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岭细鳞鲑与同域物种拉氏鱥的光偏好:生活史阶段效应及种间差异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基于不同生态情境下鱼类光偏好研究,可望为人工种群培育、野外种群保护与栖息地管理等提供重要理论基础.秦岭细鳞鮭(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与拉氏鱥(Phoxinus lagowskii)共同栖息于秦岭山涧溪流并依生活史阶段不同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位重叠.为探究(1)在种间水平上,作为同域分布物种,二者光偏好是否表现出趋同进化?(2)在种内水平上,鱼类的视觉发育、生态需求等往往存在生活史阶段效应,这种效应是否驱动种内光偏好差异并在不同物种中表现出相似的种内变异模式?(3)不同生活史阶段鱼类的集群程度不同,那么鱼类的光偏好又是否受群体大小(个体或群体测试水平)的影响?研究采用自制的鱼类光偏好测定装置,分别在个体与群体测试水平下对不同生活史阶段秦岭细鳞鲑与拉氏鱥的光偏好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1)个体测试水平下,秦岭细鳞鲑与拉氏鱥光偏好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P<0.05);不同生活史阶段秦岭细鳞鲑均喜蓝光区与黑区,而拉氏鱥均喜黑区并对除黑区以外的其他光色无显著偏好;(2)群体水平下,秦岭细鳞鲑与拉氏鱥光偏好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P<0.05);不同生活史阶段秦岭细鳞鲑均喜蓝光区与黑区、且在蓝光区的分布有伴随发育状态而增加的趋势,拉氏鱥喜黑区并对其他光色无规律性的偏好.结果表明:(1)在种间水平上,同域分布物种也可能由于微生境选择与自身环境适应性差异而表现出光偏好的趋异适应;(2)在种内水平上,鱼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光偏好存一定的种内分化,但种内变异程度可能因不同生活史阶段群体分离或混合程度不同而表现出相异的模式;(3)在个体和群体测试水平下,鱼类的光偏好并不完全一致,对鱼类光偏好研究应明确区分个体或群体测试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口腔细菌代谢对全身疾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口腔是人体第二大微生物栖息地。因物理环境、代谢底物和关键酶等因素的影响,口腔细菌根据代谢特征划分为糖类化合物代谢型和氮源化合物代谢型,产物包括有机酸、二氧化碳、氨基酸、蛋白质和氨等,这些代谢产物不仅影响口腔细菌生长繁殖,同时对牙周炎、口腔癌、以及肠道疾病、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全身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探讨口腔细菌代谢将有助于推进口腔微生物影响口腔乃至全身疾病的研究进展,本文对口腔细菌代谢特征及其与全身疾病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时空分析模型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鼠传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主要通过接触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方式感染HFRS。HFRS流行特征具有显著的人群差异、地理异质和季节消长特点,这些典型特征与宿主动物栖息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密不可分。全球每年HFRS报告发病人数约15万~20万,我国病例数占全球的70 %~90 %,是遭受HFRS危害最严重的国家。本文详细综述了我国HFRS流行特征、传播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生态学研究的模型与方法进展,以期了解我国HFRS的三间分布特征及传播的潜在影响因素,有助于开展HFRS疾病调查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高通量宏基因测序、代谢组学等技术研究发现人体肠道内栖息种类超过1 500多种,生物量接近于10 14菌落形成单位,并给机体增加约60万个基因。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起生物屏障、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并对机体生理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年龄、环境、饮食、疾病及用药等因素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同时肠道微生态变化与感染(尤其是耐药菌感染,二重感染)、肝病、消化道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等密切有关,肠道微生态可为各类相关疾病甚至是肿瘤免疫治疗提供诊断工具和治疗策略。微生态调节剂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微生态失衡起较好的调节作用,随着人体微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微生态调节剂的品种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微生态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微生态学研究技术及相关的概念颠覆了以往的医学认知。因此我们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新版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供广大临床医师在选择和应用微生态调节剂时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肺轴——谁影响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人体肠道是一个巨大的微生物栖息地,肠道菌群为人体提供营养、调节代谢、调控肠道上皮发育和诱导先天性免疫,对生长、发育、衰老有着重要的影响。肠道菌群受遗传因素、生活环境或生活模式以及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通过多种途径与全身脏器相互影响。肺与大肠具有胚胎学同源性、共同黏膜免疫系统、具有分泌功能等现代生物学基础,肠道菌群既调节胃肠道的功能,也影响呼吸系统健康与疾病,形成"肠肺轴";依据肠肺轴理论,肠道微生态调控已在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哮喘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Ecopath模型的太白河川陕哲罗鲑环境容纳量的估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评估太白河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Kimura)的资源现状和环境容纳量,于2017-2018年对太白河的鱼类资源、饵料生物资源、水体理化特征等进行了调查.采用密度法估算出太白河川陕哲罗鲑现存资源量为3814尾,95%的置信区间为3624-4005尾;构建了太白河流域的Ecopath模型,河流总生产量为1748.91 t/(km2·a),其中初级生产力为1643.00 t/(km2·a),生态系统的连接指数(CI)和系统杂食指数(SOI)分别为0.429和0.087.川陕哲罗鲑、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小型中下层鱼类和浮游植物四个功能组为太白河水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类群),估算出川陕哲罗鲑的环境容纳量为1.87 t/km2,约5127尾,其中幼鱼为3399尾,成鱼为1728尾.基于现存量和环境容纳量,建议强化栖息地保护,促进川陕哲罗鲑资源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秦岭细鳞鲑仔稚鱼分布模式及其栖息地环境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揭示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仔稚鱼分布模式及其环境驱动因子,从而推测产卵场并为该物种早期资源保护提供研究基础.研究选取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蒲峪河及其支流木拉石沟河作为研究样地,并设定100个样点(2 m×2 m)作为详细抽样调查生境.研究发现:(1)分布在支流的仔稚鱼数量显著多于干流(P<0.05);(2)仔稚鱼种群数量随海拔变化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干流与支流的最适分布海拔分别是1460和1446 m;(3)仔稚鱼分布的环境驱动因子在干流与支流不尽相同,干流仔稚鱼数量与流速和青苔数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石蛾幼虫数量显著正相关(P<0.05),支流仔稚鱼数量与流速显著负相关(P<0.05)、与蝌蚪和石蛾幼虫数量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揭示了秦岭细鳞鲑仔稚鱼分布模式及其栖息地环境特征,并构建了栖息地各类环境驱动因子关系网络热图.研究结果可为秦岭细鳞鲑仔稚鱼种群调研与监测、栖息地适宜性评估、保护及生态修复提供必要且亟需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江源地区藏原羚冬、夏季生境适宜性差异与影响变量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藏原羚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有蹄类动物,广泛分布于三江源地区.预测三江源地区藏原羚的生境适宜性季节变化,了解环境变量的改变对藏原羚栖息地利用的影响,有利于制定对应的保护对策,也有助于了解藏原羚的生态位特征.本研究基于同一年冬季(2019年1月)和夏季(2019年8月)两次相同调查路线下藏原羚野外出现点,结合选取的8个环境变量,采用最大熵模型预测三江源地区藏原羚冬、夏季的生境适宜性和分布格局的差异,并通过环境响应曲线探讨环境变量对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夏季,研究区藏原羚的适宜生境的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平均值分别为0.901±0.023和0.882±0.024,拟合精度良好;三江源地区藏原羚冬、夏季适宜生境总面积分别为6.83×104、9.78×104 km2,夏季适宜生境面积比冬季明显增加,有向长江源园区以南及黄河源园区方向扩散的趋势.冬、夏季的生境适宜性都呈现出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中心、分布概率由中心的高值向周边逐渐递减的模式.季均温、海拔、人口密度和坡度是影响冬、夏季藏原羚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与冬季相比,在气温明显升高的夏季,藏原羚适宜生境向海拔5000 m以上的地区和坡度小于25°的地区扩散,同时,夏季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侵占了藏原羚的适宜栖息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雪豹栖息地廊道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雪豹(panthera uncia)是高山流石滩等山地生境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对维持高山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雪豹种群数量有所恢复,但多种因素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仍对雪豹的种群生存造成威胁.建立廊道可将分散的栖息地斑块连接起来,提高雪豹抵抗干扰的能力,并为雪豹的长期生存提供重要保障.本研究以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张掖分局保护片区及其15 km缓冲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张掖分局保护片区雪豹分布点数据,选取气候、地形和土地利用等环境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对雪豹栖息地适宜度进行分析并划定生态源地,而后基于最小代价路径原理识别雪豹廊道.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雪豹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 432.066 km2,分布在片区内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7 086.195 km2,占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的52.756%.崎岖度、最干季度平均温度和季节降雨变异系数是影响雪豹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通过分析,最终划定9个生态源地用于后续廊道识别规划.在研究区域内共识别10条潜在生态廊道,廊道最长为18.725 km,最短为0.368 km,平均廊道长度为5.676 km.其中3条廊道连接片区内雪豹适宜栖息地斑块,5条廊道连接该片区与青海片区雪豹栖息地.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建议在提升片区内雪豹适宜栖息地之间整体连接度的同时,与青海省共同开展跨界保护工作,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与管理计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13-2022年湖南省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及外环境H9亚型禽流感病毒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分析2013-2022年湖南省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以及外环境H9亚型禽流感病毒污染情况,为人感染H9N2禽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13-2022年湖南省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病例报告卡和疫情现场调查处置报告,收集病例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信息;2013-2022年分别对采集湖南省城乡活禽市场、规模养殖场(户)、家禽散养户、家禽屠宰加工厂和野生禽鸟栖息地5类场所外环境标本,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进行禽流感病毒检测,对病例信息、外环境标本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22年湖南省累计报告人感染H9N2禽流感14例,均为散发轻症病例,病例均通过流感样病例(ILI)常规监测发现.病例主要为儿童,中位年龄3.5岁(P25=1.4,P75=9.8),涉及湖南省9个市(自治州)的11个县(区);13例病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中位数为39.0(P25=38.0,P75=39.5)℃;57.00%的病例有禽类或活禽市场、加工烹饪宰杀禽类暴露史(8/14).2013-2022年湖南省共采集并检测外环境禽流感标本39 225份,A型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为40.79%(15 998/39 225),其中H9阳性率为23.46%(9 201/39 225).H9阳性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趋势x2=231.460,P<0.001).不同监测场所H9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42.460,P<0.001),活禽市场H9阳性率最高(26.28%);不同标本类型H9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1.060,P<0.001),清洗禽类污水标本H9阳性率最高(31.06%).结论 湖南省人感染H9N2禽流感疫情全省散发,局部地区较为集中.活禽交易市场和禽类污水中H9亚型污染较严重,禽类和活禽市场是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主要来源.因此,需做好人群和外环境禽流感的监测和防控,加强各类涉禽场所的外环境消毒,烹饪宰杀禽类相关工作人员需做好个人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