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枕大神经微创减压术治疗枕大神经源性顽固性偏头痛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枕大神经微创减压术治疗枕大神经源性顽固性偏头痛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择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成都三六三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1例顽固性偏头痛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枕大神经阻滞试验确定为枕大神经源性,均行枕大神经微创减压术治疗,并评定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预后等级及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疼痛严重程度、疼痛发作频率的差异。结果:51例患者术后随访(12.02±3.3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治愈,31例患者显效,6例患者好转,2例患者效差,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80.40%(41/5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7.47±0.76)分降至(1.75±1.91)分,疼痛发作频率由术前(9.00±1.74)次/月降至(2.82±2.47)次/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7例患者自述手术部位感觉麻木,但其中6例于术后3个月左右好转,只有1例患者自述麻木感持续。 结论:对于枕大神经源性顽固性偏头痛,枕大神经微创减压术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脊柱内镜下腰椎管狭窄症减压手术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腰椎管狭窄症(LS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变性疾病。在脊柱微创外科(MISS)理念的指导下,经过30余年的发展,脊柱内镜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ULBD)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该技术利用水介质,通过小切口实现对椎管的减压,并在保持脊柱稳定性的前提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然而,脊柱内镜下的椎管减压手术仍存在一些并发症,如神经损伤、硬膜囊撕裂、类脊髓高压反应和硬膜外血肿等。部分学者开始探索脊柱内镜机器人技术,以降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本文对脊柱内镜治疗LSS的现状进行了总结,旨在让手术医师充分了解和认识这种手术方式,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显微镜辅助微创前路腰椎间盘切除零切迹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微创前路腰椎间盘切除减压零切迹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ALD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设计、制作前路腰椎撑开器,作用为维持椎间隙撑开并显露椎间隙后缘。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该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29~71岁,平均42.1岁。临床表现均为顽固性腰痛。影像学表现为腰椎间盘明显退变、椎间隙狭窄。腰椎间盘突出伴终板炎7例,腰椎管狭窄伴失稳16例,腰椎滑脱18例。病变节段:L 2,3 1例,L 3,4 3例,L 2~L 4 1例,L 4,5 17例,L 5S 1 19例。L 2~L 4行腹直肌旁斜切口,L 4~S 1行正中偏左横切口,腹膜外入路显露椎间盘,切除椎间盘内容物后撑开椎间隙,安置自制撑开器,显微镜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后纤维环及椎体后缘骨赘行充分减压,椎间植入自锚式融合器。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度及滑脱率。 结果: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为90 min;术中出血量15~70 ml,平均为30 ml;均未发生神经或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自术前(6.4±2.3)分降低至(1.1±0.9)分,ODI自术前44.9%±16.9%降低至5.8%±4.7%,椎间隙高度自术前(7.2±2.8)mm恢复至(12.1±2.1)mm,椎间隙前凸角度自术前6.9°±4.8°恢复至10.1°±4.6°。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度均明显恢复,融合器明显无移位或下沉,植骨块模糊。18例滑脱患者滑脱率自术前16.6%±9.3%降至7.6%±5.3%,平均改善率为54.2%。结论:显微镜辅助微创ALD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和零切迹重建,近期效果优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手术机器人眼眶手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眼眶手术是对先天畸形、外伤及肿瘤等所致眼眶疾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学科,专业病种多、病因复杂、病情表现多样、疑难疾病多、手术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涉及颌面外科及耳鼻喉科等多个学科,对患者的外观、视力甚至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随着微创外科手术观念的进步以及前沿技术的创新,手术机器人在眼科的应用快速发展,在眼眶外科也有了初步的应用并将逐步增多。本文就当前手术机器人在眼眶外科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做一综述,探讨手术机器人在眼眶疾病应用中的优势及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前景做出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研究进展。方法: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成人脊柱畸形” “脊柱微创手术”和“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dult spine deformity”“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及PubMed检索2022年12月之前发表的有关OLIF的解剖学优势、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以及解剖学相关并发症的文献共98篇,剔除内容不符合、无法获取原文、重复性研究或存在设计缺陷的研究,最终纳入38篇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采用OLIF治疗成人脊柱畸形,术中通过大血管鞘和腰大肌之间的天然间隙放置工作通道,从椎间隙斜前方直达手术节段完成间接减压,避免了对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的破坏,减少手术创伤及出血感染风险。该术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患者在冠状位、矢状位的脊柱畸形,但矫形能力相对有限;可通过置入带角度的融合器及合理规划融合器置入区域矫正腰椎前凸角,有效恢复躯干平衡。采用OLIF治疗成人脊柱畸形时需注意,由于其特殊的手术入路,操作时会对腰交感链及腰丛神经、腰椎节段动脉及髂血管、终板等周围组织结构造成损伤。结论:OLIF是微创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有效改善神经症状及恢复躯干平衡,具有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中出血风险及围术期并发症风险等优势。由于其对脊柱畸形的矫形能力相对有限,为避免OLIF解剖学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应完善CT、MRI及骨密度等相关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对称、非对称减压与保守治疗后脊髓型颈椎病突出椎间盘体积变化的中长期对比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行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CMEL)、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EOLP)或保守治疗后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4月至2021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0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性52例,女性49例,年龄(54.7±11.8)岁(范围:25~86岁)。其中35例患者接受CMEL治疗,33例接受EOLP治疗,33例接受保守治疗。使用三维体积法测量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突出颈椎间盘体积,计算突出颈椎间盘的吸收率和再突出率等,当吸收率或再突出率>5%时分别定义为发生了吸收或再突出变化。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分别评估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或 χ2检验,两两比较采用多重比较的LSD- t检验。 结果:CMEL组、EOLP组及保守治疗组的随访时间分别为(27.9±18.2)个月、(21.6±6.9)个月和(24.9±16.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1)CMEL组35例患者共存在96个突出颈椎间盘,末次随访时78个吸收,占81.3%(78/96),吸收率为5.9%~90.9%;9个出现再突出,占9.4%(9/96),再突出率为5.9%~13.3%;(2)EOLP组33例患者共存在94个突出颈椎间盘,末次随访时45个吸收,占47.9%(45/94),吸收率为5.0%~26.7%;20个出现再突出,占21.3%(20/94),再突出率为5.8%~28.3%;(3)保守治疗组33例患者共存在102个突出颈椎间盘,末次随访时5个吸收,占4.9%(5/102),吸收率为7.2%~14.3%;58个出现再突出,占56.9%(58/102),再突出率为5.4%~174.1%。CMEL组的吸收、再突出占比与EOLP组、保守治疗组均有差异( P值均<0.01);EOLP组吸收、再突出占比与保守治疗组均有差异( P值均<0.01)。临床症状方面,末次随访时CMEL组和EOLP组的JOA评分优良率、NDI均与保守治疗组有差异( P值均<0.01),CMEL组和EOLP组间无差异( P值均>0.05)。 结论:CMEL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与EOLP和保守治疗相比,CMEL术后突出椎间盘更易发生自然吸收,有利于提高神经减压效果,为临床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提供新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共49例进行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平均年龄(55.62±2.97)岁(范围:26~75岁),女28例,平均年龄(52.50±1.76)岁(范围:34~72岁)。对于术前有原发肿瘤病史,出现多发转移患者不进行术前常规活检诊断;对于原发灶不明、没有肿瘤病史的患者,需术前进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术前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估患者一般情况、脊柱肿瘤脊柱不稳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评估患者脊柱稳定性、硬膜外脊髓受压(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ESCC)评估脊髓神经受压程度、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采取经后路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进行减压及内固定。分别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包括术前神经功能评价、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切口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4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术前对1例(2.04%)肾癌脊柱转移患者进行了肿瘤栓塞,术中平均失血量为(748.60±79.39)ml,12例富血供脊柱转移瘤(肝癌、肾癌、甲状腺癌)术中出血量为970.80 ml,37例非富血供脊柱转移瘤为676.5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9例的手术时间为(213.40±9.87)min。41例手术涉及1节段(83.67%),8例涉及2个以上节段(16.33%)。49例术后引流量为(494.02±63.30)ml,引流管保留时间为(4.50±0.26)d,平均住院天数为(7.35±0.3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31±0.29)d。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以C和D级为主,占79.59%;术后4周评价神经功能保持稳定或改善的患者占95.9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并发症包括硬膜破裂1例、感染1例、血肿1例。 结论: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脊柱固定和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显著,是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下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内镜下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ETOCD)对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TON患者。按是否接受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将患者分为非手术治疗组(14例16只眼)与手术治疗组(33例33只眼),以患者视力级别的提高做为临床疗效判定。结果:在TON 47例(49只眼)中,非手术治疗组,有效3只眼,有效率18.8%;手术治疗组,有效25只眼,有效率75.8%,两组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P <0.05)。伤后<72小时手术治疗21只眼,有效16只眼,有效率为76.2%,伤后≥72小时手术治疗12只眼,有效9只眼,有效率为75.0%,两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 P >0.05)。 结论:ETOCD是治疗TON的有效手术方式,且具有微创、侵入性小、术区暴露充分及术野清晰等优势。对于伤后超过72小时且小于两周的患者,手术治疗也具有明显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后路全脊柱内镜下Key-hole侧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柱内镜下微创Key-hole侧块减压髓核摘除术(ACDF)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40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2~76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组,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CDF)20例为开放组,行后路全脊柱内镜下微创Key-hole侧块减压髓核摘除术20例为内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等;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末次随访采用Odom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与开放组比较,内镜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切口小、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51、15.844、49.438、6.772、28.311, P值均<0.01)。术后随访12~24个月,开放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内镜组2例。开放组和内镜组术后1个月VAS分别为(2.90±0.42)、(2.11±0.29)分,NDI评分分别为(21.75±3.85)、(17.60±2.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966、4.260, P值均<0.01);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N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末次随访根据Odom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内镜组优14例、良4例,开放组患者中优15例、良3例,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311, P>0.05)。 结论:后路全脊柱内镜微创Key-hole侧块减压髓核摘除术与传统ACDF开放手术均可获满意临床疗效,但后路全脊柱内镜Key-hole侧块减压髓核摘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少、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5.3 mm椎间孔镜在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技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5.3 mm椎间孔镜经后侧后路施行神经根松解减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微创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诊断为LDH单侧单节段病变患者共8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5.3 mm椎间孔镜经后侧后路神经根松解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1、2、7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及术后1、3、12月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问卷表评分,比较术后12个月腰椎功能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0.9±0.2) cm、手术时间(50.8±8.6) min、术中出血量(16.5±5.9) ml、术后住院时间(4.3±0.5) d,对照组分别为(4.6±0.8) cm、(72.3±15.2) min、(52.5±10.3) ml、(7.2±0.9) 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8.625、14.623、32.625、6.524, P均<0.001)。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3、7 d的VAS评分分别为(5.7±1.1)、(3.3±0.6)、(1.2±0.3)、(0.5±0.1)分,对照组分别为(5.5±1.2)、(4.2±0.8)、(1.9±0.4)、(1.1±0.3)分,术后1、3、7 d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的JOA评分分别为(8.1±1.6)、(19.3±4.2)、(23.2±4.9)、(25.8±5.2)分,对照组分别为(8.3±1.5)、(15.2±3.3)、(19.3±4.2)、(20.6±5.5)分,术后1、3、12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的ODI评分分别为(43.7±10.6)、(18.3±5.2)、(10.2±3.9)、(1.8±0.5)分,对照组分别为(42.5±9.4)、(25.2±5.3)、(14.3±4.2)、(4.6±0.9)分,术后1、3、12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观察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2.5%(30/40)比75.0%(37/40),χ 2=4.501, P=0.034]。 结论:5.3 mm椎间孔镜经后侧后路神经根松解减压术治疗LDH创伤更小、康复更快,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