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春花花蕾化学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体外抑制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望春花Magnolia biondii Pamp.花蕾化学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体外抑制活性.方法 望春花花蕾50%丙酮提取物采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C、ODS、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按课题组前期方法测定化合物的乙酰胆碱酯酶体外抑制活性.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 17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crassifolioside(1)、magnoloside B(2)、芦丁(3)、异槲皮苷(4)、槲皮素(5)、northalifoline(6)、cordysinin B(7)、脱氧胸腺嘧啶核苷(8)、吲唑(9)、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10)、秦皮乙素(11)、C-藜芦酰乙二醇(12)、3,4-二羟基苯乙醇(13)、3-甲氧基-4-羟基苯乙醇(14)、原儿茶酸(15)、2,4,6-三甲氧基苯酚(16)、丁香酸(17).结论 化合物 1~17 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在 20 μmol/L浓度下均未显示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海螺'望春花内生真菌EF-WCH-51鉴定及其抑制葫芦科刺盘孢活性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抗菌活性,因而具有生防菌开发潜力.[目的]鉴定一株对葫芦科刺盘孢(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有抑菌活性的'海螺'望春花内生真菌EF-WCH-51,并确定其主要抑菌活性成分.[方法]根据形态特征并结合分子序列鉴定EF-WCH-51菌株,利用生长速率法确定EF-WCH-51 抑菌活性,并采用半制备型HPLC、HPLC-MS/MS对其活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供试菌株EF-WCH-51 为丝枝蜡蚧菌(Lecanicillium aphanocladii),其发酵液粗提物对葫芦科刺盘孢菌丝生长具有较强抑制作用,EC50 为 0.086 2 mg/mL;抑菌活性组分A(0.085 0 mg/mL)对葫芦科刺盘孢抑制率达到 76.08%,通过查询MS、MS/MS数据库以及与相关文献对比,确定该化合物为卵孢菌素(oosporein).[结论]本研究发现丝枝蜡蚧菌对葫芦科刺盘孢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其主要抑菌活性成分为卵孢菌素,具有作为瓜类炭疽病生防菌株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辛夷药材及嫁接品种挥发油的GC-MS鉴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辛夷药材挥发油GC-MS分析法,区别辛夷药材的不同来源.方法:采用GC-MS法,对比找出不同品种辛夷药材及嫁接品种的特有成分.结果:不同品种的辛夷药材及嫁接品种间的化学成分差异较大,对比分析,可指认出3个望春花的特有成分、13个武当玉兰的特有成分、2个玉兰的特有成分及5个河南嫁接品种的特有成分.结论:通过分析可找出不同品种辛夷的化学特征性成分,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市场上辛夷药材的不同品种及挥发油提取物的来源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蜀葵茎叶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5-脂氧合酶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锦葵科蜀葵属植物药蜀葵4lthaea officinalis茎叶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5-脂氧合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MCI凝胶、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测定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5-脂氧合酶体外抑制活性,评价化合物的降血糖和抗炎作用.结果 从药蜀葵茎叶中共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腺苷(1)、4-羟基-2,6二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苄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3)、赤藓醇(4)、5-羟甲基-2-呋喃甲醛(5)、1-[5-(hydroxymethyl)fuiran-2-yl]ethenone(6)、黑麦草内酯(7)、isololiolide(8)、4-羟基苯甲醛(9)、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0)、催吐萝芙木醇(11)、(6S,7Z,9R)-roseoside(12)、二氢芥子醇(13)、3-(3,4,5-trimethoxyphenyl)propan-1-ol(14)、dihydrodehydrodiconifenyl alcohol(15)、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苷(16)、紫云英苷(17)、反式银椴苷(18)、望春花黄酮醇苷(19)、apigenin 7-O-(6"-trans-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20)、香叶木素 7-O-β-D-吡喃葡萄糖苷(21)、田蓟苷(22)、芒柄花素 7-葡萄糖苷(23)、acacetin 7-O-(6"-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24).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 18、19、24对 α-葡萄糖苷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为(12.2±1.3)、(2.8±0.6)、(31.1±3.9)μmol/L;化合物18、24对5-脂氧合酶的IC50为(34.76±4.3)、(25.37±2.4)μmol/L.结论 化合物1~16、18~2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发现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18、19、24)和5-脂氧合酶(18、24)作用,表明其具有潜在的降血糖活性和抗炎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