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参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又称运动神经元病和“渐冻症”,是一种罕见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发病率不到1/10万人·年,我国2010年发病率为1.62/10万人·年。患者常在发病3~5年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无有效治疗。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基因是人们发现的第1个ALS致病基因,约占家族性ALS的18.9%和散发性ALS的1.2%,是亚洲人群,尤其东亚人群中最常见的ALS致病基因。我国ALS患者SOD1突变分布多位于2号和4号外显子,不同于北美ALS患者多突变于1号和4号外显子。SOD1突变将导致抗氧化酶作用减弱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除此之外,近年研究者们逐步发现SOD1突变亦会导致神经元内蛋白稳态失衡、SOD1蛋白类似朊蛋白样增殖和传播、转录因子功能失调和RNA代谢失调。临床上,携带SOD1突变的患者发病年龄较年轻,平均为48~52岁,绝大多数(95%)以肢体起病,生存时间中位数约为6年;我国SOD1突变患者发病更为年轻,约为44岁;平均生存时间更长,约为8年。但不同位点的突变对应的临床表型和进展速度差异显著。目前已有数项针对SOD1突变的2期临床试验,作用机制涉及反义寡核苷酸(tofersen)、RNA干扰(AAV-miRNA)以及促进错误折叠蛋白清除(arimoclomol)。但对结果需谨慎解读,同时仍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发热性溃疡坏死性急性痘疮样糠疹1例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患者男性,32 岁,因周身红斑、丘疹、血疱、坏死,结痂 20 余天,加重伴疼痛 3d入院.皮肤科查体:面颈部、躯干、四肢可见大小不等红斑、丘疹、血疱、结痂、坏死,边界清,部分皮疹中央坏死,触痛明显;双眼睑红斑、丘疹,分泌物较多,鼻腔黏膜可见片状红斑、米粒大小血疱,部分伴结痂、坏死,舌及上颚可见直径约 0.5 cm大小瘀斑,表面糜烂,阴茎及睾丸可见直径约 0.3 cm大小红斑、血疱,部分伴结痂、坏死;双下肢可见新发针尖至米粒大小红斑、丘疹,水疱、血疱.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片楔形坏死,坏死两侧表皮棘层轻度肥厚,可见角朊细胞坏死,淋巴细胞亲表皮,浅层血管扩张,周围较多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未见异形淋巴细胞,少数红细胞外渗.免疫组化:CD4(+),CD8(+),CD45Ro(+),CD30(-),ki-67 约 20%(+),CD68(+),CD79a(很少+),CD3(+),CD20(很少+).诊断:发热性溃疡坏死性急性痘疮样糠疹(FUMHD).治疗:予强的松 1.5 mg/(kg·d)静脉滴注治疗,同时予丙种球蛋白 15 g/d,连用 3d;予补钾、补钙、胃黏膜保护剂、保肝药物等支持治疗;患者病情逐日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伴有癫痫样波的Gerstmann-Str?ussler-Scheinker病1例脑电图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Gerstmann-Str?ussler-Scheinker 病(GSS)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人类遗传型朊蛋白病,于 1936 年由Gerstmann、Str?ussler、Scheinker3 位神经科专家首次报道,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其鉴别于遗传型克雅氏病(gCJD)、遗传性致死性失眠(FFI)等相对常见的遗传型朊蛋白病 的特征 为病理性改变,即位于大脑皮层、小脑 分子 及颗粒 层的多灶性PrP 淀粉样斑块,而海绵状改变少见[2].既往报道的 GSS 患者,脑电图一般无特异性改变,癫痫样波少见.本文旨在描述一例伴有癫痫样波的 GSS 患者的脑电图改变,并回顾分析既往国内外文献报道的 GSS 患者的脑电图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帕金森病与免疫应答
编辑人员丨2023/8/6
帕金森病(PD)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一,具体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有研究提示线粒体损伤、蛋白质错误折叠及聚集、氧化应激、"朊病毒样蛋白感染"及神经炎症等均有可能参与PD的发病和进展[1-2] .其中,免疫介导的神经炎症被认为可明显加剧病情,是PD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促进因素[3] .明确免疫应答在PD进程中的作用并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控制神经炎症成为该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就PD相关免疫应答机制及免疫疗法探索予以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蛋白质谷氨酰胺酶成熟肽基因mpg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编辑人员丨2023/8/6
蛋白质谷氨酰胺酶(Protein-glutaminase,简称PG)是一种新型蛋白质脱酰胺酶,在蛋白质改性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关于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的测定方法主要是通过苯酚-次氯酸盐反应测定铵离子含量指示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的酶活,该方法精确度和灵敏度有限.因此,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解朊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proteolyticum)分泌的蛋白质谷氨酰胺酶成熟肽基因mpg,纯化后制备其多克隆抗体用于检测解朊金黄杆菌分泌的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的含量.首先以解朊金黄杆菌基因组为模板扩增出成熟肽基因mpg,将其与pET32a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32a-mpg,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在25℃条件下,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6h,目的蛋白表达量最高、呈可溶性蛋白.通过Ni-NTA柱纯化的重组蛋白mPG-His6,将其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间接酶联免疫法检测其效价,所得抗体效价为1∶5 000.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说明,该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良好.最后使用该多克隆抗体对解朊金黄杆菌的发酵上清液进行蛋白质免疫印迹反应,检测天然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结果表明该抗体特异性良好,可用于检测解朊金黄杆菌分泌的蛋白质谷氨酰胺酶,为深入研究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的生物学功能、建立蛋白质谷氨酰胺酶高产菌株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转录因子FoxO3a对PC12细胞朊蛋白管家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叉头转录因子O亚型(FoxO)3a对PC12细胞朊蛋白管家基因(PRNP)表达调控的影响.方法以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siRNAs沉默基因实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PRNP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双荧光素酶(Luc)报告基因检测试验检测Luc活性,进而评估启动子的活性.结果FoxO3a基因沉默后,S1探针(S1)组PRNP基因表达明显上升(P<0.05);S1组FoxO3a基因被沉默后,朊蛋白(PrP)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与基因水平一致;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与基础对照组(pGL3-Basic+pRL-Tk)相比,阳性对照组(pGL3-Control+pRL-TK)FLuc/Rluc值明显提高(P<0.01),实验组Ⅰ(pGL3-PNRP+pRL-TK)FLuc/Rluc也显著高于基础对照组(P<0.01);当pGL3-PNRP质粒、pcDNA3.1-FoxO3a高表达质粒与海肾荧光素酶pRL系列(pRL-TK)质粒共转入细胞内,48 h后,与实验组Ⅰ相比,实验组Ⅱ(pGL3-PNRP+pcDNA3.1-FoxO3a+pRL-TK)的FLuc/RLuc值明显下降(P<0.01).结论FoxO3a可以负调控PRNP基因的表达,这种调控是通过结合PRNP基因启动子区域而抑制其转录来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erbB原癌基因与银屑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探讨c-erbB与银屑病的关系,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c-erbB-1原癌基因在正常人表皮和银屑病患者皮损表皮中的表达,并观察了正常人角朊细胞与银屑病患者IgG和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作用后c-erbB-1的表达.结果表明:①c-erbB-1主要分布在正常人表皮基底细胞中,而在银屑病皮损中则全层表皮细胞均有表达,并以棘细胞层最为密集.②经银屑病患者IgG和单一核细胞作用后的正常人角朊细胞内c-erbB-1表达的阳性颗粒数为0.5032±0.2343,与各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均<0.01).提示c-erbB-1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导致银屑病角朊细胞异常增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某些皮肤肿瘤的不同角蛋白和丝聚合蛋白及桥粒斑蛋白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探讨某些皮肤肿瘤的不同角蛋白和丝聚合蛋白及桥粒斑蛋白(desmoplakins)的表达情况,用抗表皮(AE)系列单抗、连续冰冻切片法及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几种皮肤肿瘤进行了研究。结果:①Bowen病、蕈样肉芽肿(MF)、基底细胞癌(BCC)、鳞状细胞癌(SCC)的病损处表皮基底层角朊细胞与AE1反应减弱或消失,棘层、颗粒层角朊细胞可与AE1反应。SCC、Paget病、Bowen病的瘤细胞可与AE1反应。②疣状痣、脂溢性角化病颗粒层角朊细胞不与AE3反应。③Paget病基底层角朊细胞不与AE14反应,而角化棘皮瘤、脂溢性角化病可见棘层、颗粒层角朊细胞与AE14反应。AE14可与BCC癌巢本身周边的基底样细胞反应,而不与SCC的瘤细胞反应。④AE21不与色素痣颗粒层角朊细胞反应,也不与BCC和SCC的瘤细胞反应,但BCC和SCC的瘤细胞均与AE22反应。并探讨了这种异常表达的可能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维甲酸在银屑病中的实际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作者对近20年来,维甲酸(RA)在生物学和药物学进展以及对银屑病的治疗进行了描述。提出RA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在细胞水平:可抑制终末分化,降低葡萄糖氨基转移酶活性;改变角朊蛋白的合成方式,降低细胞被膜形成;影响膜糖蛋白;影响细胞间的粘连;细胞间粘液样物质聚积,缝隙连接数量增加,桥粒和张力微丝减少;调节细胞表面生长因子受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角朊细胞的粘附性与表皮分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角朊细胞从基底层向表层分比的过程中伴随有细胞粘合性连接和细胞粘附分子的改变。基底细胞通过半桥粒、灶性接触及其粘附分子――整合素α 6β 4、α 3β 1、α 2β 1、α 5β 1与基底膜相连。基底细胞的侧面和顶面育幼稚的细胞间型粘合连接和桥粒结构。后者在棘层逐步成熟,进入粒层和角化层退化。中介细胞间型粘合连接和桥粒的细胞粘附分子主要为E-钙粘素,P-钙粘素和桥糖蛋白。角朊细胞分化过程中粘耐性改变育蛋白水解酶和糖酶的参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