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司氯胺酮不同给药方式对胸腔镜肺手术术后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静脉推注和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对胸腔镜肺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2023年1月至6月择期行胸腔镜肺手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艾司氯胺酮1组(EK1组,气管插管后予以艾司氯胺酮0.25 mg/kg静脉推注);艾司氯胺酮2组(EK2组,气管插管后以0.125 mg·kg-1·h-1的速度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2 h);对照组(C组,不给予艾司氯胺酮),各30例.三组均采用静脉快速诱导,双腔气管插管后,超声引导下行手术切口肋间神经阻滞.术后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分≥4分时,给予地佐辛静脉注射补救镇痛,单次剂量5 mg.记录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NRS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指标.比较三组补救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三组间N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氯胺酮组(EK1组、EK2组)在各时间点的NRS评分低于C组(P<0.05).EK1组、EK2组、C组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例数分别为2、3、13例.艾司氯胺酮组(EK1组、EK2组)的补救镇痛率、地佐辛用量均低于C组(P<0.05),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晚于C组(P<0.05).三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肺手术患者术中应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单次静脉推注和持续静脉泵注均可达到减轻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目的,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术前单次静脉注射较持续静脉泵注操作简便,且无苏醒延迟的顾虑,更推荐用于胸腔镜肺手术的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BDNF/TrkB通路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四神聪"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缺血侧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通路、突触素(SYN)表达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含量的影响,探究电针改善CIRI后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8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组,每组12只.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组大鼠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制备CIRI模型.电针组予电针"四神聪""百会",疏密波,频率2 Hz/10 Hz,电流强度1 mA;非穴组电针双侧肋下非经非穴点,电针参数同电针组.两组干预均每次30 min,每天1次,持续7 d.干预期间,于每日固定时间测量大鼠体质量;于干预第 1、3、7 天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干预前后采用小动物磁共振成像技术测量大鼠脑梗死体积.干预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大鼠学习记忆功能;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缺血侧海马SYN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缺血侧海马BDNF、TrkB、SYN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缺血侧海马IL-1β、IL-18含量.结果:干预第2~7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P<0.01);与模型组和非穴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体质量增加(P<0.01).干预第 1 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升高(P<0.01);干预第3、7天,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假手术组(P<0.01);干预第7天,电针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模型组与非穴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与模型组和非穴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干预前,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组大鼠左侧脑室出现明显高信号梗死灶;干预后与模型组和非穴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占比下降(P<0.01).模型组与非穴组大鼠神经元细胞排列疏散且紊乱、胞质深染且胞核固缩;电针组大鼠神经元细胞数目、排列情况趋于假手术组,胞质深染及胞核固缩现象较模型组减轻.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海马SYN阳性表达及BDNF、TrkB、SYN蛋白表达减少(P<0.01,P<0.05),IL-1β、IL-18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和非穴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缺血侧海马 SYN 阳性表达及 BDNF、TrkB、SYN 蛋白表达增加(P<0.01,P<0.05),IL-1β、IL-18含量下降(P<0.01).结论:电针"百会""四神聪"可能通过激活BDNF/TrkB信号通路转导,减轻神经炎性反应,促进突触可塑性恢复来改善CIRI大鼠学习记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腰方肌阻滞与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与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e abdominal plane block, TAPB)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7月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肋缘下TAPB组(T组)和QLB组(Q组)。全身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分别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肋缘下TAPB或QLB,两组每侧均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两组患者术后行自控静脉镇痛,记录术后2、4、6、12、24、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术后24 h镇痛泵药物使用量、术后48 h地佐辛注射液使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长、神经阻滞操作时长、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长。结果:Q组术后2、4、6、12 h静息状态及术后2、4、6、24 h运动状态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T组( P<0.05),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迟于T组( P<0.05),术后24 h镇痛泵药物使用量明显少于T组( P<0.05),术后48 h地佐辛用量明显少于T组( P<0.05);Q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长明显长于T组( P<0.05),术后恶心的发生率低于T组( 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明显早于T组( P<0.05)。两组患者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肋缘下TAPB比较,QLB可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有助于促进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法胸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镇痛及早期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法胸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镇痛及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改良组[第3肋入路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胸大肌浅层肋间神经前皮支阻滞复合全身麻醉(STG组)]、SAPB复合全身麻醉组(SG组)和全身麻醉+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组(GP组),每组20例。记录患者术后30 min、2 h、4 h、12 h、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1天、术后24 h的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术后当晚睡眠时长,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停药至苏醒时间,术后氟比洛芬酯用量,恶心、呕吐、头晕、穿刺部位感染、气胸、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STG组术后30 min、2 h、4 h、12 h、24 h VAS评分均低于SG组及GP组,SG组术后2 h、12 h、24 h VAS评分均低于G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TG组术后24 h QoR-15评分高于SG组及GP组[(137.85±2.81)分比(134.80±2.72)分、(133.80±5.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TG组与SG组术后当晚睡眠时长均长于GP组[(6.03±0.90)h、(5.48±1.12)h比(3.85±1.76)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TG组与SG组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停药至苏醒时间均低于G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TG组术后氟比洛芬酯用量,恶心、呕吐及头晕发生率均低于SG组与GP组,SG组低于G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改良法胸神经阻滞可缓解术后早期疼痛,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提高患者早期恢复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期刊登的《过敏原皮下免疫治疗不良反应防治专家共识(2023年,重庆)》由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召集国内从事皮下免疫治疗(SCIT)相关专业的中青年专家,在系统复习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撰写而成。本共识旨在总结SCIT不良反应的防治,重点阐述SCIT不良反应的分类、诊断、处理、危险因素及预防,希望通过本共识为我国开展SCIT治疗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提高对SCIT不良反应的认识和防治能力,进一步促进SCIT的规范应用。论著《蜗神经发育不良患者蜗神经对电刺激反应特点的研究》观察了蜗神经发育不良(CND)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蜗神经对电刺激的反应,并比较其与蜗神经形态正常植入者之间的差异,探讨CND患者蜗神经损伤特点。《不同气骨导差混合性听力损失耳硬化症患者手术疗效分析》分析了术前不同气骨导差混合性听力损失耳硬化症患者的手术疗效,为耳硬化症手术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听力正常儿童宽频鼓室图能量吸收率特征研究》分析了0~12岁听力正常儿童宽频鼓室图能量吸收率随年龄变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获得与年龄相适应的参考值,为宽频鼓室图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丹参酮ⅡA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高糖诱导小鼠耳蜗血管纹周细胞凋亡的研究》探讨了丹参酮ⅡA是否能抑制高糖诱导的小鼠耳蜗血管纹周细胞的凋亡及可能机制,为治疗糖尿病性听力损失提供参考。《IL-17A激活NLRP3炎性小体在CRSwNP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探讨了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IL-17A激活NLRP3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前后肋软骨支架移植喉气管重建术治疗儿童重度声门下狭窄或喉蹼的效果分析》探讨了前后肋软骨支架移植喉气管重建术治疗重度声门下狭窄或喉蹼的手术效果。继续教育园地《阿司匹林激发试验在非甾体抗炎药加重呼吸道疾病中的临床运用及研究进展》就阿司匹林激发试验适应证及禁忌证、检查注意事项、操作步骤、评估方法、诊断标准、安全性等进行了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对开胸患者术后急性和慢性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对开胸患者术后急性和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开胸手术的成年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自控静脉镇痛组(I组)和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组(P组)。I组患者不给予胸椎旁神经阻滞,术毕时给予自控静脉镇痛;P组患者手术开始前在手术切口肋间水平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注入0.3%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10 mg共20 ml,术毕时也给予自控静脉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24、48、72 h静息和咳嗽时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术后l、3、6、12个月时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是否存在静息时伤口疼痛以及NRS疼痛评分。结果:P组术后6、24、48、72 h静息和咳嗽时NRS疼痛评分低于I组( P<0.05)。P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静息时NRS疼痛评分低于I组( 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静息时NR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l、3、6、12个月静息时慢性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单纯使用自控静脉镇痛比较,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不能明显降低开胸患者l、3、6、12个月静息时慢性疼痛发生率,但可缓解术后6、24、48、72 h时急性疼痛程度和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慢性疼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筛选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择期行胸科手术后带气管插管转入PACU患者的病历资料,性别不限,年龄18~80岁,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收集患者年龄、性别、ASA分级、吸烟史、饮酒史、非胸外科手术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免疫系统疾病病史;手术方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神经阻滞、阿片类药物和右美托咪定使用情况;收集PACU期间补救镇痛药物用量、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和PACU停留时间。根据PACU气管拔管后10 min时的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将患者分为中重度疼痛组(VAS评分>3分)和非中重度疼痛组(VAS评分≤3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ACU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 698例患者,静态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为46.70%,动态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为54.1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食管癌根治术、纵膈手术、肋骨/胸骨手术是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年龄增加、腔镜手术、术中使用神经阻滞和右美托咪定是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保护因素( P<0.05)。 结论:女性、食管癌根治术、纵膈手术和肋骨/胸骨手术是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年龄增加、腔镜手术、术中使用神经阻滞和右美托咪定是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伴肋间痛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OVCF)伴肋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9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63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38例,年龄61~93岁。按照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单侧组36例和双侧组2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率、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Cobb角改善程度,以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腰背部和肋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伤椎分布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单侧组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均少于双侧组,分别为(31.75±6.60)、(38.96±6.77)min和(4.07±0.52)、(5.65±0.51)mL,而术后骨水泥渗漏率(27.8%,10/36)则高于双侧组(7.4%,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42、11.863, χ 2=4.152, P值均<0.05);两组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伤椎Cobb角改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3个月。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见明显神经、脊髓损伤,以及穿刺血肿、感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背部疼痛、肋间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前、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腰背部疼痛VAS评分、ODI,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肋间痛VAS评分、ODI比较,术后第1天、1个月双侧组均低于单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前和术后3个月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有肋间痛的OVCF,其止痛和恢复脊柱稳定性的效果相近,但双侧入路骨水泥渗漏率更低,术后早期缓解肋间痛更有效,是一种更加安全可靠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与胸骨旁神经阻滞减少OPCABG术中舒芬太尼用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观察超声引导下双侧胸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thoracic muscle plane block, TTPB)与胸骨旁神经阻滞(parasternal nerve block, PSB)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术中舒芬太尼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在北部战区总医院行OPCABG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TTPB组(T组)和PSB组(P组),每组50例。C组行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全凭静脉麻醉;T组先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TPB,再行TCI全凭静脉麻醉;P组先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胸大肌与肋间内肌平面阻滞,后行TCI全凭静脉麻醉。记录3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及入手术室后(T 0)、麻醉诱导意识消失时(T 1)、气管插管成功后即刻(T 2)、气管插管后3 min(T 3)、切皮时(T 4)、锯胸骨后1 min(T 5)、心包切开时(T 6)、主动脉侧壁钳部分阻断前(T 7)、侧壁钳开放后(T 8)、再灌后5 min(T 9)、关胸时(T 10)、手术结束时(T 11)的舒芬太尼效应浓度、MAP、心率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检测术前24 h,术后24、48、72 h的血浆IL-6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血气分析检测T 0、T 3、T 6、T 11及术后2、4、6、8、16、24 h的血糖和乳酸水平;记录术后24、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下VAS疼痛评分和术后当日、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追加镇痛药物情况及术后3 d内不良反应(寒战、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穿刺点感染、穿刺点血肿)发生情况。 结果:T组和P组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T 3~T 11时舒芬太尼效应浓度,T 2、T 10时MAP,术后24 h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术后当日追加镇痛药物患者百分比,术后2、4、6、8 h时血糖水平,T 11及术后2、4、6 h时乳酸水平,术后24、48 h时IL-6水平,术后48 h时CRP水平,术后3 d内寒战发生率均低于C组( P<0.05);T组舒芬太尼用量、T 5~T 11时舒芬太尼效应浓度、术后24 h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低于P组( P<0.05)。与T 0时比较:3组患者T 6、T 11及术后2、4、6、8、16、24 h时血糖水平升高( P<0.05);C组T 11及术后2、4、6、8 h时乳酸水平升高( P<0.05),T组和P组术后2、4、6、8 h乳酸水平升高( P<0.05)。与术前24 h比较,3组患者术后24、48 h时IL-6水平及术后24、48、72 h时CRP水平升高(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TTPB和PSB在OPCABG术中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TTPB比PSB的镇痛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肋锁间隙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根据臂丛神经走行的特点,臂丛神经阻滞有多种入路可供选择。近年来,随着对人体解剖学的深入研究,臂丛神经阻滞出现了新型入路,即肋锁间隙入路。肋锁间隙内的臂丛神经各束相互聚集,位于腋动脉外侧,解剖变异率低。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所需局麻药容量较少,在上肢手术中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应用。文章就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相关解剖、操作技术、局麻药容量和浓度、临床应用优势和不足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