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极中山站越冬科考队员的伤病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分析南极考察站越冬科考队员的伤病特点,提出针对性防治建议,为提高极地考察站医疗保障水平提供策略。方法:选取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19名越冬队员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在站期间发生的各种伤病,按就诊次数、病种及所属科室计算疾病构成比,分析常见伤病可能的诱发因素。结果:第3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19名队员越冬期间均出现伤病就诊;诊疗伤病91人次(不含复诊),前10种伤病依次为:急性软组织损伤(18.7%)、消化不良(12.1%)、皮炎(11.0%)、眼结膜炎(5.5%)、咳嗽(5.5%)、咽喉炎(4.4%)、嘴唇疱疹(4.4%)、失眠(4.4%)、慢性软组织损伤(4.4%)、口腔溃疡(2.2%);伤病所属科室前10依次为:创伤与骨科(23.1%)、皮肤科(14.3%)、消化科(13.2%)、耳鼻喉科(7.7%)、呼吸科(7.7%)、口腔科(6.6%)、眼科(6.6%)、普外科(5.5%)、精神科(4.4%)、泌尿外科(3.3%)。结论:建议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重视野外个人防护、加强后勤补给、提高蔬菜产量、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室内空气湿度、适度身体锻炼、避免强烈对抗类运动、丰富业余生活、规律作息、控烟限酒等,以降低南极考察站越冬期间科考队员的伤病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合低聚肽粉对极地科考队员穿越西风带过程中晕船程度影响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口服复合低聚肽粉对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的科考队员在穿越南半球西风带过程中晕船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乘坐第38次雪龙号科考船的队员共30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观察连续服用5 d复合低聚肽粉(试验组)和蛋白粉(对照组)后对科考队员晕船程度的影响。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收回12份合格问卷,进入西风带第1天50%以上的科考队员达到晕船程度,2组之间的晕船原始分和晕船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服用复合低聚肽粉5 d后,试验组晕船症状原始分由进入西风带第1天的(28.3±6.32)分降为(13.5±4.21)分,晕船等级也明显降低( P<0.05);对照组服用5 d等量蛋白粉后,晕船症状原始分和等级虽也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雪龙号科考队员在乘雪龙号科考船进入西风带后大部分出现明显的晕船症状,连续5 d给予复合低聚肽粉干预后,晕船程度明显减轻,表明低聚肽粉具有一定的缓解晕船症状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乘船队员的伤病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极地科考船乘船队员的伤病特点,提出针对性防治建议,为提高极地科考医疗保障水平提供策略。方法:收集238名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的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队员在航程中的伤病情况,统计发生伤病就诊人数和构成比、各种伤病例数和构成比、各系统伤病例数及构成比,分析常见伤病可能的诱发因素。结果:在198 d航程中,238名乘船队员中发生伤病就诊的有138人,占比58.0%;诊治伤病276人次(不含复诊),前10种伤病依次为:软组织损伤、咽炎、牙龈炎、上呼吸道感染、失眠、眼疲劳、晕船、高血压、皮肤损伤、胃炎;根据发病系统和专科不同,前10类伤病依次为:耳鼻喉疾病、创伤与骨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口腔科疾病、眼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科疾病、神经心理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与内分泌疾病。结论:为减少极地科考船乘船队员伤病发生,应采取安全和健康宣教、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合理安排值班、适时调节空气温湿度、加强后勤补给、调整饮食结构、丰富业余生活、纠正不良行为、改善居住环境、随船医生技能培训等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极地科考随船医疗保障的现状和改进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我国未来极地科考的医疗保障模式.方法 结合第7次北极科考和第33次南极科考随船医疗保障经验,分析极地科考的特殊环境对考察队员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以及目前我国的随船医疗保障现状.结果 随着我国极地科考任务的加重及科考人员数量的增加,对极地医疗保障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论 极地科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完善和专业的医疗保障是顺利开展并完成科学考察的必要条件.今后要逐步健全极地医疗保障体系,从队员的选拔、医师的培训、医疗设施和设备的完善、极地医学的深入研究方面加以完善,同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逐步完善我国的极地医学保障制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准极地作业人员预脱敏训练方案
编辑人员丨2023/8/6
极地是地球上环境最特殊的地域之一,自然资源丰富、科研环境得天独厚,是世界各国科学考察与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关注的领域.极地作业人员作为长期参与极地科考、建设、保障的特殊职业群体,其心理卫勤保障问题已经开始受到关注.在南极大陆上,恶劣的外部环境与国内生活存在巨大差距,往往会对初临极地的考察队员们的心理状态造成较大压力.《柳叶刀》杂志曾在2008 年刊登过一篇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研究人员联合发表的心理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参与北极或南极探索活动时,极地特殊的地理位置、超静的自然环境和受限的工作环境易使人产生极端心理状态.在参与极地探险活动的探险者中,40% ~60% 出现抑郁、易怒、入睡困难、记忆衰退、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1] .此外,大部分科考队员曾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越冬综合症"以及"四分之三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科考队员睡眠质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北极特殊环境对科考队员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参加我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的科考队员(131人)在出行前、北极考察期间、考察结束后的睡眠情况进行调查,并记录队员的入睡时间点、晨起时间点、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结果 共发放问卷131份,回收有效问卷88份.88名队员中男77名、女11名,年龄为22~50(48.1±17.9)岁,包括船员18人、科考队员70人.考察期间队员的中位晨起时间点比出行前早180 min,入睡时间长于出行前及考察结束3个月后[(45.23±25.84)min vs(18.45±14.34)min、(19.50±12.57)min,P均<0.01],夜晚睡眠时间短于出行前及考察结束3个月后[(6.83±2.24)h vs(8.36±1.45)h、(8.14±1.45)h,P均<0.01].根据PSQI量表评分,考察期间队员的睡眠质量下降、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效率下降、催眠药物使用增加,与出行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极地极昼及低温环境显著影响北极科学考察时科考队员的睡眠节律,导致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缩短、助眠药物使用增加,这可能影响到队员的工作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复合低聚肽粉辅助营养对中国北极科考队员血尿酸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复合低聚肽粉辅助营养对中国北极科考队员血尿酸的影响。方法:选取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的中国第12次北极科考队员为研究对象,在航程开始时进行第1次血尿酸检测,然后给予复合低聚肽粉口服,1袋/次,2次/d,2个月后复查血尿酸,对比队员口服复合低聚肽粉2个月前后的血尿酸水平变化。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13名科考队员完成了研究,第1次指末血尿酸值平均为0.52 mmol/L,口服复合低聚肽粉2个月后指末血尿酸平均为0.39 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3,P=0.004)。结论:中国北极科考队员的血尿酸水平高于普通人群,口服复合低聚肽粉辅助营养后血尿酸水平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