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解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2024年6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布了更新版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该指南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提供了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诊治的最新推荐意见,涵盖急性期静脉溶栓、机械取栓、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等多个方面.本文深入剖析这些关键推荐,结合AIS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本文旨在清晰呈现AIS的最新诊治规范,为临床医师提供实用的指导,以更好地服务AIS患者,改善其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急性脑梗死早期识别并成功取栓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指南推荐重度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的重要手段之一.急性脑梗死是TAVR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显著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溶栓和机械取栓是指南推荐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标准方案,但其在TAVR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有限.本文报道一例TAVR术后脑梗死患者,接受了急诊脑血管造影并成功经导管取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补救性支架置入16例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补救性支架植入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5医院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前向血流不能维持,采取补救性支架置入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术后血管再通程度[脑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cerebral infarction,TICI)分级]、机械取栓次数、术后血管再闭塞率、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1周NIHSS评分、90 d临床良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0~2分]比率等指标。结果:16例患者机械取栓后共补救性置入支架16枚(其中Solitaire支架15枚,阿波罗支架1枚),TICI=3级者12例,TICI=2b级者4例。平均取栓次数为(3.25±1.09)次。7例存在局限性狭窄,支架置入前进行球囊扩张。从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为(10.96±3.24) h。术后24 h复查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显示血管再闭塞者3例,颅内出血3例(均<10 ml)。去骨瓣减压术2例,术前NIHSS评分(24.25±4.58)分,术后1周(7.44±5.09)分。90 d良好预后(mRs≤2)10例,死亡1例(肺部感染)。结论: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后,存在重度狭窄或前向血流不能维持时,采取Solitaire支架或其他支架补救性置入,并发症较少,临床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首选血管内治疗方式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首选机械取栓(MT)和其他类型的血管内治疗(EVT)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卒中登记系统中经影像学检查证实的急性VBAO并接受EVT的患者。根据首选EVT方式将患者分为首选MT组(包括可回收支架取栓及直接抽吸取栓)和其他类型EVT组(包括动脉溶栓、动脉内替罗非班、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等),采用 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及精确概率法对两组患者间特征进行对比,选取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中存在统计学差异趋势( P<0.1)的变量进行倾向评分的计算,并将倾向评分作为协变量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中进行校正,以分析治疗方式和不同临床结局之间的统计学关联。 结果:一共纳入107例患者,男性82例、女性25例,年龄38~85岁,平均年龄62岁。总体成功再通率为82.2%(88/107),出院后90 d和1年期良好结局(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0~3分)比例分别为33.6%(36/107)和37.1%(39/105)。首选MT组患者手术年份晚于其他类型EVT组(中位数:2017年比2015年, P=0.017),房颤病史的比例显著较高(21.6%比0, P=0.002),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较高(中位数:26比23, P=0.049),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较低(中位数:6比7, P=0.027),预估闭塞到穿刺时间较长(中位数:367 min比283 min, P=0.023)。两组患者的卒中病因学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首选MT组接受器械补救治疗的比例更低(28.4%比54.5%, P=0.009)。校正倾向评分后,首选MT组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EVT组(比值比5.201,95% CI 1.562~17.317, P=0.007),其他临床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病因分型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提示,非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首选MT的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EVT组(比值比7.859,95% CI 1.469~42.042, P=0.016),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分型中两组患者成功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值比3.739,95% CI 0.613~22.812, P=0.153)。 结论:在急性VBAO患者中,首选MT的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EVT,再通差异主要体现在非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群体中。两组患者有着相似的90 d和1年期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机械取栓术治疗不同基底动脉闭塞亚型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机械取栓术治疗不同基底动脉闭塞亚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介入及神经重症科经机械取栓术治疗的96例基底动脉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卒中的机制分为三组:基底动脉栓塞无椎动脉狭窄组(第1组,33例)、椎动脉狭窄伴基底动脉闭塞组(第2组,30例)、基底动脉内原位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组(第3组,33例)。术后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根据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情况;行头颅CT检查评估有无颅内出血;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血管再通率、手术时长、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前的基线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不同亚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基底动脉闭塞部位、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96例患者的血管内治疗均顺利完成,其中,91例(94.8%)血管再通成功;三组患者首选血管内治疗的方式、血管再通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第1组相比,第2、3组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长、手术时长、发病至再通时长均延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96例患者均接受术后90 d的临床随访,其中31例(32.3%)预后良好(mRS≤2分);三组患者预后良好、死亡、术后并发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发病至再通时间后,组别与临床良好预后结果无关( P=0.132)。 结论:不同基底动脉闭塞亚型经个体化机械取栓术治疗后发病至再通的时长可能不同,但其总的疗效相当;基底动脉栓塞无椎动脉狭窄的患者血管成功再通所需的时间较短,但其与预后良好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病因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定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参数的预后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定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参数在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预后预测价值,并分析对于不同病因型卒中患者其临床价值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前瞻性多中心Captor试验进行事后分析,纳入于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对其再通后DSA造影序列进行后处理分析,于靶血管选定4个感兴趣区:感兴趣区1(颈内动脉C2段近端)、感兴趣区2(颈内动脉C7段起点)、感兴趣区3(大脑中动脉M1段末端)和感兴趣区4(大脑中动脉 M2段末端)。达峰时间定义为感兴趣区内对比剂浓度达到峰值所对应的时间,相对达峰时间(rTTP)定义为所选感兴趣区与感兴趣区1的达峰时间差值。成功再通定义为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良好功能预后定义为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术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数据之间的差异。利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并探究不同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病因分型中血流动力学参数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共收集245例患者,161例最终纳入分析[年龄69(60,76)岁,男性92例(57.1%)],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卒中36例,心源性栓塞(CE)型76例,其他病因卒中49例。71例(44.1%)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良好。术后血流动力学分析发现,预后良好患者(71例)比预后不良患者(90例)具有更高的术后mTICI 3级者比例[54/71(76.1%)比41/90(45.6%),χ 2=15.26, P<0.001]和更低的rTTP 31[即达峰时间 感兴趣区3-达峰时间 感兴趣区1;0.33(0.23,0.54)s比0.47(0.31,0.65)s, Z=-2.71, P=0.007]。根据mTICI分级和rTTP 31分别建立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mTICI 3级(校正 OR=5.97,95% CI 2.49~14.27, P<0.001)与rTTP 31(校正 OR=0.24,95% CI 0.06~0.99, P=0.048)都和患者良好的功能预后显著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70)。亚组分析显示,rTTP 31与LAA型卒中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OR=0,95% CI 0~0.25, P=0.014),而mTICI分级与CE型( OR=3.91,95% CI 1.40~10.91, P=0.009)和其他原因卒中患者( OR=7.35,95% CI 1.92~28.14, P=0.004)预后相关。 结论:在机械取栓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术后mTICI分级和rTTP 31对患者术后3个月良好神经功能预后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在不同病因的卒中患者中,rTTP 31与LAA型卒中患者预后显著相关,而mTICI分级与CE型和其他原因型卒中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补救性颈动脉穿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附8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补救性颈动脉穿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21年6月至2023年9月于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安市第九医院、西安大兴医院、西电集团医院神经内科行补救性颈动脉穿刺机械取栓的8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分析患者的血管闭塞部位、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补救性颈动脉穿刺原因、股动脉穿刺至补救性颈动脉穿刺时间、颈动脉穿刺成功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7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1例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3例因Ⅲ型主动脉弓、1例因主动脉弓置换术后、1例因右侧颈总动脉成折角迂曲、2例因左侧颈总动脉起始处成折角迂曲、1例因双侧股动脉闭塞而无法建立经股动脉穿刺路径。8例患者均在局麻下穿刺颈动脉成功,其中7例术后即刻为mTICI分级3级、1例为mTICI分级2b级;颈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平均约35 min,最短者为10 min,最长者为90 min。所有患者术后24 h NIHS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均未发生颈动脉穿刺部位血肿、气道受压等并发症。6例患者术后90 d mRS评分为0~2分,2例患者的mRS评分为6分(死亡原因均为肺部感染)。结论:对于伴Ⅲ型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成折角迂曲、腹主动脉闭塞等致经股动脉穿刺建立机械取栓路径困难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快速改行补救性颈动脉穿刺机械取栓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联合持续窦内溶栓治疗严重出血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系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EMT)联合静脉窦内持续溶栓治疗严重出血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在北京天坛医院接受EMT联合窦内持续尿激酶溶栓治疗的连续5例严重出血性CV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5例患者平均年龄39岁(范围19~65岁);男性2例,女性3例;3例有明确发病危险因素。4例患者有2个以上静脉窦受累,共10支CVST受累血管,受累静脉窦血栓负荷大、病灶体积大,临床表现重。EMT前平均肝素抗凝治疗时间为2.3 d(范围0.5~7 d),窦内溶栓平均持续时间为64 h(范围30~95 h)。治疗后8支血管再通,其中1支完全再通,7支部分再通。实现血管再通的4例患者长期临床转归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个月时0~2分,1年时0~1分)。1例患者未能实现血管再通,并因颅内高压行去骨瓣减压术,1年后遗留偏身瘫痪。5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EMT联合持续静脉窦内溶栓治疗是严重出血性CVST患者的潜在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AngioJet改进入路治疗全下肢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通过改进入路一期清除腘静脉血栓提高AngioJet机械吸栓治疗全下肢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31例通过改进穿刺入路对急性全下肢型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AngioJet机械吸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采用对侧股静脉入路26例,另5例采用小腿深静脉入路。29例吸栓前先喷注尿激酶,7例进一步行导管溶栓治疗,26例行髂静脉球囊扩张,14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平均住院时间为(7.6±1.8) d,总体血栓清除率Ⅱ级(50%~99%)16例(51.6%)、Ⅲ级(100%)15例(48.4%)。31例患者有30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9.7个月,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3.3%,血管闭塞的5例患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为16.7%(5/30)。结论:通过改进入路采用机械吸栓治疗全下肢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一期清除腘静脉血栓,改善流入道血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国产RECO支架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国产RECO脑血流恢复装置(RECO支架)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对照试验设计,将7家医院卒中中心自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36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分成试验组(RECO支架取栓,67例)和对照组(Solitaire支架取栓,69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差异,其中主要疗效终点为术后闭塞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2级],次要疗效终点为预后良好(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穿刺至主要疗效终点时间或血管未成功再通者的手术结束时间、术后90 d内死亡;安全性终点为任何与器械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术后24 h内严重不良事件。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术后闭塞血管成功再通率(91.0% vs. 8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预后良好率(62.7% vs. 46.4%)、穿刺至主要疗效终点时间或血管未成功再通者的手术结束时间[(85.4±47.0) min vs. (89.9±53.3) min]、术后90 d内死亡率(13.4% vs. 23.2%)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中均没有发生任何与器械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并且2组间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5% vs. 7.4%)、术后24 h内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1.5% vs. 1.4%)、脑疝(4.5% vs. 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国产RECO支架是一款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有效安全的机械取栓装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