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治性、暴发性及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大环内酯类是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治疗的一线药物。近年来随大环内酯类耐药MP(macrolide resistant MP,MRMP)明显增多,难治性MPP(refractory MPP,RMPP)和暴发性MPP(fulminant MPP,FMPP)明显增加,成为引起临床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近年有关MRMP、RMPP和FMPP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就MRMP、RMPP和FMPP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详细讨论。优先考虑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并及早开始有效抗菌药物治疗、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和抗炎治疗、积极治疗并发症和混合感染是RMPP和FMPP治疗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3—2021年湖南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湖南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儿童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因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儿童 Mp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研究期间共计纳入55 681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其中 Mp检测阳性占27.24%(15 170/55 681)。男性患儿阳性检出率低于女性患儿(23.39% vs 33.39%, χ 2=665.998, P<0.001)。 Mp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5~14岁组儿童检出率最高(67.92%),<1岁婴儿组则最低(6.38%)。不同年份 Mp检出率不同,2019年 Mp检出率最高(38.31%),2020—2021年COVID-19流行期间 Mp阳性率与2013—2018年基本持平。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儿童中, Mp夏秋两季检出率显著高于冬春两季(χ 2=648.753, P<0.001),其中2019年夏季 Mp检出高达56.91%,而2020年春夏季 Mp检出率分别为15.60%、17.44%,为历年春季以及夏季检出率最低年份,秋冬季检出率则出现回升(分别为31.22%、28.48%)。2019年 Mp流行期间,发病年龄、重症肺炎比例、治疗费用均高于其他年份;2020年 Mp检出例数则为历年最低,重症肺炎比例以及入住PICU比例也为历年最低( P<0.001)。 结论: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儿童中, Mp感染在性别、年龄分布及季节性方面具有显著特征。2019年夏季湖南地区出现了 Mp流行,流行期间重症肺炎比例、治疗费用更高。2020年COVID-19疫情暴发后,当年春季以及夏季 Mp阳性率大幅下降,秋冬季节检出率回升。这可能是由于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早期采取的严格限制性措施有效控制了 Mp的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5至2019年北京某医院住院患者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特点及防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病原体分布特点,为CAP诊疗及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5年期间临床确诊的1 446例CAP住院患者,中位年龄70岁,男性858例,占59.34%,女性588例,占40.66%。采集呼吸道标本行涂片、培养、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抗原抗体检测以明确CAP病原。连续变量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资料用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1 446例患者中822例(56.85%)单一病原体感染,231例(15.98%)混合感染,393例(27.18%)未明确病原。流感病毒是CAP首位病原体(20.95%,303/1 446),以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influenza A virus subtype H1N1,H1N1)(8.51%,123/1 446)为主,其次为肺炎支原体(7.19%,104/1 446),结核分枝杆菌(5.33%,77/1 446)及肺炎链球菌(5.05%,73/1 446)。(2)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出现H1N1的暴发流行,2019年8至11月监测到肺炎支原体肺炎流行。<65岁患者肺炎支原体(14.41% 比 2.41%,χ2=74.712, P<0.001)、肺炎链球菌(8.16% 比2.99%,χ2=18.156, P<0.001)、鼻病毒(6.08% 比 3.56%,χ2=5.025, P=0.025)、肺炎衣原体(5.90% 比 1.15%,χ2=26.542, P<0.001)及腺病毒(3.13% 比 0.92%,χ2=9.547, P=0.002)检出率高。(3)CAP重症率为14.66%(212/1 446),平均死亡率为3.66%(53/1 446),细菌-病毒合并感染的重症率及死亡率分别为28.97%(31/107)和19.63%(21/107)。 结论:流感病毒是引起成人CAP的首要病原体,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别监测到肺炎支原体肺炎和H1N1肺炎的暴发流行,病毒-细菌合并感染者重症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单一病原体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炎支原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全球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肺炎支原体已成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首要致病菌,每3~7年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一次,其引起的临床症状多样化.自2000年开始,肺炎支原体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现象快速增长,席卷全球多个国家,在某些地区其耐药率甚至高达100% ,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本文将对肺炎支原体的全球耐药状况和耐药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分布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儿呼吸道病原检测结果及分布特点.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其中2016年无数据)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533例CAP患儿血液及呼吸道分泌物(痰液、胸水、肺泡灌洗液)并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肺炎支原体IgM抗体、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18种呼吸道病毒核酸(Luminex技术);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G及GM试验、呼吸道分泌物真菌培养.结果 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显示,女性阳性率(48.1%)高于男性(32.9%),且随年龄增长阳性率逐渐增加,学龄儿组(57.0%)最高.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男性阳性率(59.2%)高于女性(47.4%),且随年龄增长阳性率逐渐降低,婴儿组(83.8%)最高.呼吸道合胞病毒、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于2014年、2017年秋冬季(3.8%~21.8%)高发,偏肺病毒在2014年冬季(26.7%)高发,而肠道病毒与鼻病毒感染在春夏季更明显(21.4%~32.8%).结论 肺炎支原体及病毒均在儿童CAP致病微生物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要警惕以年份为特点的儿童肺炎支原体及病毒感染的流行和暴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儿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快速诊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的常见病原之一,可占CAP病原的10%~30%,5岁以上的CAP患儿中甚至超过50%[1],流行高峰年或地区性暴发流行时可高达50%~80%,每3~7年暴发流行一次,每次可持续1~2年[2].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ymonia,MPP)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也无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3],这为其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MP感染后,容易造成大小气道的损伤,气管壁及细支气管壁可有水肿、溃疡形成,若不能根治可导致MP定植或携带,因此其急性感染期得到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并能对其早期临床诊疗方案进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4].本文就目前临床及科研中对儿童MP急性感染快速诊断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肺炎支原体呼吸道感染实验室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是一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尤其以儿童和青年为主.Mp感染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平时散在性发病,每隔3~7年出现一次地区流行,每次流行持续1~2年[1-2].自2012年全球多地区发生Mp暴发流行,除2015年中国外,日本、英国报道的感染病例也出现显著升高[3].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的重要病原体,可占CAP的10%~30%,Mp流行时可增加3~5倍[4].目前认为,Mp的致病机制是通过黏附及细胞毒效应对呼吸道上皮造成直接损伤,也可通过免疫机制引起重症肺炎及其他系统损伤[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地区10年间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季节、年龄、性别分布情况,从而进一步分析MP的感染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呼吸道标本4 271例,采用快速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并利用针对MP 16S rRNA及串联重复位点Mpn16的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检测MP.结果 4 271例标本中,经PCR检测为MP阳性的1 042例,阳性检出率为24.4%(1 042/4 271例).10年间共出现3次MP的暴发流行(2006年至2007年,2012年至2013年,2015年),流行年阳性检出率可高达44.6%,非流行年最低13.0%.春夏秋冬四季MP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1.2%(217/1 022例)、22.0%(230/1 044例)、28.9%(320/1 108例)和25.1%(275/1 097例),每年4月至5月和8月至9月可见小流行高峰,秋季MP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3季(x2=16.50、13.30、4.07,均P<0.05).各年龄组儿童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岁组10.6%(69/651例),1~2岁组17.5%(216/1 233例),3~6岁组28.5%(369/1 294例),>7岁组35.5%(388/1 093例).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的阳性检出率[31.7%(757/2 387例)]高于婴幼儿[15.1%(285/1 88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0,P<0.05).女童MP的阳性检出率[28.3%(481/1 699例)]明显高于男童[21.8%(561/2 57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4,P<0.05),在流行年这种差异更明显.结论 北京地区儿童MP感染呈现秋冬季大高峰和夏季小高峰的双峰现象;随年龄增长,MP的阳性检出率增高,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特别是女童为MP感染高发人群.MP感染的流行可能与长时间封闭、半封闭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驻疆某部19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流行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又称医院外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均可引起CAP,其中以细菌性肺炎最常见.CAP通常急性起病,发热、咳嗽、咳痰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1].我国发生多起经呼吸道传播的暴发传染病疫情,波及面广,传染性强.2018年本院集中收治了一批突发呼吸道感染的军人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均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本研究通过总结CAP患者的病例资料,归纳、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特征、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为有效控制疫情、保障部队战斗力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SAT技术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北京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新冠肺炎疫情下本地区MP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5951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采集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SAT)检测MP靶标RNA.结果 5951例患儿的MP总检出率为36.62%(2179/5951).4年中MP出现一次暴发流行(2018年至2019年),流行年检出率可高达42.81%.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MP感染率明显降低;不同季节MP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总检出率最高季节为秋季(47.48%)和夏季(41.78%);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MP的季节流行特点发生改变;各年龄组间MP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学龄组患儿MP总检出率最高(60.24%),其次为青春组(49.47%),婴儿组MP总检出率最低(5.97%),且新冠肺炎疫情前后,MP感染高发人群未发生改变;女性患儿MP总检出率(38.75%,1037/2676)高于男性患儿(34.87%,1142/32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6,P=0.002);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不同性别患儿间MP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MP是北京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其分布特点具有季节、年龄和性别差异.新冠肺炎疫情下,MP感染率明显降低,但无显著性别差异,且高发季节发生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