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芒硝外敷在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后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普外科疾病,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hernia repair,TAPP)相比传统无张力修补手术,具有术后疼痛轻、康复快、复发率低等优势,已成为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途径之一[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联合微创治疗慢性巨大腹股沟疝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利用术前渐进性人工气腹(PPP)、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BTI)和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联合的微创方法治疗巨大腹股沟疝(GIH)的效果。方法:两例GIH患者分别为56岁(患者1)和78岁男性患者(患者2),分别于2019年3月和2019年6月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站立位时,均可见腹股沟区及阴囊处包块突出,大小分别为40 cm×20 cm(椭圆形)和55 cm×13 cm(梨形),疝囊表面均可见肠型及蠕动波,分别经全腹CT检查诊断为左侧GIH伴腹壁功能失代偿和右侧GIH伴腹壁功能失代偿并发小左侧腹股沟疝。治疗方式:手术前2周给予双侧侧腹壁肌肉BTI,以促进局部麻痹,然后使用PPP获得更大的腹腔容量,TAPP手术修补缺损。结果:两例患者均顺利完成BTI、PPP和TAPP联合技术治疗。患者1和患者2手术时间分别为77 min和95 min;术后第3天引流量均<5 ml,拔除引流管;均在术后第2天排气,进食流质,下床活动,无发热感染表现;于术后第4天和第5天步行出院;分别随访6个月和7个月,均无疝复发。结论:BTI、PPP和ATPP联合微创治疗GIH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发生血清肿的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后发生血清肿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2019年12月—2022年12月于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行TAPP的32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6例,女性94例,年龄(61.46±10.22)岁,年龄范围23~76岁。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血清肿分为血清肿组( n=18)和未发生组( n=30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APP后发生血清肿的影响因素,并基于Softmax策略以二分类变量生存0(结局事件未发生)和1(结局事件发生)作为结果变量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受试工作者特征(ROC)曲线和累积增益图分析模型区分度和应用价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320例患者术后血清肿发生率为5.63%(18/320),其中Ⅰ型7例,Ⅱ型4例,Ⅲ型7例,经对症治疗后均已好转。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服用抗凝血药物、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疝囊直径、补片固定方式、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是腹股沟疝患者TAPP无张力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影响因素( OR=1.732、2.414、2.346、1.480、2.159、1.725、1.248、2.179;95% CI:1.385~2.942、1.764~3.176、1.280~3.209、1.263~2.275、1.331~2.861、1.308~2.239、1.005~1.764、1.644~2.982; P<0.05)。ROC曲线和累积增益图表明所构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较好地预测患者术后血清肿发生的概率。 结论:腹股沟疝患者TAPP后血清肿的发生与合并基础疾病、服用抗凝血药物、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疝囊直径、补片固定方式、NLR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重点关注这些问题,降低术后血清肿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患者中应用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在腹股沟疝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义乌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25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术式不同分为改良TEP组(63例)和TAPP组(62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手术有关指标、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术后1年复发率和精液质量指标。结果:改良TEP组术后24 h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TAPP组[(1.68 ± 0.39)分比(1.97 ± 0.46)分]( P<0.05)。改良TEP组术后3 d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高于TAPP组[(92.79 ± 8.82) μmol/L比(84.40 ± 7.36) μmol/L、(81.52 ± 9.37) U/L比(75.75 ± 8.50) U/L],丙二醛水平低于TAPP组[(23.42 ± 3.3) μmol/L比(26.71 ± 3.92)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改良TEP组精浆中酸性磷酸酶、果糖、α-葡萄糖苷酶水平均高于TAPP组[(180.87 ± 20.15) kU/L比(159.85 ± 14.50) kU/L、(3.37 ± 0.84) g/L比(2.53 ± 0.67) g/L、(62.94 ± 6.25) kU/L比(43.96 ± 5.31) 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TEP、TAPP均是治疗腹股沟疝有效术式,但前者可减轻手术创伤,术后恢复较快,且可保护正常生殖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式和网塞修补术式对腹股沟斜疝患者性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式与网塞修补术式对腹股沟斜疝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2医院就诊的腹股沟斜疝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TAPP组,每组52例。常规组采用网塞修补术治疗,TAPP组采用腹腔镜TAPP治疗,术后6个月采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估患者性功能,术后1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统计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IIEF-5评分高于术前,睾丸体积、睾丸动脉最大血流速度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TAPP组IIEF-5评分高于常规组[(23.86 ± 1.5)分比(21.45 ± 3.85)分],睾丸体积、睾丸动脉最大血流速度高于常规组[(9.65 ± 0.08) cm 3比(9.39 ± 0.09) cm 3、(3.83 ± 1.05) cm/s比(2.88 ± 0.36)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并且TAPP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1.65 ± 0.35)分比(2.78 ± 0.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APP组手术时间长于常规组[(44.35 ± 6.26) min比(41.80 ± 5.95) min],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常规组[(54.66 ± 8.98)ml比(73.25 ± 15.25) ml、(12.75 ± 2.42) h比(23.55 ± 3.66) h、(3.25 ± 1.01) d比(7.85 ± 1.4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APP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3.85% (2/52)比21.15%(1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121, P<0.05)。 结论:TAPP术式治疗腹股沟斜疝患者与网塞修补术式相比,能改善患者性功能,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和睦家医院普外科23例接受机器人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8.8(17~72)岁,体质指数(BMI)25.8(21.2~32.6) kg/m 2。单侧疝13例,其中斜疝9例,直疝3例,并发型1例;右侧9例,左侧4例。双侧疝10例,其中双侧直疝6例,双侧斜疝2例,混合型2例。患者既往均无腹股沟疝手术病史。23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总结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本组23例手术顺利,均未出现术中大出血及输精管损伤等并发症,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前、术后均未使用抗生素,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均于术后次日出院。13例单侧疝平均手术时间121(82~165) min,10例双侧疝平均手术时间166(100~31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3.3(5~25) ml;术后平均疼痛分数为0.96(0~3)分/10分;平均住院时间28.4(24.2~37.5) h。术后随访3~18个月,患者均未出现疝气复发和术后神经痛。23例手术共使用补片33个。1例患者术后出现低热,未超过38.0 ℃,未予特殊处理,2 d后自愈。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为腹股沟疝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微创手术方法。患者损伤更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和复发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嵌顿疝中应用吲哚菁绿评估肠管灌注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对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现状及目前吲哚菁绿(ICG)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复习,探讨在腹股沟嵌顿疝微创治疗中ICG对肠管灌注评估的作用。方法:该患者为56岁女性,于2020年10月29日入院,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伴有右侧腹股沟不可回纳包块;腹部CT提示右侧腹股沟嵌顿疝伴部分小肠梗阻,急诊B超提示右侧腹股沟嵌顿疝,腹腔内小肠扩张伴肠内容物潴留,考虑急性肠梗阻。常规术前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证。结果:急诊全麻下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术中应用ICG荧光染色评估嵌顿肠管灌注,明确嵌顿肠管无缺血坏死,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 d出院。随访6个月,患者无疝复发。结论:在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嵌顿疝中,ICG荧光染色对于评估嵌顿肠管灌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外科医师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肠切除时能够提供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因素及二次手术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因素及二次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收治的41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病例的资料,均为男性,年龄(62±7)岁(范围:51~75岁),复发时间为术后3 d至7年,分析患者的手术方式、复发原因、手术治疗结果等情况。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全部病例中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后复发31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后复发10例。采用TAPP治疗11例,Lichtenstein手术治疗30例。复发因素可分为4类,包括补片覆盖范围不足23例,补片卷曲9例,补片挛缩7例,补片固定不当2例。再次手术治疗后随访[ M(IQR)]18(24)个月(范围:12~50个月),患者无再次复发、感染、慢性疼痛、异物感等。TAPP和Lichtenstein手术的术后血清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1比20.0%(6/30), P=0.68]。 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术后复发多存在补片覆盖范围不足,再次行TAPP或Lichtenstein手术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呼吸功能、促胃动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呼吸功能、促胃动素(MOL)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重庆市丰都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腹股沟疝患者120例,其中60例患者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对照组),60例患者行TEP(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不同时点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呼吸功能指标、胃泌素(GAS)、MOL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66.36 ± 10.05)min比(53.69 ± 8.59)min],恢复正常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4.09 ± 0.59) d比(5.15 ± 1.06) d],术后1、3、7 d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4.49 ± 1.26)分比(5.46 ± 1.48)分、(3.65 ± 0.58)分比(4.52 ± 0.95)分、(2.42 ± 0.41)分比(3.54 ± 0.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建立气腹10、30、90 min时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CO 2)、气道压力(Paw)高于对照组[(40.66 ± 4.52)mmHg(1 mmHg = 0.133 kPa)比(37.48 ± 5.26)mmHg、(19.88 ± 1.63)cmH 2O(1 cmH 2O = 0.098 kPa)比(16.59 ± 2.15) cmH 2O;(44.65 ± 4.18) mmHg比(41.58 ± 4.58)mmHg、(20.49 ± 1.65)cmH 2O比(16.95 ± 2.84) cmH 2O;(50.16 ± 3.54) mmHg比(45.59 ± 4.65)mmHg、(21.69 ± 1.78)cmH 2O比(17.49 ± 2.15)cmH 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术后3 d MOL、GAS水平高于对照组[(396.54 ± 13.58) ng/L比(332.52 ± 16.95) ng/L、(118.95 ± 8.95) ng/L比(102.58 ± 10.65)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EP和TAPP治疗老年腹股沟疝均有一定治疗效果,TEP术后恢复时间更短,疼痛程度更轻,对肠胃功能影响较小,但会对呼吸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日间手术模式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日间手术模式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收治的416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74例,女42例;年龄为52(25~70)岁。患者均行腹股沟疝修补术,诊断与治疗过程采用日间手术模式。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手术情况。416例患者中,采用全身麻醉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258例,采用局部麻醉行开放腹股沟疝修补术158例(李金斯坦修补术98例、腹膜前修补术60例)。术中测量疝环缺损最大径为1.9(0.9~3.2)cm,手术时间为52(35~80)min。患者住院时间均<48 h,其中395例患者住院时间≤24 h,21例患者(术后疼痛12例、全身麻醉不良反应8例、术后血清肿1例)延迟出院。(2)随访情况。416例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腹股沟疝复发、伤口感染、肠瘘或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行腹股沟区超声检查均未发现血肿或血清肿。腹腔镜TAPP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由术后3 d的(2.70±0.10)分降至术后12个月的0分;李金斯坦修补术患者术后VAS评分由术后3 d的(3.20±0.20)分降至术后12个月的0分;腹膜前修补术患者术后VAS评分由术后3 d的(3.00±0.10)分降至术后12个月的0分,所有患者未发生>3个月的慢性疼痛。416例患者通过电话进行满意度调查,均为非常满意或满意,满意度为100.00%(416/416)。结论:日间手术模式运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