的平均时间为(26.83±0.95)min,而传统封闭方法出现漏水的平均时间为(1.67±0.33)min,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负压吸引状态下,装置可持续不出现漏水.稳定性测定中,新型装置组平均翻转(44.67±2.03)次才出现移位或脱落,而传统组为(21.33±1.80)次,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新型腹部开放性创伤临时关闭装置具备便携、可快速展开使用、方法简单易掌握、密闭性及稳定性良好等特点.该装置可高效完成腹部开放性创伤脏器外露的暂时腹腔关闭,最大程度保护外露脏器,在转运时免受二次损伤.在腹腔压力增高情况下,能关闭腹腔同时作为腹腔扩容器使用,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