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肺轴在心搏骤停后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生理状态下,器官间(如大脑、肺、心、肠和肝)和细胞间的串扰可协助宿主免疫、抗炎、保护组织、维持机体平衡。然而,在病理状态下,这种串扰可能会加剧炎症,继而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1]。近年来,脑肺轴参与大脑与肺的双向信息交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严重的创伤性脑外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会出现肺损伤;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严重肺部疾病亦会加重神经炎症反应,导致脑损伤加重和神经功能恶化,预后不良 [2]。可见,病理状态下,机体可通过脑-肺轴增加局部及全身的易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道菌群治疗或预防脊髓损伤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的健康或疾病状态关系密切,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最近的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可影响脊髓损伤的病程进展。同时,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肠-肺轴以及口腔-肺轴与脊髓损伤并发症如焦虑、抑郁、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便秘、神经性膀胱炎和泌尿系统感染等密切相关。本文将以肠道菌群为出发点,深入探讨脊髓损伤、肠道菌群、脊髓损伤并发症三者之间的联系,为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哮喘儿童肠道菌群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探讨哮喘患儿的肠道菌群特征,为"肺-肠轴"研究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8年1月-2018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30例哮喘患儿及28例健康儿童的粪便样本进行测序,运用主成分分析(PCA)、LEfSe分析、线性判别(LDA)分析、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哮喘患儿差异肠道菌群特征。结果:哮喘组肠道菌群操作分类单元(OTU)数目[(141.96±27.42)比(164.54±50.58), P=0.048]、Shannon指数[(2.49±0.51)比(2.80±0.56), P=0.044]低于健康儿童组,Simpson指数[(0.18±0.06)比(0.13±0.07), P=0.010]高于健康儿童组。哮喘组肠道菌群丰度较健康儿童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哮喘组与健康儿童组细菌丰度存在差异,可能与哮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哮喘儿童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使从肠道菌群方向治疗哮喘成为可能,也为从肠道菌群层面研究肺-肠关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辅助诊断急性网膜轴型胃扭转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69岁,因“腹痛半天,加重3 h”于2021年10月6日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聊城医院/聊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患者主诉半日前出现进食后腹痛,无腹泻、恶心、呕吐;3 h前自觉腹痛加重且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鲜血及咖啡样物,伴反酸、胃灼热,无腹泻,排气排便正常。既往血压偏高,未服用降压药物。体格检查:体温36.5 ℃,呼吸17次/分,脉搏79次/分,血压143/76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精神差,痛苦面容。腹软,无反跳痛,剑突下有压痛,肠鸣音存在,腹膜刺激征、墨菲征、麦氏点压痛阴性。心肺查体无异常,双肾无叩痛,颈软,双侧巴氏征、克氏征未引出,四肢末梢暖。实验室检查:RBC 3.75×10 12/L,WBC 5.42×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1.3%,血红蛋白118 g/L,CRP、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淀粉酶无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有氧运动介入肠道微生物-短链脂肪酸轴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可引起患者肠道微生物生态平衡的破坏,使发挥抗炎作用的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生成减少。有氧运动作为COPD患者最常用的呼吸康复方式,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短链脂肪酸轴,减轻患者肺部炎症,改善呼吸肌运动和肺功能,提高运动耐量,更重要的是能够减少COPD患者急性加重的频次。该文总结有氧运动及肠道微生物-短链脂肪酸轴与COPD之间的关系,阐释了肠道微生物-短链脂肪酸轴在有氧运动干预下改善COPD病情发展的积极影响,以期提高临床中相关领域对COPD患者呼吸康复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肺-肠轴"探讨肠道菌群对肺部疾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肺部疾病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16sRNA、宏基因组和分子生物学等高通量测序研究技术兴起,揭示了肠道菌群的重要性,肠道菌群与肺部疾病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对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流感肺炎、囊性纤维化和支气管扩张等肺部疾病在免疫、炎症方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展开综述,为阐述以上肺部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流感肺炎、囊性纤维化和支气管扩张)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新思路和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人淋巴反流性塑型性支气管炎的胸部CT及CT淋巴管成像表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研究目的为探讨淋巴反流性塑型性支气管炎(LRPB)的CT淋巴管成像(CTL)的影像学表现。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2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7例确诊为LRPB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资料。7例LRPB患者中,咳嗽和咳痰7例,伴乳糜性胸腔积液4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和淋巴管瘤各1例。7例均显示淋巴管异常,其直接影像学征象包括气管周围管状或囊状影7例,支气管血管束增厚伴淋巴对比剂反流沉积5例;间接影像学征象主要为淋巴导管梗阻伴随的继发性改变,即胸导管和/或右淋巴导管末端梗阻7例,支气管纵隔干反流或扩张6例、锁骨下干反流或扩张3例和颈干反流或扩张1例;双肺磨玻璃影7例、双肺多发结节影6例、周围间质增厚5例、中轴间质增厚5例。其他胸部表现为“蛙卵征”3例、“铺路石征”2例和单发肉芽肿1例;纵隔异常包括后纵隔及隆突下管状影7例。本研究结果提示CTL在显示淋巴管异常反流等方面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可为本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脓毒症的一点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脓毒症是全球急危重症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尽管相关指南一再更新,但病死率居高不下。这促使西医研究思路由片面追求杀灭致病微生物转变为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由聚焦局部病理变化到关注全身器官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肝肾综合征、心肾综合征、肺-肠轴等理论,这与中医整体观念一致。两种医学研究的领域以及追求的目标一致,治疗的对象一致,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脓毒症治疗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同时发挥中医药的优势,降低病死率,为保障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裂孔疝合并胃扭转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扭转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29例食管裂孔疝合并胃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诊断明确,其中26例为食管裂孔疝合并慢性胃扭转患者,3例合并急性胃扭转经有效保守治疗后手术,以上均择期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术中均放置补片,根据食管动力情况行胃底折叠术,对患者的术前基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疝出比例、疝分型、胃扭转分类、中转开腹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症状改善率及术后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29例患者最常见的主诉为慢性梗阻症状,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其中Ⅲ型疝最常见为19例(65%),器官轴性胃扭转最常见为20例(70%)。平均手术时间(110.2±33.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2.6±7.0)ml,平均胃疝出比例75.9%±15.8%,平均疝环缺损长度(6.6±1.2)cm,平均疝环缺损宽度(5.0±1.1)cm。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4±1.7)d,围手术期发生肺部感染2例(7%),肺不张2例(7%),胃动力障碍1例(3%)。术后均治愈出院,随访15~32个月,未发生补片感染、长期慢性疼痛、肠梗阻、疝复发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症状改善率90%,术后满意度90%。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扭转安全、可行,疗效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康莱特注射液配合安罗替尼、DC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DC化疗方案(多西他赛+卡铂)配合康莱特注射液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通过率、白细胞介素(IL)-17/IL-23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宿州市立医院)治疗的103例NSCLC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均予以DC化疗方案,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安罗替尼,观察组予以安罗替尼联合康莱特注射液。以治疗3周为1个周期,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周期。比较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化疗延迟率、化疗通过率,比较两组化疗前和各个化疗周期结束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癌胚抗原(CEA)、IL-17和IL-23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化疗结束后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改善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1.54%(32/52)比41.18%(2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27, P<0.05)。在化疗第3个周期,观察组化疗延迟率低于对照组[1.92%(1/52)比15.69%(8/51)],化疗通过率高于对照组[92.31%(48/52)比76.47%(3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51、4.92, P<0.05)。观察组化疗第1、2及3个周期血清NSE、CYFRA21-1、CEA、IL-17、IL-2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9.23%(10/52)比45.10%(23/51)、59.62%(31/52)比86.27%(4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7.91、9.24, P<0.05)。观察组化疗结束后KPS评分改善率高于对照组[51.92%(27/52)比29.41%(1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5.40, P<0.05)。 结论:安罗替尼、DC化疗方案配合康莱特注射液用于NSCLC患者可有效调节肿瘤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减少不良反应,提高化疗通过率及治疗效果,考虑可能与下调IL-17/IL-23轴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