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
编辑人员丨15分钟前
目的:分析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创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3年3月笔者医院收治的92例DFU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开展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移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VSD.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溃疡面积变化、创面恢复情况、疼痛好转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截肢情况.结果:两组术后2周、4周溃疡面积和术前比较均明显缩小(P<0.05),且观察组缩小情况较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44%(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疼痛好转时间、肢端感觉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78%(P<0.05),观察组截肢率(4.26%)和对照组(1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DFU患者实施VSD联合小腿部位带蒂皮瓣移植治疗,可促进创面愈合、疼痛好转及肢端感觉恢复,减少皮瓣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截肢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5分钟前
-
白术内酯Ⅲ介导的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抑制肠上皮间质转化以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寻白术内酯Ⅲ(AT-Ⅲ)的关键靶点,探究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Arp2/3)抑制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有限酶切-质谱法(lip-SMap)筛选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特征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确定AT-Ⅲ的关键靶点.脂多糖(LPS)与IEC-6共孵育模拟UC模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划痕实验测定IEC-6迁移速率;蛋白质印迹法测定上皮钙黏素(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Arp2/3含量;分子对接评估AT-Ⅲ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基于lip-SMap获得的特征蛋白参与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和紧密连接(TJ)信号通路;与对照组比较,LPS组中IL-6和TNF-α释放量升高(均P<0.05),迁移速率变快(P<0.05),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均P<0.05);与LPS组比较,LPS+CK666+AT-Ⅲ组显著降低IL-6和TNF-α含量(均P<0.01),有效逆转LPS诱导的细胞迁移变化及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均P<0.05);分子对接显示,Arp2/3与AT-Ⅲ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Arp2/3作为AT-Ⅲ的关键靶点,可通过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缓解LPS诱导的U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乌司他丁在上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患儿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对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87例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患儿(年龄2~8岁)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用药分为A组(奥美拉唑治疗,45例)、B组(乌司他丁+奥美拉唑治疗,42例),奥美拉唑均为10 mg/d早餐前口服、共治疗2~4周,B组于早餐后输入乌司他丁(1~5)万IU/kg、1次/d,共1周。治疗后B组患儿有效率95.2%(40/42),高于A组的80.0%(36/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67, P=0.03);呕血停止时间、大便潜血转阴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流式细胞术检查显示,两组患儿治疗后CD3 +和CD4 +T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CD8 + T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且B组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B组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良反应为A组患儿出现恶心呕吐1例,腹痛腹泻1例,嗜睡1例;B组患儿恶心呕吐1例,腹痛腹泻1例。提示乌司他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患儿效果较好,症状缓解时间较短,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kkermansia muciniphila对葡聚糖硫酸钠溶液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对葡聚糖硫酸钠溶液(DSS)诱导的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体(SPF)级C57BL/C雄性小鼠30只,依次分为空白组、结肠炎组、AKK+结肠炎组。观察每组小鼠的日常活动量、排便情况,选择疾病活动指数(DAI)进行疾病活动度评估,收集粪便行粪便做隐血试验等,在建模结束7 d后采用断头法处死小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苏木精-伊红(HE)检测结肠病理结构,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黏膜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1的表达,二喹啉甲酸(BCA)法测定结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的浓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统计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 t或Tamhane’s T2法进行显著性分析。 结果:第3、7、21天空白组的体重分别为(17.01±1.30)、(19.77±1.85)、(21.07±1.80) g,结肠炎组的体重分别为(15.67±0.65)、(13.66±0.62)、(11.72±0.53) g,AKK+结肠炎组的体重分别为(15.74±1.43)、(15.14±1.31)、(13.37±1.46) g,第3天结肠炎组的体重有低于AKK+结肠炎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 t=0.133, P>0.05),第7天及第21天时结肠炎组及AKK+结肠炎组体重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LSD- t=10.061、15.272, P<0.01),结肠炎组低于AKK+结肠炎组(LSD- t=2.436、2.706, P<0.05)。第3、7、21天空白组的DAI指数均为0,结肠炎组的DAI指数分别为1.25±0.06、2.26±0.13、3.13±0.08,AKK+结肠炎组的DAI指数分别为0.89±0.43、1.53±0.05、2.45±0.10,AKK+结肠炎组DAI评分低于结肠炎组(LSD- t=3.242、20.444、2.027, P<0.05)。HE结果显示结肠炎组隐窝排列不规则、炎症细胞浸润、肠腺水肿,AKK菌灌胃后,结肠水肿和出血减轻,肠腺结构清晰,空白组、结肠炎组、AKK+结肠炎组的病理评分分别为(0.76±0.03)、(4.07±0.05)、(2.82±1.03)分,AKK+结肠炎组高于空白组、低于结肠炎组(LSD- t=13.208、5.985, P<0.05)。结肠炎组中IL-1β、IL-6、TNF-α分别是(8.61±3.06)、(5.58±2.23)、(55.68±18.57) pg/ml,明显高于空白组(Tamhane’s T2=6.584、7.175、9.239, P<0.01),与结肠炎组相比,AKK+结肠炎组IL-1β、IL-6、TNF-α表达下降,分别是(5.51±2.32)、(3.12±0.89)、(20.94±8.05) pg/ml(Tamhane’s T2=3.047、3.667、6.617, P<0.05)。结肠炎组中Occludin-1、D-乳酸、DAO分别是(615.56±41.87) ng/ml、(4.37±0.15) μg/ml、(8.93±0.07) ng/ml,明显高于空白组(Tamhane’s T2=19.059、36.071、23.676, P<0.01),与结肠炎组比较,AKK+结肠炎组Occludin-1、D-乳酸、DAO分别是(887.55±42.48) ng/ml、(3.57±0.20) μg/ml、(7.41±0.07) ng/ml。与结肠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mhane’s T2=14.421、47.183、1.020, P<0.01)。 结论:AKK菌可降低IL-1β、IL-6、TNF-α含量,通过调控Occludin-1等结肠紧密连接蛋白,从而降低结肠炎的严重程度,增强结肠的屏障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透析患者钙化防御的诊断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钙化防御是一种多见于透析人群、具有潜在致死性的血管钙化综合征,以全身多部位持续性疼痛、溃疡或坏死等皮肤损害为临床表现特征,病情进展迅速。早诊断和早治疗是降低钙化防御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关键。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和近年的临床经验,对钙化防御诊断现状进行梳理和思考,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识别该类疾病,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反复感染,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严重感染等,发作周期约为21 d。口腔黏膜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及牙龈坏死是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常见临床表现。本文报道1例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坏疽性脓皮病36例临床特点分析及PARACELSUS评分与Delphi标准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36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比较和评价PARACELSUS评分和Delphi标准的适用性和一致性。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住院确诊为坏疽性脓皮病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将PARACELSUS评分和Delphi标准分别应用于上述患者的诊断,并根据kappa值评估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结果:36例患者中,6例(16.67%)发病前有明确的诱发因素,31例(86.11%)自觉皮疹不同程度疼痛。31例(86.11%)皮疹形态以溃疡型为主,主要累及双下肢,16例(44.44%)为全身多部位受累。4例(11.11%)合并炎症性肠病,3例(8.33%)合并炎症性关节炎。系统用药以糖皮质激素、雷公藤和环孢素为主,8例(22.22%)使用了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用PARACELSUS评分诊断22例(64.71%),用Delphi标准诊断17例(50.00%)。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两种诊断标准的一致性为中等,kappa值为0.47(95% CI:0.19 ~ 0.76, P = 0.004)。 结论: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表现以经典溃疡型为主,常伴有炎症性肠病和炎症性关节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要治疗药物。PARACELSUS评分和Delphi标准侧重于坏疽性脓皮病的不同方面,在缺乏典型病理结果的情况下,推荐使用PARACELSUS评分诊断坏疽性脓皮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压氧联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临床观察高压氧联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5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给予高压氧联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对照组单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共计治疗30周。结果:治疗组综合疗效(92.3%)、英夫利昔单抗应答率(92.3%)及维持期谷浓度[(1.32±0.26)μg/ml]明显高于对照组[66.7%,66.7%,(0.74±0.22)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且治疗组可明显提升CD4 +、CD4 +/CD8 +水平,降低CD8 +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 P<0.05)。 结论:高压氧联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明显提高英夫利昔单抗的应答率,增强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降低细胞因子的释放,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皮瓣修复颧面皮肤癌术后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二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额支和侧颌颈皮瓣在修复颧面皮肤癌术后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2例颧面皮肤癌患者术后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两种皮瓣修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例患者颧面缺损采用颞浅动脉额支皮瓣修复,供区植皮。皮瓣皮片完全成活,皮瓣部分毛发生长。随访3个月,外眦和下睑外侧肿瘤复发,继以放疗,肿瘤得以控制,皮瓣未见放射性溃疡。1例患者颧面缺损采用侧颌颈皮瓣辅以颞浅动脉分支皮瓣修复,皮瓣完全成活,供区直接缝合修复。受区继以放疗,未见皮瓣溃疡、坏死。术后随访1年,外形满意,肿瘤无复发。结论:颞浅动脉额支和侧颌颈皮瓣均能效修复颧面皮肤癌术后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均能耐受放疗,应用时需充分认识两种皮瓣特点,扬长避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体血管移植桥接巨大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头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头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是烧伤整形外科、头颈外科等最常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头皮缺损常导致颅骨外露、坏死、感染等,严重者累及脑组织。目前常见的修复方式包括皮片、局部皮瓣、扩张皮瓣等移植修复。后期往往面临植皮术后贴骨瘢痕溃疡、局部皮瓣修复面积有限、扩张皮瓣需有充足的扩张时间等问题。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已成为主要的修复方法之一,针对头部大面积软组缺损,全身可利用组织瓣及可供吻合受区血管选择有限。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头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采用自体血管移植桥接重建血供的巨大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