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枕大神经微创减压术治疗枕大神经源性顽固性偏头痛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枕大神经微创减压术治疗枕大神经源性顽固性偏头痛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择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成都三六三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1例顽固性偏头痛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枕大神经阻滞试验确定为枕大神经源性,均行枕大神经微创减压术治疗,并评定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预后等级及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疼痛严重程度、疼痛发作频率的差异。结果:51例患者术后随访(12.02±3.3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治愈,31例患者显效,6例患者好转,2例患者效差,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80.40%(41/5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7.47±0.76)分降至(1.75±1.91)分,疼痛发作频率由术前(9.00±1.74)次/月降至(2.82±2.47)次/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7例患者自述手术部位感觉麻木,但其中6例于术后3个月左右好转,只有1例患者自述麻木感持续。 结论:对于枕大神经源性顽固性偏头痛,枕大神经微创减压术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虚拟现实技术在远外侧入路探查枕骨大孔前部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三维解剖模型中分析远外侧入路不同操作轨迹与枕骨大孔前部的解剖显露之间的数据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和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多模态影像资料并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后颅窝三维解剖模型。选取枕髁关节面后缘作为远外侧入路开颅起始点,在颅底骨性结构中分别选择同侧舌下神经管开口、颈静脉结节前缘和枕骨大孔前缘作为暴露目标,以开颅起始点与3个暴露目标之间连线为轴线做出一个半径为5 mm的圆柱模拟远外侧入路显露枕骨大孔前部的手术路径,路径按1、2、3依次命名。观察不同路径操作空间大小,记录每种路径经过某种解剖组织的频数并测量解剖结构的体积。结果:3种路径操作空间体积、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路径3操作空间体积较路径1、2明显增大,路径2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较路径1、3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远外侧入路中采集数据有助于揭示路径操作空间中解剖关系,为选择最佳手术路径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因三叉神经痛拟行微血管减压术的80例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阻滞组(A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0例。A组于麻醉诱导前在B超引导下行手术侧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阻滞,每个位点均用0.5%罗哌卡因3 ml。C组不进行神经阻滞。两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依托咪酯和利多卡因行麻醉诱导,随后行气管插管,并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毕接上镇痛泵。记录两组术中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使用总量,术后2、6、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A组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使用总量少于C组(均 P<0.05)。A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C组( P<0.05),恶心呕吐评分也低于C组( P<0.05),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 h两组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阻滞可减少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量,从而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脑脑桥角区表皮样囊肿的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小脑脑桥角(CPA)区表皮样囊肿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CPA区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表现为三叉神经痛43例、面肌痉挛4例、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3例。所有患者接受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肿瘤切除术,术中探查血管与脑神经的关系,必要时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或神经部分离断术。术后3个月及之后每年进行电话及门诊随访,随访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有无肿瘤复发等。结果: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肿瘤切除术,5例患者同期行MVD,1例患者同期行三叉神经部分离断术。肿瘤全切除31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10例。术后,50例患者的术前症状均缓解,18例出现新发脑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出现颅内少量出血3例,无菌性脑膜炎4例,脑脊液漏1例,口周疱疹1例。5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3~91个月)。随访期间,3例患者症状复发,其中2例肿瘤复发。至末次随访,17例患者术后新发脑神经功能障碍完全缓解,仅1例遗留面瘫。结论: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CPA区表皮样囊肿,同时选择性采用MVD或神经部分离断术,术后疗效好、并发症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弧刃针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枕大神经痛是发生在后枕部及枕下区域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针刺样阵发性发作,疼痛沿枕大神经分布可放射至额部,占枕神经痛的 90%,约2/3 病例表现为单侧症状[1],枕大神经受到压迫是其发病的常见原因[2].对于保守药物治疗不佳的病人,常采用枕外隆凸水平或超声引导C2 水平枕大神经阻滞(greater occipital nerve block,GONB),但由于神经卡压并没有得到解除,往往容易复发[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顽固性偏头痛显微血管减压术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总结顽固性偏头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 decompression,MVD)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顽固性偏头痛的病例资料,均行MVD并开展7年随访;其中眶上神经痛14例,耳颞神经痛20例,枕大神经痛16例.结果 MVD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即刻疗效:总治愈率为96%、总有效率为98%.长期随访结果显示:MVD对顽固性偏头痛总有效率92%,总治愈率76%.结论 MVD是顽固性偏头痛确切有效治疗手段,可获得满意远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超声骨钻辅助寰椎发育不良型椎弓根置钉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5/18
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是目前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手术策略,手术安全性良好,融合率高[1.2].寰椎螺钉的置钉方法主要有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与侧块螺钉相比,椎弓根螺钉具有更多优势,如更好的生物力学强度[3]、更少的椎旁静脉丛出血、避免对C2神经根的骚扰导致术后枕部神经痛等[4].椎动脉沟位于寰椎椎弓根上方,与椎动脉和C1神经根紧邻,当椎动脉沟处椎弓根高度(vertebral artery groove height,VAGH)较低时,使用高速磨钻经椎弓根置钉存在较大的神经和血管损伤风险[5、6],尤其当VAGH≤3.5mm时,经椎弓根置入3.5mm的螺钉难度大,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经验要求较高.2021年8月~2023年7月,笔者的手术团队使用超声骨钻完成12例寰枢椎不稳共24枚寰椎椎弓根置钉,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仰卧位在小脑桥脑角病变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在仰卧位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小脑桥脑角(CPA)病变的特点.方法 选择小脑桥脑角病变患者39例,其中听神经鞘瘤15例,脑膜瘤5例,胆脂瘤2例,三叉神经痛11例,面肌痉挛6例.术中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术侧肩部垫高.常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颅并暴露出肿瘤病灶或责任血管.分别实施肿瘤切除术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仰卧位的体位准备时间短.该体位下小脑塌陷充分,术野暴露满意,未行小脑切除.术毕小脑无明显脑组织挫伤,无皮肤压疮和臂丛神经损伤.肿瘤全部切除18例,次全切4例.微血管减压手术中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或面神经完全隔离,术后患者症状缓解.结论 本方法能够简便且较为满意地暴露CPA,可满足经乙状窦后入路CPA肿瘤切除术和微血管减压术.尤为适合年长者、体质虚弱者及肥胖者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血管减压术中岩下静脉处理方法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及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岩下静脉处理方法,分析是否与术后出血相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37例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包括13例三叉神经痛,24例面肌痉挛.回放手术录像、照片,观察岩下静脉是否可见、汇入点等,分析术中岩下静脉出血处理与术后出血的关系,及其他并发症.结果 37例患者中,三叉神经痛组,采用小脑水平裂入路未见岩下静脉9例,未行水平裂入路可见岩下静脉4例.面肌痉挛组,18例可见岩下静脉,6例未见岩下静脉.22例岩下静脉给予妥善处理,两组岩下静脉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微血管减压术中岩下静脉出血量较多,其中2例术后头颅CT证实术区出血,1例术后3d出现迟发性后颅窝血肿行手术减压及脑室外引流术,另1例出血较少保守治疗.本组其他常见并发症包括:听力下降及耳鸣3例,声音嘶哑2例.结论 MVD中岩下静脉出血处理是否得当,与术后发生出血可能相关,尤其既往卒中史、及抗血小板治疗史者.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采用水平裂入路,可减少对颈静脉孔区神经血管袭扰.岩下静脉引流至颈静脉孔者,术中出血处理较困难,易造成后组颅神经麻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对枕神经痛的影响,探讨枕神经痛的治疗方案.方法:枕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19例、神经松动术组22例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21例.电针治疗组采用电针针刺玉枕、风池、天柱、完骨等穴;神经松动术组采用C2神经松动术治疗;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将两种方法结合治疗.均每日治疗1次,治疗2周.治疗前后评价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头痛6点行为评分(BRS-6)并评价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各组患者VAS评分、BRS-6评分均降低(P<0.05),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较其他两组降低更明显(P<0.01,P<0.05).电针治疗组、神经松动术组和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95%(15/19)、68.18%(15/22)和90.48%(19/21),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总有效率高于电针治疗组和神经松动术组(P<0.05).结论:电针、神经松动术以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均能改善枕神经痛患者的症状,疗效确切.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疗法对于枕神经痛的疗效优于单纯电针疗法或神经松动术疗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