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例A型主动脉夹层重度肥胖患者围手术期呼吸道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总结27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重度肥胖患者围手术期呼吸道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如下.术前积极干预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避免胸腹内压急剧升高.术中做好困难气道的管理及急救护理配合;落实集束化肺功能保护措施.术后优化体位管理;实施肺膈肌保护策略;采用渐进式降级脱机疗法,增强呼吸肌耐力;加强肺部感染的监控;开展早期康复及心理疏导.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26例痊愈出院,1例脱机困难予气管切开并转入呼吸康复医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癌术后化疗期间症状群困扰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调查肺癌术后化疗期间症状群现状,分析影响肺癌术后化疗期间症状群困扰风险的影响因素,并构建肺癌化疗症状群困扰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22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进行术后化疗的19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文版安德森症状测评量表(MDASI-C)评估化疗症状群困扰程度将其分为轻度困扰组及重度困扰组,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术后化疗期间存在症状群重度困扰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内、外部验证.结果 190例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间有180例(94.74%)发生不同程度的疲乏,134例(70.53%)发生不同程度的焦虑,97例(51.05%)发生不同程度的疼痛,124例(65.26%)发生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Ⅲ期、化疗周期≥4个、Ⅲ~Ⅳ级不良反应、白细胞计数<2×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是肺癌术后患者对化疗期间症状群存在重度困扰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内部及外部验证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832、0.867,95%CI 分别为(0.771~0.882)、(0.779~0.929),校准曲线与实际曲线接近重合,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x2=1.896,P=0.204.结论 肺癌术后化疗期间疲乏-负性情绪-疼痛-睡眠障碍症状群发生率较高,基于其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肺癌术后化疗期间发生症状群的及困扰程度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有利于肺癌术后化疗期间发生症状群的早期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可穿戴监测设备用于术后患者活动和睡眠监测的准确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可穿戴监测设备用于术后患者早期活动和睡眠监测的准确性。方法:随机抽样健康志愿者20名,均参与睡眠和活动时间两种监测。选择本院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患者89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43例参与睡眠时长监测,46例参与活动时间监测。采用ePM/eP pod无线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活动和睡眠时间,同时分别人工记录活动时间和Fitbit手环记录睡眠时间,计算两种记录方式的差值。结果:健康志愿者或术后患者中,Fitbit手环和可穿戴监测系统监测的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健康志愿者Fitbit手环与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的睡眠时间呈正相关( r=0.937, P<0.001),术后患者Fitbit手环与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的睡眠时间呈正相关( r= 0.984, P<0.001);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健康志愿者中两种监测设备记录的睡眠时间差值在95%一致性界限之(LOA)间的比率为95%,术后患者中两者差值在95%LOA之间的比率为98%。健康志愿者中,人工记录和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的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患者中,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的活动时间与人工记录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患者人工记录与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的活动时间呈正相关( r=0.973, P<0.001);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健康志愿者中人工记录与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的活动时间差值在95%LOA之间的比率为100%,术后患者中差值在95%LOA之间的比率为96%。 结论:可穿戴监测设备可应用于术后患者睡眠和活动监测,准确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法胸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镇痛及早期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法胸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镇痛及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改良组[第3肋入路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胸大肌浅层肋间神经前皮支阻滞复合全身麻醉(STG组)]、SAPB复合全身麻醉组(SG组)和全身麻醉+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组(GP组),每组20例。记录患者术后30 min、2 h、4 h、12 h、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1天、术后24 h的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术后当晚睡眠时长,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停药至苏醒时间,术后氟比洛芬酯用量,恶心、呕吐、头晕、穿刺部位感染、气胸、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STG组术后30 min、2 h、4 h、12 h、24 h VAS评分均低于SG组及GP组,SG组术后2 h、12 h、24 h VAS评分均低于G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TG组术后24 h QoR-15评分高于SG组及GP组[(137.85±2.81)分比(134.80±2.72)分、(133.80±5.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TG组与SG组术后当晚睡眠时长均长于GP组[(6.03±0.90)h、(5.48±1.12)h比(3.85±1.76)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TG组与SG组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停药至苏醒时间均低于G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TG组术后氟比洛芬酯用量,恶心、呕吐及头晕发生率均低于SG组与GP组,SG组低于G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改良法胸神经阻滞可缓解术后早期疼痛,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提高患者早期恢复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护士主导的医护一体化镇痛管理在胸部疾病术后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护士主导的医护一体化镇痛管理模式在胸部疾病手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该院21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对照组给予胸外科围术期常规镇痛护理,观察组应用以护士为主导的医护一体化镇痛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6 h的咳痰率、术后24 h、48 h的离床率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后不同时段的疼痛评分、6 h咳痰率、术后24 h、48 h离床率、满意度的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应用以护士主导的医护一体化镇痛管理模式使患者术后能达到无痛咳嗽、无痛活动、无痛睡眠,能够早期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活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视嗅觉刺激对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嗅觉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视嗅觉刺激对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嗅觉功能恢复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12月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8例垂体瘤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视嗅觉刺激,包括磁共振嗅觉刺激、室内嗅觉刺激、视觉想象刺激。观察并比较两组垂体瘤患者嗅觉功能、鼻腔功能及睡眠效果。结果: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嗅觉功能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鼻腔功能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夜间睡眠时间多于对照组,觉醒频次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期视嗅觉刺激充分利用视觉、嗅觉等感官刺激为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提供专项护理,有利于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嗅觉快速恢复,减轻鼻腔症状,改善术后睡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急性脑梗死伴脑微出血患者脑电图反应性与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ACI)伴脑微出血患者脑电图(EEG)反应性与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51例老年ACI伴脑微出血患者资料,纳入ACI伴脑微出血组,另收集同期收治的47例ACI患者资料,纳入单纯ACI组。所有患者均接受EEG检查,记录患者EEG反应性、睡眠波等情况;记录老年ACI伴脑微出血患者溶栓后2 h早期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并分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EEG相关指标,分析早期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与脑电图反应性的关系。结果:ACI伴脑微出血组EEG反应性、睡眠波阳性率分别为33.33%(17/51)、27.45%(14/51),均低于单纯ACI组65.96%(31/47)、61.70%(29/47)( χ2=10.417、11.652, P=0.000、0.001),早期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较单纯ACI组严重( Z=2.381, P=0.017);中、重度老年ACI伴脑微出血患者EEG反应性与睡眠波阴性比例91.18%(31/34)、86.49%(32/37)、高于轻度患者8.82%(3/34)、13.51%(5/37)( χ2=17.771、13.147,均 P=0.000),vWF水平(6.24±1.79)mg/L低于轻度患者(13.48±2.23)mg/L( t=12.039、 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EG反应性阴性( OR=18.994、 P=0.000)、睡眠波阴性( OR=11.520、 P=0.001)、vWF低表达( OR=0.283、 P=0.001)与老年ACI伴脑微出血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其中EEG反应性阴性的影响最为显著;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EEG反应性阴性预测早期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AUC为0.803(95% CI:0.650~0.956, P<0.001),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结论:老年ACI伴脑微出血患者早期伴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且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能与EEG反应性阴性有关,未来可考虑将EEG反应性作为老年ACI伴脑微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展风险评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失眠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失眠是临床上第二常见的精神障碍,约1/3以上的成人一生可能会经历不同形式的失眠,但失眠背后的根源还有待厘清。早期的双胞胎和家族研究结果已表明失眠可归因于遗传。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 Nature Genetics连续发表多篇文章聚焦于失眠与基因,证实遗传因素在失眠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文中总结了近年来失眠与昼夜节律、细胞因子和神经递质等相关基因的研究成果,期望能对失眠的发病机制解析和临床精准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儿童期Le Fort Ⅲ型截骨前徙的围术期管理及并发症控制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Le Fort Ⅲ型截骨前徙牵引的初步疗效、围术期管理和并发症,为临床提供经验借鉴。方法: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单纯行Le Fort Ⅲ型截骨牵引前徙术的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 7岁(1.5~15岁)。术前经多学科评估提出风险防范预案并进行术前干预治疗。专科检查获取SNA角(上牙槽座角)、气道容积、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眼球突度及咬合关系诊断数据,通过虚拟手术规划制订截骨和牵引手术方案。术后1周及3、6、12个月拍摄CT,进行PSG和眼球突度检查,评估疗效,并总结综合征类型、多学科联合诊疗干预治疗、并发症的发生与结局。结果:20例患者中,Crouzon综合征15例,Pfeiffer综合征5例;18例以睡眠呼吸暂停为第一主诉,2例以突眼症第一主诉。8例患者进行术前干预性治疗,包括4例腺样体手术治疗,2例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2例上颌扩弓治疗。手术相关并发症以意外骨折最多,占70%(14/20例),其他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术后低钠血症5例,哭闹综合征2例,伤口感染2例,下眼睑倒睫4例,鼻畸形1例;3例实施了非计划二次手术。术后半年的SNA角、气道容积及平均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pO 2)均显著大于术前( F=10.09, P=0.001; F=5.13, P<0.001; F=10.78, P=0.001),眼球突度( F=6.73, P=0.010)和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F=18.47, P<0.001)均显著低于术前。术后半年与术后1年的SNA、气道容积、平均SpO 2、眼球突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多学科联合诊疗围术期安全评估和早期干预是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Le Fort Ⅲ型截骨前徙术的有效诊疗模式,手术相关并发症以局部为主,全身并发症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夜间呻吟症患者颅颌面解剖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影像学手段和鼻阻力测试对夜间呻吟症(catathrenia)患者颅颌面解剖特征进行研究,探讨该病病因并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2年8月至2019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夜间呻吟症患者57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35例,年龄(31.1±10.9)岁,体重指数(21.7±2.7)kg/m 2。所有患者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睡眠医学科整夜多导睡眠监测确诊,呻吟指数为4.8(1.8,13.0)次/h。其中10例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夜间呻吟症合并OSAHS组),其余47例为单纯夜间呻吟症组。对全部患者进行鼻阻力测试,除1例孕早期患者外,对其余46例患者拍摄锥形束CT,对颅颌面、上气道及周围软组织进行头影测量,测量颅底倾斜度、下颌平面角、上中切牙-上牙槽座角、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软腭后气道径(软腭后-软腭后咽壁距)、喉咽气道径(会厌谷底-下咽壁距)等项目,并与课题组前期测量的正常参考值(来源于北京大学招募的144名正常 大学生及于北京地区6所大学招募的100名无鼾症正常 成人)进行比较。 结果:鼻压差150 Pa时57例夜间呻吟症患者鼻部吸气相总阻力值为(0.26±0.08)Pa·cm -3·s -1。夜间呻吟症患者总体上下颌硬组织发育良好:相比正常参考值,夜间呻吟症患者颅底倾斜度显著增大,下颌平面角显著减小,上中切牙-上牙槽座角和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显著增大( P<0.05)。夜间呻吟症患者锥形束CT头颅侧位截面软腭后气道径[(19.2±4.5)mm]显著大于正常参考值( t=8.44, P<0.001),喉咽气道径[(17.4±6.4)mm]显著小于正常参考值( t=-2.79, P=0.006)。夜间呻吟症合并OSAHS组患者较单纯夜间呻吟症组表现为软腭和舌体更长、舌骨位置低下。 结论:夜间呻吟症患者颅颌面总体表现为颌骨矢状向发育良好、鼻阻力低,上下切牙唇倾;上气道上段矢状向气道径偏大,但喉咽狭窄。呻吟声可能与睡眠状态喉咽狭窄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